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0 引言 粉煤灰在水泥生产中主要用于生料配料和作活性混合材。当粉煤灰作活性混合材时,有直接用与预处理后用两种形式。目前预处理粉煤灰增加粉煤灰活性的工艺方法也较多,如粉煤灰磨细、粉煤灰增钙、粉煤灰石灰系统蒸养以及粉煤灰机械化学活化  相似文献   

2.
由于传统硅酸盐水泥基建材生产过程排放大量CO2,近几年以地质聚合物(地聚物)为代表的新型低碳胶凝材料成为研究热点。作为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粉煤灰富含硅铝酸盐,通过碱激发制备地聚物可实现粉煤灰大宗消纳。综合论述了粉煤灰的碱激发反应活性评估方法,总结了粉煤灰碱激发反应机理,归纳了粉煤灰类型、激发剂、原料配比和养护制度等关键因素对地聚物形成和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从粉煤灰活性组分评估和碱激发体系元素组成的角度,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粉煤灰的反应活性评价方法主要有Rietveld全谱图拟合法、饱和石灰溶液吸收法和酸碱溶出法。粉煤灰碱激发反应过程可分为解构—重构—凝聚—聚合4个阶段,解构过程中溶出的硅铝比(Si/Al物质的量比)对凝胶结构和材料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不同研究获得的最佳Si/Al物质的量比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关于原料配比、养护制度和凝胶结构等因素对地聚物性能影响研究获得的变化规律并不一致,为粉煤灰碱激发反应机理和地聚物合成研究带来困难,未来应针对不同类别粉煤灰理化特性,建立碱激发体系各元素配比统一的计算方法,为粉煤灰基地聚物合成时统一设...  相似文献   

3.
分析研究了不同地区粉煤灰的比表面积、易磨性以及活性指数.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粉煤灰活性指数相差较大,通过物理活化的方法提高粉煤灰活性是有限的,单纯提高粉煤灰细度以提高水泥混凝土强度是很不经济的.  相似文献   

4.
《粉煤灰》1995,(5)
WS型干法分级机及工艺的试验研究杨传遍执笔南京电力环保所1前言实验和实践证明,粉煤灰颗粒越细,其活性、密实度越大,标准稠度需水量越小。为了提高粉煤灰活性,有必要对粉煤灰采取分级处理。目前,国外研究开发的工业型分级设备技术性能较好,并积累了较长的运行经...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粉煤灰产品的附加值,拓展粉煤灰综合利用途径,以淮南电厂粉煤灰为研究对象,对原料进行了焙烧、酸化、碱化等处理,并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和X衍射技术(XRD)对粉煤灰原样及其处理后样品的主要元素、矿物组成及晶型结构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淮南电厂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碱处理可以破坏粉煤灰中的玻璃体结构,并释放出活性SiO2和Al2O3,对粉煤灰脱杂或释放有用活性成分有利,使得粉煤灰高附加值利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粉煤灰具有一定的活性 ,可用作水泥和混凝土的混合材。人们对水泥—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的性能已进行大量的研究。本文根据目前研究的进展 ,综述粉煤灰对水泥浆体的水化及亚微观结构的影响 ,并提出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粉煤灰颗粒表面吸附性能与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物理化学方法测定粉煤灰颗粒的Zeta电位,研究磨细粉煤灰和自然形成的细粉煤灰颗粒表面的吸附性能,探讨粉煤灰颗粒表面的特性与其活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粉煤灰的物理活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研究了粉煤灰的细度、颗粒级配、颗粒形貌对粉煤灰活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细度粉煤灰的物理特性及其对水泥强度和石灰-粉煤灰系统强度的影响.同时,结合温度的变化,对石灰-粉煤灰系统中粉煤灰细度、养护温度和养护时间与粉煤灰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人们系统认识粉煤灰的性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石灰对粉煤灰活性激发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综述了石灰对粉煤灰活性激发作用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其水化反应过程,提出按等当量比较生、熟石灰激发粉煤灰活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了熟石灰更有利于激发粉煤灰活性的技术、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0.
周立霞  王起才 《硅酸盐通报》2011,30(3):656-661,666
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不同细度粉煤灰的粒度分布,以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粉煤灰粒度分布与其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粉煤灰粒度分布明显影响其活性;0~19.953 μm范围内的颗粒体积分数与粉煤灰活性指数的关联极性均为正,说明这些颗粒对粉煤灰的活性有积极贡献;其中以5.012~19.953 μm的关联度为最大,说明该粒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粉煤灰作为典型的大宗固体废弃物,其综合高效利用受到广泛关注。我国粉煤灰排放量巨大,但利用率较低,如何通过减少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威胁和提高其经济效益来实现粉煤灰资源化利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粉煤灰的活性大小是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的关键所在,对粉煤灰进行预处理可提高其活性。本文综述了焙烧、研磨、微波、超声波、加压、真空、表面活性剂等预处理技术在粉煤灰分质高效利用工艺中的作用,重点介绍有价元素浸出分离的应用研究。通过比较不同预处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效果,指出了各种预处理技术的优缺点,为粉煤灰的有效综合利用提供合适的预处理参考方案。  相似文献   

12.
粉煤灰是燃煤电厂中煤粉燃烧后的固体废弃物,其日益累积不但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近年来粉煤灰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受到广泛关注。激发粉煤灰的潜在活性是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的关键。对粉煤灰的物理活性和化学活性来源进行了介绍,并对粉煤灰活性的物理激发、水热激发及化学激发技术与激发机理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粉煤灰的活化研究和大规模利用提供了参考。不同手段均能激发粉煤灰活性,但采用单一手段激发时存在活化成本高、激发程度低等问题。未来粉煤灰激发技术将朝着多种手段并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低品质粉煤灰排放量大,其处置利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从粉煤灰的活性出发,分析和讨论了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提出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激发粉煤灰活性,可为低品质粉煤灰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微波辐照活化在提高粉煤灰的活性方面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是一种速度快、能耗低、低碳的活性激发技术。本文研究了微波辐照功率(500 W、800 W、1 000 W)对粉煤灰活性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分析(SEM-BSE)方法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活性粉煤灰对水泥水化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微波辐照能够提升粉煤灰的潜在活性,最佳微波辐照功率为1 000 W,28 d的活性指数为80.89%。经过微波辐照后的粉煤灰颗粒发生了局部或者整体破碎,非晶相含量增加了17.74%。微波辐照粉煤灰-水泥水化热可提前0.56 h达到终凝,其7 d未水化水泥所占面积较原粉煤灰-水泥浆体降低了15.8%,水泥水化进程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15.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组成形貌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需水量比和强度活性指数试验,研究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组成、形貌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与煤粉燃烧锅炉粉煤灰相比,其玻璃相含量较低,颗粒形状多数不规则,表面粗糙,且烧失量一般也较高。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需水量比较大,其强度活性指数也较低,部分循环流化床粉煤灰的强度活性指数还低于70.0%。使用粉煤灰需注意循环流化床粉煤灰与煤粉燃烧锅炉粉煤灰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粉煤灰分类与结构及活性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不同火力发电厂锅炉排渣形式和粉煤灰形成过程不同,将粉煤灰分成固态排渣普通煤粉锅炉粉煤灰、液态排渣锅炉粉煤灰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粉煤灰三种类型。利用SEM、EDXA、XRD和DTA等测试工具,分析三类粉煤灰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颗粒分布与结构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液态排渣锅炉粉煤灰活性最高;固态排渣普通煤粉锅炉粉煤灰活性次之:循环流化床锅炉粉煤灰活性最差。并从理论上阐述了三类粉煤灰不同活性的成因和采用不同激发方式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粉煤灰作为一种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潜在的火山灰活性。粉煤灰的利用主要也是对其活性的利用。粉煤灰能提高和改善水泥性能,特别是能有效地降低水泥的水化热。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大量试验,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手段,研究了经物理活化和化学活化后的粉煤灰对硅酸盐水泥强度的影响;试制出了能有效提高粉煤灰活性的激发剂。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碱、石膏、石灰和温度对粉煤灰火山灰活性的激发作用.结果表明,粉煤灰不具有自硬性,碱、石膏和石灰对粉煤灰火山灰活性有很强的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19.
化学激发粉煤灰-水泥体系的抗压强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化学途径激发粉煤灰-水泥体系中粉煤灰的活性,通过强度测定研究了几种激发剂单掺、复掺时粉煤灰活性发挥程度,并对激发剂激发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0.
不同“增钙”情况下低质粉煤灰活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粉煤灰活化技术研究现状 ,对两种Ⅲ级粉煤灰活化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采用石灰膏与磨细熟石灰粉对粉煤灰水泥砂浆中的粉煤灰进行“增钙” ,在此基础上掺入各种激发剂与其不同掺量来激发粉煤灰的活性。通过测试砂浆试样的不同龄期力学强度和 pH值 ,对粉煤灰活性激发效果和粉煤灰活化机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磨细熟石灰粉对粉煤灰进行“增钙”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