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我国网络通信技术发展迅速,2G、3G、LTE、Wi—Fi等多种网络技术将在一定时间内共存发展,而多网融合将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重点。在现阶段,人们对于网络信息交换的速度以及处理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同时通信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也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本文就通信技术与网路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无线网络技术作为信息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机遇.正加速向多网共存和业务融合方向发展。在传统信息理论指导下.蜂窝移动通信网、广播网、移动互联网,无线局域网和无线传感网等各类无线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了多网共存的“通信战国时代”。  相似文献   

3.
感知共存的TD-SCDMA技术与传感器网络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传感器网络电磁频谱监测系统网络拓扑结构、TD-SCDMA无线移动系统的研究分析,提出了感知共存的TD-SCDMA技术与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技术方案,方案通过应用层数据融合技术将TD-SCDMA无线通信网与无线传感网进行有效结合.最后文章给出了感知共存的TD-SCDMA技术与无线传感网数据融合技术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6G愿景,除了攻关6G关键技术外,还需要深化6G与其它行业及技术领域的融合发展。首先,以云端三维重建为例,重点分析业务云化的必要性及潜在技术方案,深度探讨网业融合的发展逻辑;其次,提出网业融合并不是将网络和业务技术简单叠加,而是需要跨领域统筹考虑、融合设计,才能最终发挥6G网络在传输及算力方面的优势,进而造福社会;最后,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宋燕辉 《通信技术》2012,45(3):49-51
移动学习是继网络学习后又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随着3G/4G移动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其便携式和网络在线的特点为移动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人们开始探索移动学习的潜力。基于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包括3G/4G移动通信技术、三网融合新技术等。这里首先详细论述了基于3G/4G技术对移动学习的影响,包括3G/4G技术优势,教育关系和移动学习系统架构,最后还简要分析了三网融合平台构建对移动学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三网融合的发展对网络架构的新需求主要体现在网络的扁平化和透明化,对网络容量的需求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需要传送网提供灵活的大容量调度能力;作为业务网络的基础承载网络,传输网络需要满足各种业务承载的传送带宽和长传输距离、安全性和灵活调度等要求;传送网的技术发展在光传送网(OTN)技术、分组传送网(PTN)技术和100G技术方面的发展为传输网的进一步发展和融合做好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7.
三网融合的基本技术包括数字技术、大容量光纤通信技术、口技术等。固定电信公司业务的数字化、宽带化推进很快;移动电信公司已启动手机电视和3G业务,融合的推动力度会更大;广电部门电视数字化的决心很大,地面数字电视已在城市普及。本文主要探讨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数字电视技术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宽带技术、盈利模式和促进三网融合等方面阐述了UMA在我国的应用机遇,并从行业政策、商业应用和技术优势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政策壁垒的影响,使得电信运营商发展UMA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在将来,固定运营商与移动运营商在开展UMA基础上将形成一个互补共存的运用局面,并在重叠区有一定程度的彼此竞争,促进三网融合。  相似文献   

9.
王莹 《信息通信》2012,(2):252+137
以TD-LTE技术为研究对象,从由2G、3G、4G、以及WLAN所组成的“四网融合”核心技术分析、四网融合方案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分析以及TD-LTE技术引领下四网融合方案的注意要点分析这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并据此论证了加大以TD-LTE技术为主导的四网融合系统的研究力度在进一步提升无线通信系统通信质量与效率,乃至推动整个无线通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提升和发展,网络工程所占的份量越来越重。若想使通信工程稳步提升,深化与发展网络技术是重中之重。目前,在通信工程中,多网融合技术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文章对通信技术中所使用的多网融合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安全性、经济性、功能优势等各个方面,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使用的发展方向,积极寻找通信技术中多网融合技术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1.
An overview of BellSouth's current and future common channel signaling (CCS) network is presented. The current network and its architecture are described. Network element testing and network interconnection in a multivendor, multinetwork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Services offered by BellSouth via the existing network are summarized. Future plans for the CSS network are outlined. These includ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target architecture that will permit the rapid introduction of a wide range of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in a manner consistent with the probable evolution of the market and 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The introduction of two BellSouth programmable nodes-the local service control point (SCP) and the ISDN service node-is described. Advanced services ar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12.
伴随中国移动TD网络的规模化建设及应用,为有效提高2G/TD切换成功率,推动2G丌D融合,提升TD网络质量,lur-g+接口方案的成熟和完善,将是提升网络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LTE对BOSS系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TE网络演进过程中,其独特的网络架构和业务特性,以及网络切换等方面,都会给BOSS系统带来影响。另外,包括2G、TD-SCDMA、WLAN和TD-LTE在内的不同网络,其各自具备不同的覆盖能力和业务场景,不但会长期共存,还会适时进行融合。四网融合可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网络接入服务,同时也为BOSS系统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4.
为面对3G网络铺开建设及全业务客户接入,需提前做好城域范围内传送网和数据网汇聚层及接人层网络架构的搭建.而汇聚节点的规划是网络搭建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对汇聚节点的作用、收容能力及规划方法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Vertical handoffs in fourth-generation multinetwork environments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Revolutionary drivers for 4G include a push toward universal wireless access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through seamless personal and terminal mobility.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for seamless mobility is the criterion of a vertical handoff protocol: a handoff protocol for users that move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s. Traditional operations for handoff detection policies, decision metrics, and radio link transfer are not able to adapt to dynamic handoff criteria or react to user inputs and changing network availabilities. Nor are they able to deliver context-aware services or ensure network interoperability. Thus, new techniques are needed to manage user mo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s.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tutorial on the design and performance issues for vertical hand-off in an envisioned multinetwork fourth-generation environment. Various network architectures and technologies for 3G and beyond are described, including wireless LANs, cellular, satellite, and Mobile IP. Then the problem of vertical handoff is defined in the context of such a diverse network environment. Finally, research efforts to resolve the open problems are explored, including new techniques for dynamic handoff decision and detection algorithms and context-aware radio link transfer.  相似文献   

16.
作为4 G的延伸,5 G移动通信为网络带来了更小的延迟、更快的速度,能够为“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5 G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时,要能够明确网络建设目标,提出关键技术应用方法,为网络建设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指导。探索基于5 G的“智慧广电”网络发展方向,掌握网络整合、媒体融合和业务创新发展趋势,有助于广播电视行业的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7.
拉远基站与系统设备的互联互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3G牌照发放日期的逐步临近,人们对第3代移动通信(3G)的认识也更加清晰.2G与3G将融合发展,平滑过渡.2G业务增长的数据显示,2G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G与3G的过渡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3G将首先在一些热点地区、业务量大的地方优先使用,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必要大规模铺网,只需采用一些拉远基站就可以解决这些地区的3G覆盖问题.文章从网络应用的角度论述了拉远基站在未来3G组网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目前部署3G拉远基站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互联互通、站址和网管等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5G SA网络的商用部署,5G与4G协同演进是运营商十分关心的迫切问题。首先,分析了EPC网络为何将长期存在,提出5GC与EPC融合组网是移动核心网的中长期架构,随后,重点分析EPC网络如何与5GC网络协同演进发展,探讨了MME、DRA等EPC网元的演进路径,同时考虑了后续EPC网络的部署形态,为未来的移动网络演进做出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5G所带来的增强带宽、海量连接和超低延时等网络特性构筑起万物互联的核心基础。北斗高精度定位作为时间和空间信息感知采集的关键技术,正在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与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5G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融合,不仅可以相互赋能,彼此增强,更将打造智能化信息时代的基础感知网络。5G与北斗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推动社会由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演进。本文从5G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融合发展背景入手,对5G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网络的建设融合、5G在传输定位上的优势与北斗高精度定位的能力融合,以及5G与高精度定位的终端一体化进行分析,并对其产业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0.
移动通信技术走过了37年的发展历程,人工智能技术也已走过了64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各自独立演进,到5G与人工智能开始深度融合发展,“5G与人工智能”已被业界视为一组最新的通用目的技术组合,对垂直行业的发展起到提振生产力与赋能的作用。首先介绍了早期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各自的发展路线,并重点回顾了人工智能与通信技术在3G到5G阶段开始融合发展。针对通信人工智能,详细阐述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移动通信生态系统中各领域的发展情况,包括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管理与运营、电信业务管理、跨领域融合智能化、垂直行业与专网等,并总结了通信国际标准组织对人工智能技术在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分级定义与演进路线。面向下一个十年,展望了通信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路线与演进趋势,并结合3GPP与ITU-R的5G/6G时间表,前瞻性探索了基于3GPP和O-RAN路线的网络智能化、基于体验感知与意图的网络管理与运营系统的发展、网络AI信令体系、面向智慧中台演进的电信业务与支撑体系、跨领域融合的智能化体验管理与策略管理、从SLA向ELA的演进以及面向垂直行业的智能专网等。最后建议行业达成共识,在下一个十年中全面加速推进人工智能在通信生态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