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大倾角松软厚煤层综放条件下顶煤破坏运移规律,应用深基点位移计进行了现场实测,由观测结果分析得出:顶煤始动点随顶煤层位的不同而不同,顶煤层位越高始动点位置越超前,顶煤始动点超前工作面距离最远为34.23 m;顶煤从始动点至煤壁上方位移量平均为65 mm,占总位移量的32.34%,从煤壁至支架后方冒落前位移量平均为136 mm,占总位移量的67.66%,总位移量平均为201 mm;工作面煤壁前以水平运移为主,工作面煤壁后方以垂直运移为主,顶煤垮落角约为105°;研究结果为分析判断顶煤的冒放性、合理确定放煤工艺参数,提高顶煤回收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付金强 《中国煤炭》2013,39(7):58-60,68
针对老公营煤矿松软顶板特厚煤层下综放开采可能面临的漏砂及顶煤冒放性差的现象,分析了煤层强度、煤层赋存深度、顶板条件、采放比、顶煤裂隙发育程度及夹矸等影响因素,同时运用三维数值模拟对回采后煤壁的支承压力及顶煤的拉伸破坏程度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该煤矿松软顶板特厚煤层条件下可以采用综放开采,且顶煤的冒放性较好,有利于实现工作面的安全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3.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提示了厚煤层综放开采时顶煤运移和应力分布规律。在支架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支架顶梁有一个先承载后卸载的过程。根据顶煤所受控制作用的不同。对顶煤沿垂向进行了分区,而根据应力场、破坏场和位移场分布,对顶煤沿走向进行了分区。对现场实施岩层控制、提高顶煤回收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义安矿松软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运移规律,运用深基点位移法对22011工作面进行现场实测。结果表明:顶煤始动点随煤层位的不同而变化,顶煤层位越高始动点位置越超前,顶煤运移始动点发生在煤壁前方15~20m位置;顶煤从始动点至煤壁位移量远大于煤壁至顶煤冒落的距离;工作面顶煤运移煤壁前以水平运移为主,工作面煤壁后方以垂直运移为主。研究结果为确定合理的放煤工艺参数,提高顶煤回收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9-101综放工作面顶煤运移规律的实测,结合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运移以及破坏规律的分析,得出在此条件以及相似条件下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顶煤运移规律,为综放工作面提高采出率以及液压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底分层综放开采顶煤运移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杨村煤矿走向长壁底分层放顶煤开采具体地质条件,利用深基观测孔系统地观测了距煤层底板不同高度的煤层,以及顶板垮落岩层的位移与工作面煤壁距离之间的关系,得出了综放面顶煤始动点位置,以及煤壁前后方顶煤运移规律.将顶煤沿工作面推进方向依次划分为原岩应力区、弹性区、塑性区和散体区4个变形分区,实测了得到了各个分区范围,其中在塑性区内顶煤处于顶煤体的应力一应变全程曲线的峰后区,项煤体属于损伤变形体.  相似文献   

7.
针对松软厚煤层仰斜开采端面顶煤易漏冒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得出影响其端面稳定性的因素有端面距s、支架工作性能以及仰斜推进角度β等;运用数值模拟得出各影响因素与端面顶板下沉量的关系;结合现场实测提出:加强管理、及时支护控制端面距,伪斜开采、合理提高支架工作阻力及适当降低采高、端面顶煤注浆或者打木锚杆加固等控制端面顶煤漏冒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耿村煤矿综放开采顶煤运移与破碎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榜雄 《煤矿开采》2002,7(4):46-48
根据耿村矿 130 1综放工作面顶煤位移及风巷围岩变形观测结果 ,提出了耿村矿综放开采顶煤运移与破碎特征。  相似文献   

9.
“三软”厚煤层预采顶分层综放开采顶煤运移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结合淮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朱仙庄矿 84 13- 2工作面的综放开采实践 ,利用深基点跟踪观测法 ,探讨了“三软”中厚煤层在予采顶分层情形下综放开采时顶煤变形运移特性 ,对类似地质条件的“三软”工作面采用综放开采技术时确定合理的工作面生产工艺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结合淮北矿业集团有限公司朱仙庄矿8413-2工作面的综放开采实践,利用深基点跟踪观测法,探讨了“三软”中厚煤层在予采顶分层情形下综放开采时顶煤变形运移特性,对类似地质条件的“三软”工作面采用综放开采技术进确定合理的工作面生产工艺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较薄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岩运移破坏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FLAC3D数值模拟对较薄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岩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顶煤岩运移、破坏及应力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综放面上部顶煤位移量明显大于工作面中下部,顶煤的"始动点"在工作面煤壁前方,工作面上位顶煤岩的始动位置超前于下位,垂直位移量随着与工作面距离的减小而逐步增加;在综放面前方,顶煤和上覆岩层在垂直方向始终处于压缩状态.而在工作面上方,顶煤开始出现离层现象;工作面支架所受载主要是顶煤和基本顶变形运动产生的变形压力,沿用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支架设计已不适用综放面.  相似文献   

12.
陈冰 《煤炭科技》2011,(2):79-81
屯留煤矿S2205面采用综采放顶煤工艺回采,瓦斯相对涌出量为6.13 m3/t(按抽放后瓦斯残存量计算),属高瓦斯工作面。为防治综放面瓦斯超限,对S2205综放面矿压显现及瓦斯涌出量进行了观测。在总结其规律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矿压显现对瓦斯涌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次来压后,瓦斯涌出量呈周期性变化,其步距与周期来压步距基本相等,来压时绝对瓦斯涌出量是来压前的1.29倍,且一般瓦斯涌出量峰值滞后于采场压力峰值1 d左右。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攻克大同矿务局坚硬顶板坚硬厚煤层综放开采矿业国际性技术难题的历程。介绍了“两硬”条件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的硬硬顶煤弱化技术方法,坚硬顶板管理技术及相关设备技术。展示了我国厚煤层综放开采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屯留煤矿高瓦斯松软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高瓦斯松软厚煤层通常采用普通综放开采,工作面割煤高度小于3.0 m,同时受工作面通风断面影响,工作面瓦斯经常超限,工作面单产较低.屯留煤矿为提高工作面单产,在数值模拟分析煤壁稳定性的基础上,论证了大采高综放开采工艺是适应的,确定了该矿大采高综放液压支架主要参数.实践表明,大采高综放开采是高瓦斯松软厚煤层进一步提高单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采高综放开采顶煤运移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ALC3D软件模拟研究了塔山煤矿8105工作面在不同采高、不同支护强度下顶煤水平、垂直位移与距煤壁距离间的变化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采高加大顶煤始动点前移、位移量增加,有利于顶煤的破碎;加大支架支护强度对下位顶煤位移量影响较大,有利于下位顶煤的破碎。  相似文献   

16.
针对汾源煤业有限公司5#煤层大倾角松软特厚煤层的实际情况,与其他类似矿井对比分析后确定了合理的工作面布置方式及回采工艺,通过对支架主要技术参数和结构形式的优化分析,提出了支架选型设计的依据,并计算得出了支架合理的支护强度,同时提出了运用综合技术措施解决工作面设备防倒、防滑和煤壁片帮的控制难题。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现有大倾角松软特厚煤层回采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文明矿5#煤层综放开采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合理的支架结构和工作阻力;通过对采煤机牵引力的计算,确定了采煤机的合理牵引功率;通过对刮板输送机的运量和修护需要的分析,提出合理的防滑措施。  相似文献   

18.
顶煤破坏机理是综放开采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研究顶煤渐进破坏过程可为冒放性准确判别奠定基础。为提高顶煤冒放性预测精度,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测等手段对山西新柳煤矿顶煤分区破碎特征进行了研究。将液压支架简化为恒刚度弹簧建立顶煤力学模型,借助Ritz法和最小势能原理得到了工作面前方和控顶区上方顶煤位移场和应力场,分析了考虑初始地应力和开挖卸荷效应的采动应力分布特征;定义顶煤破坏危险性系数为应力圆半径同圆心至强度曲线垂直距离之差,实现顶煤破坏危险程度的定量表征;根据破坏面上正应力大小将剪切破坏划分为压剪和拉剪2种形式,推导出2种剪切破坏模式之间的过渡条件;以顶煤破坏危险性系数k=0等值线、水平应力σh=σts等值线和控顶区上方抛物线形拉剪破坏边界线为界,将顶煤划分为弹性状态→压剪破坏→拉剪破坏→拉伸破坏4个阶段;对综放开采顶煤渐进破坏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借助FISH语言对顶煤破碎分区进行提取,模拟结果同理论结果较为吻合,但控顶区上方顶煤漏斗形拉剪破坏区同拉伸破坏区之间存在一条狭窄的剪切-拉伸混合破坏带;最后对顶煤裂隙发育特征进行了实测,煤壁前方为闭合型剪切裂隙,煤壁后方为张开型拉伸裂隙...  相似文献   

19.
高韧性特厚煤层综放开采顶煤弱化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武矿区2号煤层,硬度系数小,但韧性高,煤层厚度大,在开采过程中表现为顶煤悬顶面积大,冒落滞后,冒落块度大。结合磁窑堡二矿综放试验,研究了提高高韧性特厚煤层顶煤松动爆破技术参数,成功地实现了高韧性特厚煤层的综放开采。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斜沟煤矿13#煤层赋存情况,运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厚煤层综放开采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到了各因素影响规律.各因素与顶煤破坏综合指标显著相关,对影响程度进行主次排序:埋深→煤单轴抗压强度→工作面长度→支架支撑力→煤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