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关于转炉溅渣护炉的几个工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浏  杜昆  佟溥翘  郑丛杰 《钢铁》1998,33(6):65-68,72
分析总结了国内转炉溅渣护炉的生产经验,提出:①溅渣护炉的合理渣量为:Qs=0.301W^n(n=0.583 ̄0.630);②转炉参数与合理溅渣参数的关系为:H·d/D=16.24+0.60(Q·h/d)^0.33·t;③适宜溅渣的合理终渣成分为:R=2.8 ̄3.5,(TFe)=10% ̄15%,MgO〉8%;④转炉出钢温度对炉龄的影响为:n=208529-120.9t。  相似文献   

2.
山东泰山钢铁公司对环型烧结机进行了近30项技术改造,使其技术指标大有提高。烧结机作业率达90%,利用系数为1.97t/m^2h,烧结矿综合合格率大于70%,从而改善了高炉用料,高炉利用系数由1.5t/m^3·d提高到2.3t/m^3·d,熔剂比由250kg/t铁,综合年轻济效益2352万元。  相似文献   

3.
转炉溅渣护炉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承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0t转炉半钢炼钢、全连铸、出钢温度1710 ̄1730℃和终渣中TFe为20% ̄33%条件下,采用溅渣护炉技术(包括吹炼过程加白云石造渣、对终渣成分进行改质和降温、确定合理的氮气喷吹参数等)使炉龄提高1.8倍,降低成本10.3元/t钢。  相似文献   

4.
宋元良 《炼钢》1994,10(5):21-23,39
介绍6t转炉托圈改造的设计与制做,在生产上获得成功,出钢量由9.5t/炉增加到11.7t/炉年产能达到30万t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中叙述白银炉的发展过程、现状、存在问题及与国际先进熔炼炉的差距,提出了白银炉的改造方案:在40%~47%富氧熔炼条件下,全床能力由9~11t/m· d提高到 16~22t/m2·d,弃渣含铜由0.55%~1.73%降至0.5%以下,烟气余热利用率由30%~45%提高到> 60%,炉寿命由210~ 280d提高到400d以上;白银炉的监测、控制和分析实现自动化,整体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90年代末期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中叙述白银炉的发展过程、现状、存在问题及与国际先进熔炼炉的差距,提出了白银炉的改造方案:在40%~47%富氧熔炼条件下,全床能力由9~11t/m· d提高到 16~22t/m2·d,弃渣含铜由0.55%~1.73%降至0.5%以下,烟气余热利用率由30%~45%提高到> 60%,炉寿命由210~ 280d提高到400d以上;白银炉的监测、控制和分析实现自动化,整体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90年代末期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7.
济钢在25t转炉扩容改造中,主要采取了改进炉衬砖型、氧枪改造、出钢口改型等技术措施,并对冶炼、连铸等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改造后钢水量由37.71t/炉提高到40.51t/炉,冶炼周期缩短14s,溅渣率达17.1%,炉龄达5253炉。  相似文献   

8.
柳钢高炉进入1977年来以来,采取以精料为基础,逐步实行小高压操作以及加强对高炉炉况管理等措施来强化冶炼,1997年上半年,冶炼强度由1996年的1.227t/m^3.d提高到1.333t/m^3.d,高炉利用系数由1.822t/m ^3.d提高到2.244t/m^3.d。入炉焦比由624kg/tFe降低到533kg/tFe。  相似文献   

9.
技术信息     
《钢铁》1998,(6)
技术信息国内·1997年我国重点企业转炉炼钢主要指标MAJORINDEXESOFCHINA′SCONVERTERSTEELMAKINGOFKEYENTERPRISESIN1997企业利用系数/t·t-1·d-1钢锭合格率/%金属料消耗/kg·t-1钢...  相似文献   

10.
转炉溅渣护炉技术的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文远  郑丛杰 《钢铁》1997,32(9):68-71,6
美国LTV钢公司开发的转炉溅渣护炉技术在应用中取提了良好效果,该公司印第安纳哈伯厂1994年转炉炉龄创造了15658次的世界纪录,喷补料消耗0.37kg/t,作业率97%,溅渣护炉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我国转炉炉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转炉炼钢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3年我国转炉钢产量已接近1.9亿t,占我国钢产量的85.2%,约占世界转炉钢的25%。50~300t转炉由2001年的75座增至2003年的134座,工艺技术进一步优化。我国转炉冶炼新钢种和优质钢种增长迅速,其中包括低合金、耐候钢、TRIP(相变诱发塑性)钢以及合金结构钢、齿轮钢、轴承钢、锅炉用钢等特殊钢。今后转炉钢的增长主要是对条件较好转炉钢厂挖潜改造,进一步提高装备水平、扩大品种、提高质量以及降低消耗,改善环境。  相似文献   

12.
杜蕙  赵绪元 《山东冶金》2001,23(1):50-52
莱钢25t转炉在炼钢自动化技术方面经过不断实践,由全人工输入、数据采集,逐步形成低成本自动化LCA管理现代化系统,使转炉炼钢产量增加、质量提高、节能增效,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不同直径的出钢口决定转炉出钢流场的分布,从而影响出钢过程的钢水温降,而钢水温降直接影响转炉出钢温度以及炼钢生产节奏。为掌握出钢过程中的温降规律以及设计合理的出钢口参数,利用Ansys软件包建立三维转炉及钢包模型,借助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得到200 t转炉在不同尺寸出钢口下的出钢流场数据,进而针对出钢过程中的钢水注流,研究出钢口尺寸及钢包内壁温度对注流温降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钢水注流的温降与注流比表面积成正比;另外在出钢早期,内壁温度每提升100 K,注流温降平均减小0.4~0.7 K。后续将继续开展出钢过程中钢包及合金辅料对钢水温降影响规律的研究,以期为转炉出钢工艺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首先针对SRP炼钢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目前该工艺除新建钢厂外,很难在绝大多数已建成钢铁厂推广采用,然后对半钢转炉炼钢不适宜采用当前流行的MURC工艺的原因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攀钢西昌钢钒200 t转炉为依托,在半钢转炉脱磷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炉全留渣、一炉倒出大半"的半钢转炉热态渣循环利用新工艺,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转炉脱磷效率有很明显的提高,转炉各种辅料消耗平均降至47.64 kg/t,石灰消耗平均为13.95 kg/t,同时对于降低钢铁料消耗、提高转炉寿命也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直径的出钢口决定转炉出钢流场的分布,从而影响出钢过程的钢水温降,而钢水温降直接影响转炉出钢温度以及炼钢生产节奏。为掌握出钢过程中的温降规律以及设计合理的出钢口参数,利用Ansys软件包建立三维转炉及钢包模型,借助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得到200 t转炉在不同尺寸出钢口下的出钢流场数据,进而针对出钢过程中的钢水注流,研究出钢口尺寸及钢包内壁温度对注流温降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钢水注流的温降与注流比表面积成正比;另外在出钢早期,内壁温度每提升100 K,注流温降平均减小0.4~0.7 K。后续将继续开展出钢过程中钢包及合金辅料对钢水温降影响规律的研究,以期为转炉出钢工艺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针对八钢铁水供应不足且铁水成分波动较大的问题,文中在现场冶炼数据采集的基础上,依据转炉冶炼的物料平衡、热平衡以及现场试验,研究了铁水成分、铁水重量、铁水温度、出钢温度以及留渣操作等工艺参数对废钢加入量的影响.通过采用留渣操作、适当提高铁水温度、减少辅料消耗以及适当降低转炉出钢温度等措施,转炉废钢比由16.4%提高到21.3%,脱磷率由79.3%提高到93.3%,同时石灰和白云石消耗量分别降低了3.3 kg/t钢和6.7 kg/t钢.   相似文献   

17.
介绍马钢120 t转炉烟气分析动态控制炼钢技术的多功能应用:启用自学习,自适应功能,针对不同原材料条件,优化供氧造渣制度,实现全自动炼钢新模式;实践证明,本技术实施后,有效监控转炉底吹搅拌效果,w([C])×w([O])浓度积值在0.001 2~0.003 0占78.8%;利用烟气分析CO浓度变化趋势指导操作,降低喷溅率在4.0%以下;优化吹炼工艺,强化脱磷脱硫效果;准确预报钢水终点氧含量,提高脱氧合金化效果,降低吨钢成本5元;增加煤气回收量9 m3/t钢和提高w(CO)5%~8%等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高效合金烘烤在转炉炼钢中的应用,对高效合金烘烤装置在转炉炼钢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对比传统合金烘烤方式,高效合金烘烤装置可在2~4 h内将15 t铁合金升温至400~600 ℃,进而有效去除铁合金内的结晶水。当铁合金实际温度达到450 ℃时,可将钢中氢质量分数降低至0.000 150%以下,同时出钢温度降低20.31 ℃,转炉终点碳质量分数提高0.027%,脱氧剂消耗降低20%。在满足洁净钢生产的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宣钢二炼钢车间150t转炉采用静态一动态控制模型副枪自动炼钢技术,实现在转炉不停止吹氧并且不倒炉的情况下,利用副枪进行过程测量,并调用动态数学模型进行终点控制。实施后,出钢周期显著缩短,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设备作业率达98%,吹炼终点命中率平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帘线钢因磷偏析而造成的拧股断裂,根据现有的设备及生产组织情况,在中天120 t转炉上进行双渣工艺试验,通过对加料制度、顶枪操作、底吹等工艺制度进行研究,分析前期倒渣温度、碱度、FeO等对脱磷影响。结果表明,前期倒渣温度控制在1 320~1 400 ℃、炉渣碱度控制在1.8~2.0的工艺控制下,转炉终点脱磷率达到92.8%,平均出钢磷质量分数由0.011%降低至0.008 5%,平均终点碳质量分数由0.13%提高至0.2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