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代画像石艺术是汉代装饰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两汉时期丧葬礼仪兴盛下的产物,汉代画像石被人们称为石头上的艺术,他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石代纸的一部记录历史的史书。本文通过对汉代画像石的研究,探索汉画像石的装饰性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记四川忠县的两处汉代石阙王其明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的地面以上的建筑实物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类型。现在已知的尚存的汉代石阙全国约有30处,四川一省就有23处。其余的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省。四川的阙从年代上看较晚于河南、山东的,但河南、山东的几座阙...  相似文献   

3.
汉代的观演建筑在功能上具有极强的综合性,与宋元以后较单纯的娱乐性相比,有着多个已经淡化或消失的属性。该文以秦汉时代的尚武精神为着眼点,结合历史文献与文物形象资料,对汉代观演建筑进行了科学分类,并对其主要特征做出系统分析,旨在说明尚武精神对汉代观演建筑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冯晖  饶珈慧 《石材》2020,(8):56-62
画像石和画像砖是古代的建筑及装饰材料.通过对汉代成都画像石的解读,展现汉代成都衣食住行,特别是建筑风格的丰富多彩,探寻城市风貌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5.
6.
花鸟画是我国特有的绘画形式,自五代始便总是在自律性基础上和时代的节律而前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形式美法则,始终贯穿着对立统一法则、多样统一法则等为花鸟画的教学、创作以及审美都起到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炎 《华中建筑》2010,28(2):155-158
两汉时期是南阳宛城发展的兴盛阶段,此时期的"宛"成为与洛阳、邯郸、临淄、成都齐名的五都之一,为南阳古城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该文以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为依据,结合有关汉代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就汉代宛城的城址规模、城郭形态进行一定的探研和推断。  相似文献   

8.
周学鹰 《华中建筑》2001,1(3):91-92,106
该文提出了从全新的角度认识“汉代建筑画像石”的基本方法,具联系古代典籍、考古发掘实物资料和现代文献等,并列举了各种类型的事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9.
60多年来,新中国驻外外交建筑日益发展;其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了不同阶段下的鲜明特征。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驻外外交建筑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新中国的独立和尊严,形成一定的程式。改革开放后,快速的经济发展带来追求文化识别性的迫切性,一系列的实践致力于中国元素形式的多样性表达,仿古、符号和象征手法较为常见。进入新千年后,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外交建筑的文化价值面临多元化的转型,责任与谦逊、特色与含蓄、现代与历史相互交融。本文分析各个阶段驻外外交建筑设计的特征和经验,结合自身的实践和探索,归纳新时期驻外外交建筑的文化价值要素,分析在融入环境、体现国家识别性、彰显时代精神等方面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楼阁建筑是汉代建筑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对中原汉画像中包含的汉代楼阁建筑结构及技术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并总结出汉代楼阁建筑的形制变化、功能与使用、形式与内容、精神与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和变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空间布局最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并能为现代仿汉建筑设计提供技术参考和形制...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座建造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之中,同时又拥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建筑。它实现了文化中心建筑和天然保护林之间的过渡,有趣的表皮设计也是该项目的亮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山西是我国的文物大省、文化大省。是全国现存古建筑最多的省份,有“地上博物馆”之称,宋金以前的木构建筑106座,占全国现存同期同类建筑的70%以上。学习传统。了解中国建筑历史,吸收本民族文化精髓,山西是第一必经之地。这对许多来过山西的人而言并不陌生。而更多期望饱读山西古建的朋友,相信许多还未广为人知的地方更具吸引力。  相似文献   

13.
吴贺丽  朱永春 《华中建筑》2009,27(5):198-202
汉代宫殿和园林中多穿凿池沼,筑高台美榭,其性质除已被充分讨论的“一池三山”象征,多与水戏活动相关,该文对此及相关的水中和滨水建筑作初步的考述。  相似文献   

14.
卫红  刘保国 《华中建筑》2007,25(8):191-193
从汉唐洛阳私家园林产生的造园背景、造园理念和美学思想、造园手法和特征四个方面阐述了汉唐时期洛阳私家园林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15.
近20年来,中国古地震(古地震是科学工作者从断裂地层岩石分析得到的,其时间跨度并没有限制,历史地震是从文献中分析得到的地震记载)研究有了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数量上的提高是古地震发现的次数大为增加,质量则是判别古地震及发生时间也有了改进。古地震的发现,是对历史文献记录地震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赫强 《山西建筑》2009,35(35):346-347
对园林造园思想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从汉初的"崇尚自然景观"宫、苑规划思想,到汉中期园林的"大而全"的主动造园思想,至东汉时期造园对应《白虎通》经学理论特别的政治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以期为当代园林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发掘南越王墓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科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及环境,全面提升其为社会服务的水平的方法,并介绍了即将实施的总体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8.
王磊 《建筑与环境》2009,3(5):187-189
汉石画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描绘了大量的当时的建筑、礼仪、生活等等各方面的信息和内容,正确的解读它们,有助于我们对那个已经离我们远去的时代的生活情境以及建筑形态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结合出土明器,对汉画石像中的水榭图进行了重新解读,进而提出了解读汉石画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刘潮  祁斌 《城市建筑》2011,(1):105-107
文章通过对汉画像石长廊设计理念的阐述,强调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联系,探讨以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建筑表达手法.  相似文献   

20.
爱丽丝去购物…… 我们所在的地区是个商业中心,在一个被忽视的区域创造新路线和通道的集中点。该地区建设了不少住宅和商铺,为什么不能同时有文化和艺术场所?我们在两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消费现在变成了休闲和文化,那通常是一个指向享乐的装饰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