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吴蔚 《高等建筑教育》2024,33(2):149-154
当前我国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阶段,研究生思政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作为更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研究生思政教育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以南京大学建筑技术课程建筑体系整合为例,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表明,结合社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将立德树人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中,以潜移默化方式,多方位、多层次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
高校在专业知识传授和社会主义价值引领上尚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本文尝试从解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入手,着力构建两者协同育人体系的"大思政"格局,为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路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从十九大召开以来,以教研室、课程组为单位组织各类思政进课堂的讨论与思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要求,针对路桥专业核心课程思政元素如盐在水的融合,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三全育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1)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能否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取决于能否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成。各类课程深入发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在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实施过程、课程教学效果反馈等环节有机融入课程思政,从而达成课程三位一体教学目标。课程思政建设能够与各类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2)
法理学是法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当前法理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阐述了课程思政理念在法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优势;最后提出运用调整教学目标、更新教学方法、优选教学案例、重视教学评价等策略,提高课程思政背景下法理学教学改革质量,以期为高校的实践法理学教学改革工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立德树人”和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时代要求。“城乡规划原理”作为城乡规划学专业核心理论课程,对未来规划师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对课程思政概念进行综述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及“城乡规划原理”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从修订课程大纲、建立思政元素库、优化激励和建立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助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未来规划师。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3)
深度挖掘蕴藏于高职数学概念、例子中的思政元素,并通过寓德于教、寓教于乐的方法 ,一一列举,归类解释。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数学知识,又接受思想道德、理想情操、审美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孙彬  陶佳丽 《安徽建筑》2023,(3):101-102
“岩土工程勘察”是土木工程、地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为进一步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根据该课程特点,将家国情怀教育、团队合作意识、职业素养教育、法律法规意识等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考核评价等教学环节,以期为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苇  杨万斌 《安徽建筑》2023,(1):118-120
高校的核心任务是立德树人,知识传授的同时进行价值引领,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全方位合格人才。针对目前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两张皮”的现象,如何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传授之中,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土力学”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思政目标、深挖课程思政融入点、研究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详细探究如何将如“盐”般的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无声无息地融于“水”一样的专业知识,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实现育才育德的双重育人目标,同时为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2,(2):58-60
通过对“金融基础”课程的分析,确定好课程的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将爱国情怀、民族自信、法治意识、职业操守、诚实守信、工匠精神、严谨求真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采取提高专业教师思政素养、遴选合适的课程思政融入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等措施,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育人效果,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对专业内容的掌握,提升专业认同感和独立思辨能力,培养不怕困难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守法合规、诚实信用、服务客户和创新创业能力,增强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丽英 《重庆建筑》2021,20(12):26-28
该文以土建专业核心课程《钢结构》为载体,按照钢结构领域的核心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深挖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其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以高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课程育人培养体系建设为核心,开展课程育人培养模式的研究.该文分析在各个教学环节下的"工匠精神"课程教学育人,以钢结构工作领域核心岗位群的工作业务为出发点,对接岗位证书,采用项目化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学习、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养成融入教学全过程.研究认为,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打造守初心、铸匠魂、强技能的高效课堂,才能突破核心技能岗位的教学重难点,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实现知识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
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理论出发,论述了提高思想政治课堂实效性的制约因素和实际意义,阐明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0,(3)
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做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要,它既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要想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有一支理想信念坚定、教学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教师队伍。但是在一些民办院校中,教学重点侧重于专业课教学,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从关注思政课教师成长、创新人才选用机制、制定长效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等方面,就如何加快推进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展开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3):11-13
由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唐岫敏等著的《英国传记发展史》一书细致梳理了英国传记发展脉络,直面争议话题,以多元解读方式对英国不同时期的传记作品进行阐释、比较,是对文学专史编写的一种有益探索。著作填补了国内英国传记文学专史研究的空白,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非常好的启迪示范作用,是英国文学专史研究的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
科技的革新造就了技术的创新,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替代传统通讯模式而走进人们的生活,微信、QQ等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甚至中老年的主要沟通手段,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新媒体环境的启用不但减少了高校师生间的隔膜,增近了沟通距离,还间接削弱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力,削弱其教育成果。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环境,促进高校思政新教育手段形成,解决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难题成为主要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5):27-30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以增强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重要问题。优化教学理论、激活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教学实践是提高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建设类专业建设法规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设法规课程是高校建设类工程管理专业及建筑、土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建设领域法律意识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课程内容条文多、专业性及综合性强的特点,广州大学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对《建设法规》课程进行了改革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6):111-115
基于消费者满意度理论和归因理论,构建了消费者满意度模型,采用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和西安6个城市消费者的调查数据,对影响消费者满意度的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商品价值对消费者满意度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商品成本对消费者满意度具有负向直接影响,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又通过中间变量商品满意度和服务质量的正向中介作用进而使其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得以放大和强化;分析表明,消费者不仅需要中意的商品,更希望得到满意的服务,企业要想赢得消费者满意,应把商品和服务同时做好。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25)
首先探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科学内涵及主要形式,然后分析了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2,(5):24-26
自"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说法被提出之后,知与行在中国儒学思想中就一直是个非常重要的命题。知行两者的关系是王阳明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阐述;王阳明的知行观将"知"和"行"视为一个统一的过程;知行合一观可以有效地解决言行不一的伦理道德问题——只有知行达到统一才能真正至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