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15)
"仁"是《论语》的核心概念,涵义丰富,用法灵活。对于"仁"的理解及翻译是《论语》英译过程中的一大挑战。不同的译者采用的词汇和策略也各不相同,传达的效果也不同。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应该思考怎样更好地理解和传达。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6)
本文以《十九大报告》日译单行本为文本,以接受理论为基础,对其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先明确文化词的定义,其次对接受理论进行阐述,从《十九大报告》中抽出文化词,分"数字+关键词"、特有词汇、熟语,结合实例对其翻译方法讨论。得出在对文化词翻译时应先到忠实原文并要考虑目标受众等结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5)
翻译美学对中西方译论之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在国内,如严复的"信达雅"、曾虚白的"神韵与达"、钱钟书的"化境"、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许渊冲的"三美"、汪榕培的"传神达意"等;国外如西塞罗的"辞章之美"、泰特罗的"忠实之美"、德莱顿的"艺术之美"等,无不贯穿着译论的始终,被国内外译者广泛得关注和研究,然而对林语堂"五美"的研究却寥寥无几,笔者认为林氏的"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分析,本文试图用"五美"论分析和鉴赏中英诗歌及其翻译,旨在说明林氏"五美"论对于翻译研究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5)
语境是语用学重点研究的对象。翻译的语境化问题已逐步成为翻译研究的理论热点。本文分析了翻译语境理论的发展,从"译必适境论"角度论述了语境对翻译的调节机制,验证了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4)
阐释学的"视阈融合"理论和"变译"之间的相通性证明了变译就是一种视阈融合,"变译之‘源’""变译之‘变’"和"变译之‘策’"三方面的条分缕析将"变译"研究从方法上升到理论,这个过程证实了"变译"既是"视域融合"的过程也是"视域融合"的结果,这种经理解阐释阻断之后的"变译"是"文化融合"和"语言融合"后的一种"视阈融合",是实现文本意义重建与文化重构的翻译主客体之间的"视阈融合"。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0)
<正>"自由嵌入式"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是把英语写作教学分划成"词汇循环块"、"汉英翻译块"和"限时写作块"三个教学板块,分别巧妙嵌入到听、说、读、译等课型中,不改变这些课的课性,只作为一个练习环节,既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还能提高写作能力的写作教学方法。"词汇循环块"是这种教学法的重头戏。没有很好的词汇基础,写作就无从谈起。尤其是中下层  相似文献   

7.
1954年,梁思成针对新中国建筑设计民族化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他将建筑构件类比为"建筑词汇",建筑形式类比为"文章文法",并极力提倡采用传统"建筑词汇"和传统"文章文法"翻译西方建筑,替换性质功用相同的西方建筑构件和建筑形式,建造适合新中国的建筑。这与清末民初文学家林琴南运用古文翻译西方文学的翻译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处。本文通过剖析二者的思想渊源,而后引述古文和传统建筑的存废之争,再从"文以载道"的视角重新回望二、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折衷主义建筑,为传统建筑精神传承和当代建筑设计提供价值性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35):184-186
马君武是中国近代四大翻译家之一,他的一生以译报国奋斗不止;奈达是广为人知的美国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本文采用分析法,探析马君武的翻译"相等"与奈达之"对等"的异同点。研究发现,一方面,二者都呈现出重视内容和读者反应的特点;另一方面,在背景、理论基础、读者反应重视度以及直译与意义倾向上,二者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4):254-255
德莱顿的"翻译三分法",突破了西方翻译传统上的两分法,即意译与直译的区分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此外,其诗歌翻译理论被看作是西方第一次出现的系统的诗歌翻译理论。他的整个理论富有很大的启发性,对后来的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其"翻译三分法"出发探讨诗译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以期给诗译者的译诗实践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0)
网络语言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的出现有其社会及心理原因。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网络语言对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冲击,同时也具有其独特的语言及语言学价值。本文旨在应用交际翻译理论来探讨网络词汇"华丽丽"在不同语境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