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Planning》2018,(3)
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着道德育人和文化育人相分离的现象,如有些大学生存在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漠视、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忽视,以及理想信念的缺失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通过对对应性融入路径的探索,彻底变革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增加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
论文从高校思政课视角阐述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三门课程为平台,增强高职生文化自信的必要性、教育内容、有效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5)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在多个领域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民族文化对促进国家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提高文化自信能够提升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促进国家的发展,实现民族的复兴。高校是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沿阵地,文中主要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36)
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中国5000多年孕育的灿烂文化,更是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砥柱力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决定了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以及为谁培养这个关键环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在塑造人和培育人上有着天然的契合。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32)
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对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的评估,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大力培养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力量和加大对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力度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人才的培养必定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高校必须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131-132
高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已然成为多元文化的汇集地,将海丝文化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了高校文化育人的作用。高校应把海丝文化运用到育人的过程中,传承、创新和融合海丝文化,以此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教育工作者应该创新教育,不断深入挖掘海丝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泉州的高校逐渐向其他地区辐射,借此传承发展海丝文化,积极地为实现中国梦奋斗。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22,(1)
浙江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浙江的具体体现。新时代,应从动态上把握浙江精神的发展与深化,深度挖掘和研究浙江精神蕴含的德育价值和育人功能,分析浙江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现实困境,寻求浙江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有效路径,从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
随着文化在综合国力中地位和作用的凸显,我国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教育活动,具有文化软实力功能,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作用重大。目前,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其文化软实力功能的发挥面临现实困境。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路径,是其自身的责任与使命,也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建设是民营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在民营企业中开展可以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扩大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建设丰富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了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为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二者的融合使二者在民营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有效。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5):115-120
在沿边开发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中国梦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政治信仰,是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结合边疆民族地区本土化教育资源,通过"以中国梦为目标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牢固信仰根基;以中国梦为使命开展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担当精神;以中国梦为基础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践行德行之美;以中国梦为动力落实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等路径,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加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实施可采用多种方式,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是一种新的尝试。鉴于人类生命具有生理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属性,可以用生命的脆弱和顽强、生命的多样和独特等知识进行生理层面的生命教育;用生命的和谐、生命的责任等知识进行社会层面的生命教育;用生命的价值等知识进行精神层面的生命教育。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的生命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三观塑造,也有利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9)
自信,是信心的源泉,是做人的基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把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关心爱护和朋友似的信任,会使学生产生积极效应,营造美好的心境,让他们在活跃欢快的气氛中学习,塑造自信的健康心理品格,为国家输送充满自信的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和范式具备实践性、抽象性和发展性三个共性特征。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与范式的研究可以提高学术共同体的认识水平,加快学科建设,促进学科方法论功能的提升。由范畴与范式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建设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体系,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的研究、学科体系内在联系的研究和增强科学共同体的学科认同意识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12)
伴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对美的需要也上升到新的、更高的层次。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美好生活,什么是美丽强国,以及如何在实现美好生活、美丽强国中付诸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和行动,美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时代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人们在审美时才是真正自由的人、完整的人。所以只有将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运用美的规律提高大学生对美的认识,培养大学生认识和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顺应社会的发展,塑造能够担当新时代大任的真人、善人和美人。  相似文献   

16.
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的根和魂,民族预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草原文化的基础之上。现行高校思政教育是以汉族强势文化影响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的,失去民族文化基础的民族预科生很难适应极具同质性特点的汉文化课堂教学生活,造成了学习中的巨大差异和成绩落差。解决的基本路径是承接草原文化的文化基础,实现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和考核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2)
近年来,学者们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特征、功能、理论依据、实施意义、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有些方面仍值得进行探讨和分析,如: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仍未达成共识;研究成果虽多,但不够深入、不够系统;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实施效果难以考核;实证研究仍未开展,比较性研究有待加强。下一步应就概念厘清,显隐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统一以及各类学校与社会的相互配合等问题做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7,(6)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我们需要正视挑战,并要寻求解决之道。大数据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可以利用大数据等一系列新技术来进一步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将不再局限于传统传播方式,而是真正的与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3,(1)
社会转型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落后陈旧的教育理念,无法应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变化,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只有更新观念,转换视角,才能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学生实际,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
科技的革新造就了技术的创新,新媒体技术已经逐步替代传统通讯模式而走进人们的生活,微信、QQ等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甚至中老年的主要沟通手段,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在这种新媒体环境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新媒体环境的启用不但减少了高校师生间的隔膜,增近了沟通距离,还间接削弱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力,削弱其教育成果。因此,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环境,促进高校思政新教育手段形成,解决当前高校思政教育难题成为主要探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