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茶组植物新资源元宝山茶和九万山大茶树(对照)的鲜叶固定样、红茶工艺样和绿茶工艺样为材料,分析两种茶主要品质化学成分的差异,采用DPPH、FRAP和ABTS三种方法对比分析二者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元宝山茶鲜叶固定样茶多酚、可溶性糖、黄酮、可可碱、没食子酸、DL-C的含量分别为31.33%、10.96%、0.41%、2.84%、0.21%、9.28%,显著高于对照茶树鲜叶固定样(p<0.05),其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总儿茶素、EGC、EGCG、GCG、ECG含量分别为1.17%、0.39%、12.55%、0.21%、1.45%、0.12%、0.86%,显著低于对照九万山大茶树鲜叶固定样(p<0.05)。DPPH IC50和ABTS IC50以两个绿茶工艺样最小,其次是两个鲜叶固定样;FRAP IC50以元宝山茶绿茶工艺样最小(225.21 μg/mL),以对照九万山大茶树红茶工艺样最大(862.63 μg/mL)。元宝山茶各样品的DPPH IC50小于ABTS IC50和FRAP IC50,均以FRAP IC50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黄酮和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与各供试样品的抗氧化活性呈极显著相关(p<0.01)。因此,与茶(Camellia sinensis)相比元宝山茶属于高茶多酚、高DL-C、高可溶性糖、高可可碱、低咖啡碱的特异性资源,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白茶与绿茶、红茶生化成分的差异,探讨生化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方法:以寿眉、安吉白茶及白琳工夫分别为白茶、绿茶、红茶代表,分析茶叶成分,测定茶汤抗氧化活性,并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总黄酮含量与年份呈正相关关系,而咖啡碱则相对稳定;白茶茶多酚及儿茶素含量均低于绿茶,但其酯型儿茶素所占比重显著高于绿茶,且游离氨基酸、茶氨酸及总黄酮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茶类;EGC所占比重与酯型儿茶素均与茶汤抗氧化活性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白茶与其他茶在成分和抗氧化性上均有显著差异;EGCG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3.
试验分析了在不同焙火程度下武夷岩茶(金观音、丹桂、梅占、雀舌、奇丹)主要生化成分、感官审评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焙火程度的升高,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和黄酮含量相比毛茶样都有所减少,以金观音水浸出物(11.32%)、丹桂茶多酚(16.86%)、奇丹氨基酸(40.95%)、梅占黄酮(13.57%)和奇丹咖啡碱(22.31%)减幅最大。通过感官审评发现,随着焙火程度增加,5个品种武夷岩茶品质都有所提升,以中焙火武夷岩茶综合得分最高。不同焙火程度的武夷岩茶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的能力随焙火程度升高而减弱,其清除能力依次为毛茶轻火中轻火中火高火;以丹桂清除率(13.02%)减幅最大,雀舌的清除能力最强。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黄酮含量与DPPH·清除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浸出物、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与DPPH·清除率呈显著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采用一芽三四叶的鲜叶原料,比较了信阳绿茶、信阳红茶和3个不同做青程度的信阳茶的品质及其抗氧化活性,以期为江北茶区小叶种茶树品种的鲜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5种茶主要生化成分和挥发性成分,利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法检测此5种茶的抗氧化活性,最后进行感官审评。结果发现:不同做青程度的信阳茶中所含主要成分的含量及组成存在差异,随着做青程度加深,茶多酚由21.17%降到18.90%(P<0.05),氨基酸由3.43%增加到3.73%(P<0.05),黄酮由5.63 mg/g增加到6.55 mg/g(P<0.05),香气成分呈递增的趋势,尤其单帖类物质增加明显,如β-蒎烯由0.13 μg/g增加到0.37 μg/g、E-β-罗勒烯0.05 μg/g增加到0.15 μg/g(P<0.05)。感官审评发现,轻度做青处理所制的茶叶品质相对较优。通过计算不同做青处理所制茶叶清除DPPH自由基半抑制浓度IC50值(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发现随着做青程度加深,IC50值在增大,1/IC50值与茶多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氨基酸和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9种挥发性成分呈显著负相关(P<0.05),说明适当的做青工艺可以改善一芽三四叶所制信阳绿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对英红九号茶树品种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的生化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进行体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英红九号六大茶类中生化成分特点是绿茶的可溶性糖和水浸出含量最高,白茶的各生化成分含量均处于其他茶类之间,黄茶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最高,乌龙茶的氨基酸含量最高,黄酮和可溶性糖含量最低,红茶的黄酮含量最高,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和水浸出物的含量最低,黑茶的氨基酸和水浸出物含量较高,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较低,仅稍高于红茶。英红九号六大茶类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表现为绿茶、乌龙茶和黄茶的活性较高,体外抑制α-淀粉酶活性表现为绿茶和乌龙茶的活性较高,体外抑制脂肪酶活性表现为黑茶活性最高,其他茶类活性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对市售不同产地无糖绿茶饮料滋味品质及其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比较,以期明确无糖绿茶饮料中的主要滋味物质,探究不同产地绿茶饮料间滋味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绿茶饮料的滋味因子和色差差异不明显,其中日本绿茶饮料的整体滋味品质较优。日本和中国台湾绿茶饮料中茶多酚、咖啡碱、黄酮、可溶性糖质量浓度和儿茶素总量、黄酮苷总量、阳离子总量都明显高于中国大陆绿茶饮料。有13 种化学组分与感官评分相关性较高,其中茶多酚(0.910)、黄酮(0.917)、Mn2+(0.912)质量浓度与绿茶饮料滋味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咖啡碱(0.830)质量浓度与绿茶饮料滋味苦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牡荆素-2’’-O-鼠李糖苷(Vit-rha)(0.862)、Al3+(0.811)质量浓度与绿茶饮料滋味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滋味贡献度(dove-over-threshold,Dot)分析发现黄酮及其苷元对无糖绿茶饮料涩味起主要贡献,包括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杨梅素-3-O-半乳糖苷、Vit-rha,其中Que-rut的Dot值最高;咖啡碱对无糖绿茶饮料苦味起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不同贮藏年份武夷水仙茶主要生化成分及感官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贮藏时间对武夷水仙茶主要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测定了10个不同贮藏年份的武夷水仙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黄酮类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采用感官审评方法分析了感官品质,并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了分析与分类.结果 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茶多酚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咖啡碱...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乌龙茶品种的贵州珠形绿茶适制性,以贵州主栽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国家级茶树良种‘金牡丹’和‘铁观音’春、夏梢所制珠形绿茶进行主要生化成分测定及感官审评。结果表明:‘金牡丹’和‘铁观音’的春、夏茶(珠形绿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为43.54%±0.78%~46.14%±0.42%、21.27%±0.60%~27.65%±0.11%、3.37%±0.18%~4.83%±0.09%和3.11%±0.07%~4.35%±0.06%,其中春茶的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均显著高于对照,而氨基酸总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其夏茶除茶多酚显著高于对照外,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感官审评发现,‘金牡丹’春茶品质优于对照,‘铁观音’低于对照。‘金牡丹’和‘铁观音’夏茶品质得分与对照相当。‘金牡丹’和‘铁观音’均为清香带花香,滋味则更浓醇。综合主要生化成分及感官审评,珠形绿茶‘金牡丹’和‘铁观音’香高馥郁带花果香,滋味浓醇。其鲜爽味物质不及‘福鼎大白茶’,但浓厚(强)度的物质含量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中国与非洲肯尼亚不同紫芽茶品质特性及抗氧化能力。方法 对来自中非的6种紫芽茶进行感官审评,并比较其生化成分含量,通过测定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DPPH·)、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阳离子自由基[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 ammonium salt cationic radical, ABTS+·]的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评价6种不同紫芽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分析体外抗氧化活性与生化成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感官审评结果表明,6种茶样的感官品质综合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赤道富硒紫毫>紫娟绿茶>紫娟白茶>紫娟红茶>赤道富硒紫茶一级>赤道富硒紫茶二级。生化成分分析表明,以云南‘紫娟’品种为原料加工成的紫芽茶随着茶叶发酵程度的加深,儿茶素、茶多酚和花青素含量都显著降低,水浸出物含量逐渐增加,其中,紫娟绿茶的花青素和儿茶素总量最高。不同原料等级制成的3种赤...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信阳群体种紫色芽叶为原料,分析茶鲜叶主要生化成分,通过对紫色芽叶制品和对照组绿色芽叶制品的理化分析和感官审评,旨在对紫色芽叶的信阳红茶适制性及加工工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紫色芽叶固定样的花青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紫色芽叶红茶样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茶多酚、氨基酸、茶黄素和茶红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紫色芽叶红茶样感官品质稍高于绿色芽叶红茶样,表现出良好的适制性。综上分析,夏季紫色芽叶表现出较好的红茶适制性。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等级金牡丹乌龙茶为试材,测定了不同等级金牡丹乌龙茶的感官审评得分、品质指标(茶多酚、咖啡碱、8种儿茶素、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茶氨酸、水浸出物和总黄酮)和8种矿质元素含量。等级越高的金牡丹乌龙茶水浸出物含量越高,特等奖水浸出物含量比一等奖和优质奖分别高1.07%和1.75%,且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咖啡碱、可溶性糖和总黄酮含量均为低等级显著高于高等级(P<0.05)。三个等级的茶多酚含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特等奖的酚氨比要显著低于一等奖和优质奖(P<0.05)。优质奖的茶氨酸含量要显著低于特等奖和一等奖(P<0.05)。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游离氨基酸和总黄酮与审评得分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可溶性糖与审评得分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而水浸出物与审评得分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0.01)。不同等级金牡丹乌龙茶除Mn和Fe外,大多数矿质元素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限制性主坐标分析表明,品质指标结合限制性主坐标分析可以很好的区分金牡丹乌龙茶等级差异,R值达1.00。但矿质元素结合限制性主坐标分析并不能很好的区分不同等级金牡丹乌龙茶的品质差异。研究结果为金牡丹乌龙茶品质鉴定提供相关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等级晒青茶对其制备的普洱熟茶品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影响,通过分筛机械把机采机制晒青茶原料分为三个等级,加工得到A、B和C三个不同等级普洱熟茶,应用茶叶感官审评和代谢组学技术对其进行检测。结果表明:B等级的感官审评最优;PCA分析中A明显区别于其余试样;共筛选出的238个差异代谢物中有12个标志性代谢物,除了D-麦芽糖的相对定量是与等级呈负相关,其余都是与等级呈正相关;四类重点物质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的相对总量为A(0.053 mg/g)>B(0.007 mg/g)>C(0.006 mg/g),生物碱为A(0.072 mg/g)>B(0.042 mg/g)>C(0.028 mg/g),黄酮及类黄酮为A(0.516 mg/g)>C(0.221 mg/g)>B(0.245 mg/g),儿茶素及其衍生物为A(1.808 mg/g)>B(0.668 mg/g)>C(0.482 mg/g),都是随等级的降低而减少;苯丙氨酸代谢是所有差异代谢物里相关性较强的通路。这些差异代谢物的变化规律可为机采机制晒青茶在后续普洱熟茶加工中的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客家炒青绿茶品质的物质基础和主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广东客家地区代表性茶类-仙湖茶产品的主要品质成分及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客家炒青绿茶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均差异显著,且茶多酚、氨基酸、酚氨比与炒青绿茶品质审评得分的相关关系较大,是造成炒青绿茶品质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客家炒青绿茶样品中共鉴定出44种香气物质,包括醛类(37.96%)、醇类(28.47%)、烃类(15.92%)、酮类(10.38%)、酯类(5.10%)和其他(2.17%),香气化合物中壬醛、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较高,且RVOA>1,均呈现花香、栗香,推测是客家炒青绿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宝庆桂丁绿茶的品质并建立其评价体系,本研究选取30份宝庆桂丁绿茶样品,对感官品质进行评定,并测定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等生化成分的含量和儿茶素组成.同时,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对宝庆...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26个湖南省特级、一级和二级工夫红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对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等重要品质成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并构建其等级典型判别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在特级红茶中,关键品质成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黄素含量最多,一级红茶次之,二级红茶最少。在不同等级的湖南红茶中,游离氨基酸、茶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含量具有显著(P<0.05)性差异。建立的典型判别模型对不同等级湖南红茶的分类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其自身验证法的准确率达100%,交互验证法的准确率达84.62%。通过对湖南不同等级工夫红茶的品质化学特征的分析及典型判别模型的构建,本研究为湖南红茶的等级划分提供了一种合理的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贮藏5、10、15、20年和2016年制作(实验当年做为对照)的蜜兰香型岭头单丛茶中茶多酚、黄酮、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儿茶素和咖啡碱等几种抗氧化成分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0年贮期内,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蜜兰香型岭头单丛茶的茶多酚、黄酮和儿茶素含量上升,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下降,茶黄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不同贮藏年份的岭头单丛茶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及还原力均有差异,通过综合指数(APC)评价抗氧化能力结果可知:抗氧化活性贮藏20年>10年>15年>5年>对照。单丛茶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茶多酚、黄酮、儿茶素的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还原能力和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与各抗氧化成分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8种上犹名优绿茶的品质。方法 对8种上犹名优绿茶进行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检测,采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8种上犹名优绿茶感官品质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为:五指峰上洞茶厂云片>峻岭茗毫毛尖>油石嶂毛尖>忠誉鹰盘山黄金叶毛尖>陶氏茶业毛尖>营前雾毫毛尖=光菇山毛尖>犹江绿月毛尖;各茶样在品质成分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水浸出物含量为32.62%~51.75%,可溶性糖含量为4.31%~5.37%,可溶蛋白含量为1.92%~2.22%,茶多酚含量为15.37%~18.97%,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24%~5.71%,咖啡碱含量为3.52%~4.08%,黄酮含量为0.39%~0.6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浸出物、可溶性糖、茶多酚与汤色呈弱正相关,可溶性糖与香气呈弱正相关;游离氨基酸与滋味、香气呈弱正相关,咖啡碱与滋味、香气均呈高度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1和0.85;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综合品质得分数学模型Y=0.4848Y1+0.1829Y2+0.1456Y3, 8个茶样综合品质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陶氏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微波杀青工艺对秋季绿茶的保绿降苦作用;方法:以茶树品种碧香早秋季一芽二叶茶鲜叶为原料,在传统绿茶杀青、揉捻、干燥加工工艺的基础上,将微波杀青工艺替代传统滚筒杀青工艺,按不同微波强度、微波时间设置了14组微波杀青处理,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干茶与汤色色泽三个方面探究微波杀青工艺对秋季绿茶的保绿降苦作用;结果:与传统滚筒杀青工艺相比,采用微波强度500w、杀青时间为3min的微波杀青工艺,所制绿茶色绿味醇且综合感官品质最佳,其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总儿茶素、简单儿茶素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苦味评价指标酚/氨比、酯型儿茶素含量与总儿茶素含量的比值则显著降低(P<0.05),且干茶与茶汤色泽在绿、明度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利用微波杀青工艺加工秋季绿茶具有较好的保绿降苦效果,可应用于提高秋季绿茶品质的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