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乡规划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以产业为导向、基于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一专多能"的工程技术人才。教学中,首先应构建基于学科融合的"1+N"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要注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搭建与之契合的实践教学平台,校-政-企合作,建立长效稳定的实践基地,提高行业导师的参与度,共享共建研究院所,建立项目驱动制实践教学模式等。  相似文献   

2.
传统土木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企业参与度低,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紧密,管理方式落后等诸多不足。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理论学习—实践成长—理论梳理的"3+0.5+0.5"人才培养新模式,构筑校企联动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融合现代工程智造技术,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依托全国BIM技能大赛平台,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培养学生工程智造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革传统教学与管理方式,实施无边界教学与实习管理,构建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量化体系。土木类专业综合改革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求。发挥城乡建设多学科多专业优势,基于专业群融合,打造专业群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云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专业群融合为背景,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构建"专业群+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群+小语种""专业群+创新创业""专业群+技能竞赛""专业群+BIM技术",提高学生特色语言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掌握新技术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以期为专业群融合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国家政策的鼓励下BIM技术应用不断扩大,BIM人才需求增加,但高职院校对BIM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文章通过校企合作实现"1+X"制度下的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利用BIM实验教学平台的搭建,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建设具有特色的BIM创新实训实践示范基地,探索构建校企合作应用型BIM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
"3+1"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3+1"的课程群建设,将一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将课内课外、学期假期、校内校外三大板块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产品设计课程群的建设,将学科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应用与实践模块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沟通与表达的能力、专业设计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满足企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明确将产教融合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重要举措的背景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城乡规划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从产教融合视角出发,提出教师、学生、企业、地方政府、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相互融合的城乡规划"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依托产教融合中心平台,创建协同育人环境,高校、企业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完成对城乡规划"4+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最终构建城乡规划"3+1+1"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26)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其专业教学体系要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三亚学院理工学院(以下简称"理工学院")电子信息类专业着力突出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通过绘制课程地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3+3+3"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三尽早、四融合、四突显、四自主、四协同"实践教学改革方案,逐步形成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的实效与好评。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发展和现状基础之上,针对我国材料学科高等教育中毕业生在"宽口径"、"厚基础"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不可兼顾的现状,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对如何培养兼顾"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等复合型人才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14):150-151
针对纺织工业"十三五"纺织强国发展目标,纺织工程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纺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的要求。提出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搭建"校企顶岗实践、专业创新工作室、专业竞赛、国际合作"教育教学四平台,共同构建"1.5+1+1+0.5"的创新人才分段培养模式,共同打造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并举的教学团队,完善与培养目标、过程及结果相适应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协同培养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高素质纺织创新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8)
工程技术人才是推动技术革新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国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特色不明确,师资不完善等问题,借鉴国外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人才联动培养方案,搭建实验实践网络平台,构建"双导向-翻转-多层次"工科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可极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