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6,(2)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外译中术语翻译研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出现文化扭曲乃至文化误读。本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哲学典籍英译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译者术语能力模型的构想,并简要探究了如何培养中国传统哲学典籍翻译工作者的核心术语翻译能力。研究指出,只有有效解决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外译中的术语翻译问题,翻译实践才能既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又促进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1)
在当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语境中,中华文化汉译外扛起了新时代大旗。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媒介和桥梁。本文旨在研究蓝诗玲译鲁迅小说中文化负载词显性翻译,主要从文本因素、语言因素和语用因素角度分析显性翻译在蓝诗玲译鲁迅小说中文化负载词中的体现、效果以及对中华文化英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5)
合作翻译是汉语文化典籍外译的重要译介模式之一。本研究对中外翻译史上典型的汉语文化典籍外译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各自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平等和谐"伦理原则,提出为了保证汉语文化典籍外译本顺利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同时促进东西方文化平等交流,应积极鼓励外籍译者与精通外语的中国学者合作翻译汉语文化典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22)
等值翻译是翻译学坚持的传统观点。本文简述了国内外等值翻译的主要观点,结合英语教学实践,论述了等值翻译观在旅游翻译尤其是中国文化外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170-176
翻译话语指的是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所有直接或间接有关翻译的一套认识、知识和真理。中国文学的外译催生了大量有关中译外的翻译话语,但它不论是在中国翻译话语体系还是在西方翻译话语体系里均不受重视,一直处于双重边缘化的状态,因此并未被纳入中国翻译话语体系建设的资源范围。当前,我们需要把握住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大趋势以及西方翻译话语体系面对来自非西方话语的挑战而引发对"西方/我族中心主义"的批判和改变的需要,详细检视中国文学外译所产生的各类翻译话语资源,提炼并建设中译外翻译话语体系,这对指导中译外实践、丰富中国翻译话语体系、突破西方翻译话语霸权并最终促进中国翻译话语的国际传播而言是一个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举措。  相似文献   

6.
谢浩 《建筑》2001,(11):57-58
佛教大约在东汉初期由印度传入中国,佛教寺院则是佛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建筑。我国的佛寺大都修筑精美,不仅是佛教徒聚会、烧香拜佛的宗教场所,它记载着封建文化发展和佛教盛衰的历史,也是世界建筑艺术宝库中独具一格的艺术珍品。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和支持,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寺庙建筑非常辉煌的年代,佛寺建筑遍布全国各地名山大川之间,其中有些已成为留存至今的最古老的建筑,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观赏价值。 我国佛寺建筑布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能看到的大都是明清建筑,布局普遍采用纵轴式,整齐对称,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布…  相似文献   

7.
陈明松 《园林》2008,(7):24-24
宗教是人类的一种重大的文化现象.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形成三大支派:即"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又形成中国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9)
中国文化典籍的源语文本大都是文言文,因此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成英语需要经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两个过程。在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语际翻译的效果。本文从典籍英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发,阐述典籍英译的过程,并列举实例分析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内翻译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0)
现代的室内设计往往融入多种元素,而佛教艺术元素也受到时下人们的追捧。佛教艺术元素纹样丰富,具有深厚的人文气息,蕴含着别样的美感,同时也具有别样的文化意义,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体现了佛教文化艺术的现实意义。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其艺术表现形式充满了虔诚的宗教情感,具有独一无二的宗教精神寓意,给人的视觉和心灵带来不一样的震撼,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视觉感受。文章就时下室内设计中佛教元素的运用,剖析佛教艺术元素的发展与审美的进化历程以及佛教艺术元素在中国审美艺术中的定位,探析佛教艺术元素的价值和未来在室内设计领域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茶类词汇作为中国文化术语英译的一个典型代表进行探讨,分析了茶类词汇英译的基本策略,并探究了影响翻译策略的因素。中国文化的输出需要大量易于输入语接受的术语翻译,望本文的浅析对中国文化术语的翻译有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11.
12.
《Planning》2014,(5)
本文主要对科技文和文学作品的翻译风格进行了比较讨论。首先介绍了科技文和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内容,然后主要从言语风格、文体风格和作品风格三个方面对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风格进行了讨论,最后,对翻译风格的分析进行了总结。以上翻译风格的分析和讨论对更加准确的进行科技文和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2,(6)
如果译者在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上存在语言能力的不对称性,那么译者进行顺向翻译可能要比逆向翻译更容易取得成功。虽然顺向翻译是较为理想的翻译模式,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存在大量的逆向翻译活动。这些逆向翻译活动满足了翻译的实际需求,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翻译界应重视对逆向翻译的理论研究。汉英翻译人才的培养应重视顺向英汉翻译和逆向汉英翻译之间的差异,使逆向汉英翻译学习者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双语水平,加强双文化意识,拓展百科知识,有意识地努力减少这种差异,从而提高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23)
学术界一致认为,科技文体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科技翻译以准确传递原文信息、再现原文信息功能为最终目标。然而,很多学者认为科技文体及科技翻译毫无美感可言,专门从事科技翻译的译者亦较少关注如何挖掘原文的美并在译文中再现这种美。医学英语及医学翻译情况亦是如此。鉴于此,本文首先探讨医学英语在句法层面的美,即简洁美、逻辑美和修辞美,然后,结合翻译美学理论,通过实例分析在医学英语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如何再现原文的这些美。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2,(4)
文化缺省是指作品中作者与其意向读者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省。本文根据关联翻译理论,提出了应对文化缺省翻译的各种策略,并分析了这些策略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82-83
荆楚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年轻的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地提出了"中国特色基层型大学"办学理念,致力于社会化人才的培养。围绕"社会化"办学思路,学院积极探索"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校园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的教育观念,在课程模块化体系改革、社会化课程设立、社会化师资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校企双赢合作等方面创新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0,(1)
作为文化记忆与翻译研究的思想融合,"大翻译"远观式审视翻译学研究,或可启发新思路与新方法。本文以史为经、以文作纬、以辨为术,从"思想"与"理论"、"统观"、"范式"等三个层面对"大翻译"思想作出学理探究。笔者认为"大翻译"扎根于中国传统思想,并蓄西方哲学理念,是马赛克式的"统观"思想。它不是作为一个具体的"翻译理论"进行面目呈现,更多的属于"翻译思想"范畴。"统观"下的"大翻译"进一步拓展了翻译学的阐释能力与解释范畴,以阐释、翻译、改写、改编等操控手法,主张从历史的、文化的、文本与超文本的、民族与跨民族的、跨学科等视角全面解读作品,从而利于整体文化外译、利于文化走出去,这也正是"大翻译"的"统观"性及核心价值所在。最后,作为一种范式的"大翻译"主要表现为文化记忆与翻译相生共随、互促共进。前者是后者不断阐释与建构的凝结品,后者也以前者为引擎实现了方法论上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34)
机器翻译是现代信息时代克服语言交流障碍不可缺少的的手段。HNC理论采用基元化、层次化、网络化、形式化的方法 ,通过句类精妙地把自然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语义联系起来。通过机器翻译,对比研究英汉翻译中的句类句式转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4)
阐释学的"视阈融合"理论和"变译"之间的相通性证明了变译就是一种视阈融合,"变译之‘源’""变译之‘变’"和"变译之‘策’"三方面的条分缕析将"变译"研究从方法上升到理论,这个过程证实了"变译"既是"视域融合"的过程也是"视域融合"的结果,这种经理解阐释阻断之后的"变译"是"文化融合"和"语言融合"后的一种"视阈融合",是实现文本意义重建与文化重构的翻译主客体之间的"视阈融合"。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0,(1):102-105
绰号既是语言现象,也是文化现象。绰号从由来可分成四类:外形类、技能类、风格类、背景类等,为了最大程度传达绰号的文化内涵,绰号翻译过程中应主要采取直译的方法,同时考虑目的语文化的可接受性,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而且不排斥不可译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