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13)
闫超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他精通书法,坚信"书画同源,认为中国画是写出来的""中国画首重笔墨"。他擅长大写意山水与花鸟画的创作,且勇于探索,他的画大气磅礴,排奡纵横,有一种震撼人心的阳刚之美。他的山水画气势宏大,花鸟画别有风采,题跋颇具匠心。他的画既继承传统,又洋溢着现代气息;既有狂野之气势,又有文质彬彬的韵味。  相似文献   

2.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扬州八怪"中的显赫人物。郑板桥年逾古稀有赖于其养生有道。他的诗、书、画艺术精湛,号称"三绝"。由于他在创作过程中能把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4)
绘画向来以宋元并称,宋代是中国画的高峰期,在这方面既无愧于唐代,更可以傲视明清。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一般都藏得比较深远隐蔽。北宋时期山水画中的亭子位置处于画面的较远处。亭子画的很小,而且一般隐藏在树木间,若隐若现。从亭子的材质和画法的圆润来看,亭子可能大多为茅草亭,目前看到的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几乎都是四方亭。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在山水画中的较近处,周围树木稀少,亭子的造型明显扩大,亭子都是四角亭。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位置大多处于山水画的近处,比起北宋要容易找到亭子,亭子画的也越来越清晰,南宋山水画中的亭子大多是四方亭。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
清代的董棨在其著作《养素居画学钩沉》中说道:"初学欲知笔墨,须临摹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这说明一位初学者想要把握笔墨的技巧和规律,必须先从临摹古人的作品开始,因此临摹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中国山水画的临摹到自我画面的建构进行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11)
<正>很多人都说,自己读不懂诗,更不会写诗。诗其实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一种文体。如果这首诗是描绘画面的,你只要在这首诗中感受到美,就说明你会读诗了;如果这首诗在演奏一支乐曲,只要你感受到诗中的音乐,就说明你已经学会读诗了;如果这首诗蕴含哲理,你只要领悟到其中的道理,就说明你学会了读诗。我们以季节为题写诗,就要表现出季节的特点。春天的  相似文献   

6.
“危”楼     
刘佳妮 《现代装饰》2013,(7):100-102
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仙李白的这首《夜宿山寺》相信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它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成为最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之一。当初学这首诗时觉得它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妙在画面感十足,一个"危"字,就生动、形象地将山寺雄视寰宇的气势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出来。但是开始关注建筑后,再读这首诗,却觉得"不敢"二字最引人遐想,因为这世界上,确实存在着很多让我们不敢住进去的"危"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
<正>如果有人问:让戴望舒《雨巷》中的"我"徘徊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小路上会如何?一怔之后,我们立刻会想,"巷子"和"小路"都是走人的地方,二者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又觉得,在这首诗中,要是把"雨巷"的意象换成"下着雨的小路"或者更简洁的"雨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7)
<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来形容有文化有才艺的人。在我国历代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也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路,是文人骚客、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琴棋书画"中的"琴",是指古琴,"棋"是指围棋,"书"是指书法,"画"是指绘画。"琴"位列"琴棋书画"之首,自古以来,就是君子、文人雅客喜爱的一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4)
<正>一、品读诗歌,认识象声词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巴喳——巴喳【英】里弗茨穿上大皮靴在林子里走,巴喳——巴喳!"笃笃"听见这声音,就一下躲到了树枝间。"吱吱"一下蹿上了松树,"蹦蹦"一下钻进了密林。"叽叽"嘟一下飞进绿叶中,"沙沙"哧一下溜进了黑洞。全都悄没声儿地蹲在看不见的地方,目不转睛地看着"巴喳—巴喳"越走越远。2.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喜欢这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8)
《诗格》中把"境"分为三类,即物境、情境和意境。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件好的艺术品首先以情而感人,表现物境的目的还在于传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山水情境的创造,要求画者有审美涵养,在心灵的飞跃中去体验、去感受。山水画中意境的产生离不开人的参与,画家情感的寄托通过人的参与具体地传达出来,从而把画中情与景结合起来。中国山水画到了宋代,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达到了极致,在情境上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