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河流域     
《水利发展研究》2009,9(10):42-43
一、治淮历程 (一)第一次治淮高潮 1950年洪灾后,政务院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原则和实施计划。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治淮高潮。1957年、1969年、1970年、1981年、1985年国务院召开了治淮会议,促进了治淮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治淮骨干工程效益评价及下一步治淮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武 《治淮》2008,(3):6-9
1991年我国江淮流域相继发生大洪水后,国务院先后召开四次治淮会议,对治淮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明确提出了“蓄泄兼筹,近期以泄为主”的治淮主导方针,确定了以19项治淮骨干工程为主要内容的防洪除涝建设任务,再次掀起了治淮新高潮,有力地推动了治淮工程建设的进程。河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次治淮机遇,成立了治淮领导小组,提出坚持“蓄泄兼筹,综合治理”的指导方针,通过山区修建水库和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以及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增强拦蓄洪水能力;通过河道整治和加强堤防建设以及蓄滞洪水工程建设,巩固和扩大洪水渲泄能力;通过湖洼及重要支流防洪排涝河道的综合治理,全面提高淮河流域防洪排涝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3.
《江苏水利》2003,(7):5-5
淮河入海水道的建成通水,结束了淮河600多年来无独立排洪入海通道的历史,预示着淮河流域“蓄泄兼筹”防洪体系的初步形成,标志着淮河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是党和政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问题,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进一步治理淮河的决定。1991年至1997年,国务院先后四次召开了工作会议,部署治淮工作。在国务院各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在沿淮各省的努力下,目前,入江水道加固、  相似文献   

4.
建国初期,政务院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要求在上游山丘区兴建水库,推行水土保持,拦蓄洪水和发展水利;在中游,蓄泄并重,一方面利用湖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整治河道,扩大排水能力,承泄拦蓄以外的洪水,在下游开辟入江、入海水道,宣泄洪  相似文献   

5.
1950年,淮河大水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为加强治淮的统一领导,贯彻治淮方针,中央决定在原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的基础上成立治淮委员会。11月,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市正式宣布成立。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治淮高潮在淮河流域迅速掀起。1958年7月,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治淮委员会被撤销,治淮工作交由流域四省各自办理。  相似文献   

6.
处理中游洪水是治淮规划中的难点。历次治淮规划都贯彻1950年中央制定的“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方针。40年来的治淮和抗灾斗争实践都充分说明了这个方针是科学、正确的,进一步治理淮河必须继续认真贯彻。淮河本身的洪水和地形特点以及历史条件,决定了治淮必须处理好蓄与泄的关系。1950年治淮规划将山区修建水库和加高加固堤防,开辟行、蓄洪区作为中游防洪体系的组成部分。前30年治淮中,制定行蓄洪区的工程措施和政策未被充分重视,1980年后开始重视行蓄洪区的遗留问题,制定了一些措施和政策,有的措施起了作用,有的措施经过多年实践很难落实,以致大水时不能有效行蓄洪,行蓄洪区人民不能安居乐业。这是加快治淮中值得思考和深  相似文献   

7.
顾洪 《治淮》2010,(10):40-44
<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始终把治理淮河当作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1950年淮河发生大水,政务院即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成立治淮委员会,统一组  相似文献   

8.
沂沭泗洪水东调南下工程实施对策探讨曲玉增,高希建,樊圣俊(临沂地区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指挥部)山东省治淮重点工程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是按“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而规划的一项战略性工程。随着工程的逐步完成,将为沂沭泗流域地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步伐,保障...  相似文献   

9.
治理淮河50年防洪效益显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沛炯 《治淮》2000,(11):12-13
今年是治淮50周年,回顾50年的光辉历程,淮河流域豫、皖、苏、鲁四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指导下,掀起了二次治淮高潮。通过50年的治理,初步建成了防洪体系,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一般性洪水,而且还战胜了1954、1991年等多次大洪水,大大减轻了洪涝灾害,为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回顾治淮的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曾进行过几次大的治淮活动,但每次都未能一鼓作气地坚持下去。几经波折,延误了治淮进程,教训是深刻的。 1950年6、7月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政务院遵照毛主席“根治淮河”的指示,确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治淮方针,并做出治理淮河的决定。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淮战役打响了。经过7年奋战,在山区修建了佛子岭等9座大型水库。在淮河干流上中  相似文献   

11.
1950年,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1年毛主席又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在决定和号召的鼓舞下,举国上下水利专家云集珠城,共商治理淮河大牢,根据“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展示了淮河流域第一张治理宏图,亿万人民群众奔赴淮河两岸投身于伟大的治淮事业,为新中国治淮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2.
今年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牵动了全国人民、港澳同胞和世界友人的心,治淮已成为举世瞩目的事。现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作一简要的论述。一、治淮工程在今年防汛抗洪中的作用四十年治淮在淮河流域已经建成了一个包括上游水库、中游行蓄洪区、下游入江入海河道,以及各级干支河道、堤防和抽水站在内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这一工程体系在今年防汛抗洪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效益,证明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与治淮规划是正确的,治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大规模治理淮河是从1950年开始的.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第一次治淮高潮.  相似文献   

14.
《治淮》1990,(2)
1、关于“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及各阶段战略决策。2、流域经济发展、水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淮河水利建设的前景及相互关系(如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供水和灌溉在流域水利建设中的地位、防洪除涝……等)。  相似文献   

15.
淮河,古代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淮河文化,建设了极具智慧的古代水利工程。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在“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的指引下,沿淮两岸开展了大规模治淮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2013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为淮河流域综合治理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6.
李士秋 《山东水利》2005,(1):8-8,10
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自1963年12月由省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利厅的直接领导下,在流域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对山东省淮河流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开发,初步建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防洪、除涝、  相似文献   

17.
李玉强 《治淮》2008,(1):5-6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进行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根据“蓄泄兼筹”治淮方针,淮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整治,昔日“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大雨大灾”程度也有所减轻,有力地促进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孙洪德  程守明 《治淮》1999,(8):9-10
地处淮河前沿阵地的安徽省怀远县,有着光荣治淮传统。50年代初,全县人民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认真执行政务院“蓄泄兼筹”的方针,对本县淮河堤防进行了全面修筑加固;同时开展广一系列的除害兴利工作,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1950年7月,淮河流域受到一场洪水袭击,灾情十分严重。毛泽东主席在看到华东军政委员会报告灾情的电报后,就提出了要根治淮河,并且要求立即着手研究,准备在秋季开始大规模施工。接着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8月(?)日召开治淮会议,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研究确定以“蓄泄兼筹”为治淮方针。9月21、22日,毛主席、周总理又指示要治淮工程加紧进行。10月14日政务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北半部地处淮河中游,历来淮干及其主要支流汛期洪水发生频繁,防汛任务很重。由于淮干河道具有汛期洪水来量大而河槽泄洪能力小的特点,五十年代按照“蓄泄兼筹”“三省共保”的治淮方针,把中游防洪工程的堤防规划建设成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