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分析了部分截取雷达信号多假目标干扰原理。分析得出经过雷达信号处理后其存在功率损失,计算出了其功率损失与截取比例的关系,同时通过仿真得出了其信号在进行雷达脉压加窗处理后将带来的加窗损失。分析了部分截取雷达信号多假目标干扰信号由于与雷达匹配滤波器失配带来的额外信噪比损失,并计算得出了其信噪比损失与截取比例的关系。分析了部分截取雷达信号多假目标干扰的功率损失和信噪比损失对干扰效果的影响。最后,将部分截取雷达信号多假目标压制干扰与时域叠加多假目标压制干扰的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一种具有航迹特征的雷达假目标产生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达组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对单部雷达的欺骗干扰很容易被雷达网所识别。为了有效地欺骗组网雷达,制造逼真的假目标,并在雷达网的多部雷达上呈现相同的航迹,就必需对多部网内雷达实施欺骗干扰。为此,本文介绍了一种具有航迹特征的雷达假目标的产生技术,详细分析了其工作原理,给出了实现算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技术可对组网雷达产生空间相关的假目标航迹。  相似文献   

3.
基于仿真的多假目标干扰对相控阵雷达干扰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仿真基础上研究了多假目标干扰对相控阵雷达的干扰效果。文中首先简要分析了多假目标干扰的数学模型和相控阵雷达核心部件数据处理的模型,然后通过对相控阵雷达系统假目标干扰进行仿真试验,研究了由多假目标干扰导致的在雷达数据关联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讨论了改变雷达跟踪数据率在假目标干扰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坚 《信息通信》2014,(9):271-272
文章对二次雷达常发现的假目标进行讨论。对引起假目标的反射及异步干扰进行分析,结合本台雷达站设备INDRA二次雷达,讨论S模式的二次雷达假目标的抑制方法。减少假目标对于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坚 《信息通信》2014,(11):22-24
对二次雷达常发现的假目标进行讨论。对引起假目标的三种情况绕环现象,反射及异步干扰进行分析,结合该雷达站设备Thales二次雷达,讨论二次雷达假目标的抑制方法。减少假目标对于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图像欺骗干扰的逼真度,基于点散射调制模板构建了自卫式干扰(SSJ)条件下位置可控二维假目标干扰信号模型,研究了调制坐标、坐标偏移量以及转速对二维假目标图像合成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在雷达截获信号的快时间域增加与纵向调制坐标及偏移量对应的时延可以控制假目标的纵向位置;而在慢时间域增加与横向调制坐标及偏移量对应的相位变化因子可控制假目标的横向相对位置;调制转速则使得假目标图像发生横向扩展或压缩。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表明本文位置可控式ISAR假目标干扰信号合成方法有效,且干扰功率要求较低。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航空器在进行平行进近过程中二次雷达产生的假目标现象,分析特定平行进近过程中二次雷达产生假目标的现象及成因,通过数据处理以区分假目标,抑制假目标生成航迹,实现对平行进近过程中假目标的处理。试验证明此方法可以抑制平行进近过程中特定区域内出现假目标的现象,提高航管雷达信号质量。  相似文献   

8.
Indra二次雷达因S模式切换目标漂移的假目标。通过分析现象与二次雷达常见假目标种类对比分析,确定假目标为由多径传播及旁瓣影响引起。结合Indra雷达时间灵敏度功能进行设置,减低近场假目标处理概率。调整Ω通道偏执增强Ω波瓣对旁瓣及尾瓣覆盖,实现假目标排除。  相似文献   

9.
一种相控阵雷达多假目标干扰效果评估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相控阵雷达系统数据率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对相控阵雷达的多假目标干扰效果评估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地评估多假目标干扰效果的指标——资源占用率。通过仿真分析,表明该指标能够直观准确地反映相控阵雷达在多假目标干扰时的受干扰程度,从而评估了多假目标的干扰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为防止敌方雷达探测到我方真实目标和利用反辐射武器对我方干扰机进行摧毁性打击,根据雷达目标检测机理设计了一种隐蔽性干扰方法。该方法通过在真实目标/假目标回波距离门前后塑造幅度按特定规律变化的假目标,提高敌方雷达恒虚警检测背景杂波功率估值,抬高检测门限,从而导致其无法检测出真实目标和假目标,并能在敌方雷达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实现对我方真实目标和假目标的有效隐蔽,从而大幅度提高我方真实目标和干扰机的战场生存能力。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讨论了图传设备在引导雷达、双(多)基地雷达、雷达网、雷达诱饵及遥控型雷达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机载拖曳式雷达有源诱饵作战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载拖曳式雷达有源诱饵是一种在实战中得到检验,可有效对付防空导弹的电子战装备。针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拖曳式诱饵作战效能的问题,在分析拖曳式诱饵干扰机理的基础上,建立诱饵作战效能评估模型,对不同诱饵战术参数下拖曳式诱饵的干扰效能进行仿真分析,提出使用拖曳式诱饵的战术措施,有助于在实战中选取合适的诱饵战术参数。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反辐射无人机的巡航特性,其高机动性对雷达诱偏系统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分析诱偏系统特点基础上,明确了系统设计要求,选用非相参的工作体制,并对系统组成进行了划分和功能描述。重点论述了诱偏系统的技术实现途径,通过对空域覆盖体制的分析,提出选用主瓣模拟副瓣的天线形式,描述了非相参体制雷达诱饵系统的工作流程,并对诱偏系统性能检验的试验方法和步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反辐射无人机(ARUAV)常用的时间鉴别技术——脉冲前沿跟踪技术对抗多点源诱偏(诱饵+雷达)系统的可用性。以正三角形布阵的三点源诱偏系统为例,分析了空间各点雷达与诱饵信号到达无人机被动导引头(PRS)的时序关系,证明了无论被动雷达导引头位于空间中的任何位置,两个诱饵信号中至少有一个诱饵信号是可能提前到达该被动雷达导引头的。进而分别建模仿真,讨论了时域鉴别法在Δτ=d/c、Δτ≠d/c以及无人机处于不同高度时完成任务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无人机的被动雷达导引头可以在很大的空域内及时发现先到达的诱饵信号,测量其信号源的方向,进行逐一跟踪和攻击,实现突防压制和通道清理等任务。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考虑4臂平面等角螺旋天线双通道幅相组合测向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确立了测向系统在雷达诱饵合成场中导引信号形成模型,给出了一种简化的反辐射导弹运动模型,获得了分析诱偏效果的计算公式、动态仿真方法及模拟结果。数值计算表明,对于雷达诱饵之间距离为250 m到300 m的情况,通过合理设置诱饵电平可以使雷达及诱饵获得较高的生存概率,而诱饵辐射场初始相位对雷达诱饵生存概率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拖曳式诱饵对单脉冲雷达的干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拖曳式诱饵是一种在实战中得到检验、可有效对付防空导弹的电子战装备。本文对拖曳式诱饵的设计原则及其对单脉冲雷达的干扰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空雷达分离拖曳式诱饵的技术条件。  相似文献   

17.
基于IPPV的真假目标极化鉴别算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低分辨率分时极化测量雷达体制 ,研究了弹道导弹突防过程中圆极化天线有源假目标欺骗性电子干扰的鉴别问题。首先分析了有源假目标干扰信号的极化特性 ,分别讨论了干扰信号的IPPV和雷达目标散射回波的IPPV在雷达脉冲之间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能够有效表征有源假目标和雷达目标极化特性差异的特征参量———IPPV起伏度的概念和定义 ,设计了圆极化天线有源假目标的极化鉴别算法。最后 ,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鉴别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拖曳式诱饵现状与进展,在系统分析拖曳式干扰对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单脉冲制导雷达,单脉冲雷达主动、半主动导引头,指令线干扰机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制导体制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提出了抗拖曳式干扰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常规单脉冲角跟踪雷达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在方位向、俯仰向均含有零深的差接收波束,将为单脉冲角跟踪雷达对抗波束主瓣干扰提供一种可能途径。文中首先介绍了利用四通道单脉冲技术对抗有源雷达诱饵干扰方法的工作原理,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然后,重点探讨了利用不同差通道接收信号间的相位差信息对雷达诱饵进行角度跟踪的方法以及可能达到的角度跟踪性能。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对抗诱饵干扰的方法不仅理论上是可行的,也具有较好的工程可实现性,而且在诱饵的雷达回波信号不可忽略的情况下仍然有效,因此,不失为雷达导引头对抗有源、无源雷达诱饵干扰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雷达诱饵合成场对反辐射导弹测向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该文在同时考虑方向图、极化方式两方面影响的情况下,确立雷达天线、诱饵天线辐射场的数学模型,从四臂平面等角螺旋天线双通道幅相组合测向系统工作原理入手,给出了雷达和诱饵合成场对反辐射导弹测向系统干扰性能的仿真思路、计算公式和模拟结果。数值计算表明,通过合理设置雷达诱饵布阵距离、诱饵辐射功率与雷达副瓣辐射功率的相对大小及诱饵辐射场与雷达辐射场初始相位的相对关系,可以使反辐射导弹跟踪进入雷达和诱饵之间的陷阱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