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建筑的震后重建应该有更加积极的定位,发挥避难设施和文化中心等社会价值。本文结合灾区现状,指出教育建筑重建不可过于追求进度,同对应该统筹政府和民间的多种援助渠道,更多发挥民间平台的作用,在金融海啸的背景下保证赈灾资金的合理分配,并倡导绿色建筑材料的真正推广,积极采纳民间团体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性的灾后重建。  相似文献   

2.
姚安海  金缨 《华中建筑》2008,26(2):31-34
该文对现代建筑出现的背景、原因以及其历史局限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后现代建筑注重了建筑与环境、历史、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等的关系,突破了现代建筑"功能主义"和"简洁主义"的教条.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震后重建的城镇中小学建筑能够抵御今后可能发生的严重灾害.使得中小学校舍真正成为人们所期望的最坚固、最安全的建筑?”这是地震发生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樊振和副教授想的最多的问题。为此.他申请了灾后重建特设科研项目.成立了《灾区重建中城镇中小学设计研究——建筑构造》课题组.并带领课题组的同事们.于今年7月深入灾区.进行实地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形成了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震后中小学重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在震后重建中小学中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使学校成为在灾害发生时最安全的地方。在提出震后重建中城镇中小学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之后,对选择建筑结构形式和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广州,远离中原,面临海外,毗邻港澳,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以商贸为中心的城市地位。早在西汉初期,我国就从广州开始了“南海丝绸之路”,到了明、清时期,全国曾出现过长期由广州一口垄断海外贸易的局面。商业的发达,使同类的生意相对集中,出现了成行成市,贸易一条街的现象。人们为了方便卖买,吸引客户,纷纷把临街的房间改为店铺,于是近代岭南建筑出现了一种上室下铺的骑楼式建筑,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及各中小城镇修筑马路的同时,大量兴建此类建筑,形成了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广州市中山路、上下九路堪称这类建筑…  相似文献   

6.
历史建筑深深扎根于前人的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如何保护历史建筑,并使现代建筑与之协调发展,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昆明东寺街建筑的分析,从历史建筑的保护措施和与现代建筑协调方法两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杨凡 《中州建设》2007,(1):51-51
近日,有专家指出,当前“中国多数城市存在并依然热衷于形象工程,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修建宽马路、大广场,移植大树进城,打造超规模标志性建筑,跟风建设开发区、大学城、高尔夫球场等。”“在发展欲望的冲动下,一些地方不顾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条件,盲目做大城市规模,人为提高资源需求,加剧了能源与耕地紧张的矛盾。”这一现象被学者概括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高级难题”。  相似文献   

8.
低碳建筑和零碳建筑概念均源自低碳经济理念,存在多种定义及描述。本文经比较分析,提出了全生命周期零碳建筑概念,周全且目标明确。但在实践中,需结合实际确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循序渐进地推动建筑由低碳往零碳发展。  相似文献   

9.
诗文是精神性极强的艺术,建筑是物质性极强的艺术,但二者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和体现."建筑是无声的诗",而在诗文中也有很多关于"建筑意"的透露.透过诗文,解读建筑,从诗文之境到建筑之意,把建筑审美拓展到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给建筑设计以借鉴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区连续的地震使得众多建筑遗产受到损坏,地震对古建筑的破坏有的时候是毁灭性的,为了避免建筑遗产在震后的二次破坏,并且能行之有效的组织救援、安排维修工作,本文对震后维修的工作原则和程序提出探讨。旨在对震后的建筑遗产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维修,能使建筑遗产所承载的文化和信息尽量完整的保留,能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在周边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迹的传统商业街区创作新骑楼商业形态,要求设计者必须准确把握保护与发展、形式与功能、材料和技术的矛盾,以因地制宜的理念创作,表达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诉求,进而反映历史环境下新岭南建筑的创作观。   玉鸣轩和北京路商场是广州传统商业街中山四路上的两个重要节点,设计者力图以“和而不同”的理念诠释两者与各自所处历史环境的关系,在和谐共生的目标下追求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2.
Traditionally architecture in Asia was not graphically represented or formalised, and relied on received knowledge being pass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Stylianos Dritsas and Kang Shua Yeo describe the Heritage Buildings and Digital Tectonic research project they have been undertaking at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SUTD) , exploring the potential of a start-to-end digital design process for historical building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