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回顾汶川地震后受损建筑遗产的重建过程,阐述建筑遗产重建组织策略与政策机制,总结地震后建筑遗产的重建的经验;同时结合建筑遗产防灾减灾与重建的研究现状,探讨未来该领域研究的大致方向,为我国建筑遗产防灾及震后重建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四)震后救灾与重建 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是地震灾区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所必须采取的重要措施.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不能采取由政府统包统揽的政策,必须调动政府部门和公民在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中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所以,依法管理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活动,既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政府对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又可以发挥公民在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中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震后救灾与恢复重建工作的效率.  相似文献   

3.
震后中小学重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在震后重建中小学中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使学校成为在灾害发生时最安全的地方。在提出震后重建中城镇中小学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之后,对选择建筑结构形式和提高建筑抗震能力提出了新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四川省绵竹市土门镇中心小学及幼儿园项目是由江苏省常熟市援建的"5·12"震后重建项目。建筑受开学时间的限制,完工时间非常明确,时间紧迫的压力格外凸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建筑和工程设计,是灾区恢复重建项目中,设计人员无法回避且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考虑到灾区恢复重建项目的特殊性,必须严格依照新制定的规范进行工程设计。同时,灾后恢复重建的建筑项目,必须是具有优秀建筑学品质的建筑作品,对美学和艺术价值的追求,不应因时间紧迫而稍有  相似文献   

5.
建筑和规划中现有有关城市的技术措施的基本目标是以对公众安全和利益最有效的方法和工程经济途径减轻破坏性地震对城市的损害。城市规划和设计对策必须能有效地:(1)使人员死亡最少;(2)限制财产损失和经济破坏;(3)减少社会混乱;(4)促进震后恢复,以及加速震后重建。由于城市环境非常复杂,为了落实所选择的方案,必须从减轻地震灾害,促进恢复和重建效果等方面对这些方案认真地加以评定。在对建筑师和规划师有用的许多方案中,本文仅叙述对减轻城市地震灾害计划有用的四个具体措施。作为完整的执行每一措施的示例介绍了几项典型研究。还就与大城市重建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与城市技术有关的未来研究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灾区重建中对墙体材料大量和迫切的需要,以及震后大量建筑圾垃急需科学有效的处理,以保障重建工作安全有效进行,2008年6月26日,环资司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专题研究了积极推进墙体材料的生产及震后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座谈会邀请了建材工业规划、建筑材料研究和质量监督检验、建筑工程、建筑设计等单位,  相似文献   

7.
<正>唐山是一座震后重建的特殊城市。由于历史原因,唐山在震后城市恢复重建过程中,受当时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全市建设了大量保温隔热性能差的住宅。这些老建筑基本未考虑建筑保温隔热措施,建筑功能不完善,外表陈旧,与近年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地震灾区重建中对墙体材料大量而迫切的需要.以及针对震后大量建筑垃圾急需科学有效的处理.保障重建工作安全有效进行,6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资环司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专题研究了积极推进墙体材料的生产及震后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座谈会邀请了建材工业规划、建筑材料研究和质量监督检验、建筑工程、建筑设计等单位,  相似文献   

9.
<正>2010年10月15日,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主办、《建筑技艺》杂志社承办的"重生"—汶川震后重建学术交流会暨作品展隆重开幕,之后,《建筑技艺》组织召开了第二届建筑技艺理事会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家  相似文献   

10.
2008年7月3日,由我院主编的行业标准《建筑震后评估、修复和加固技术规程》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编制组由来自全国10家单位的16位参编人员组成。地震发生后灾区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灾区受损房屋震后需要进行加固修复工作,这也是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行业标准《建筑震后评估、修复和加固技术规程》可以从技术角度对震后评估和修复加固工作进行指导和辅助决策。编制工作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采用成熟的各项技术,主要针对6~9度抗震设防的城市、乡镇与农村的建筑震后评估与修复工作。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建筑震后应急评估技术、建筑震后修复加固技术等。按照建设部的要求,编制组计划于7月底完成编制工作,并尽快通过征求意见、送审等环节后颁布施行,为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工作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建筑震后评估、修复和加固技术规程》编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建研院抗震所  相似文献   

11.
在翔实的统计数据基础上,从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支柱产业地位、企业经营状况、合同总额和新签合同额、房屋建筑施工竣工面积、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对2013年建筑业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出2013年中国建筑业江浙两省仍雄居龙头、中西部地区新签合同额增速较快等5个特点。从专业类别、资质等级、注册地区和登记类型4个角度,对2013年建筑业特、一级企业的总产值、总收入、利润和新签合同额等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1929年,孙中山先生移陵南京,时至今日整整80年。当年在南京修建的中山路也是全中国第一条以“中山”命名的路。其东段的中山东路是最具特色的一段,80年间它经历了多次的变迁,2009年9月,为迎接国庆60周年的到来,中山东路又迎来了新一轮的街景改造工程。本文正是以南京中山东路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凯文林奇的意象分析法,通过史料和地方志查询,从建筑,交通,景观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这些翻新改建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UED:能否请您谈一下关于周五即将在香港大学举办的讲座的具体内容?卡罗林·博斯:讲座题为"尺度",关乎建筑和城市化。建筑和城市设计日渐分化,对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而这也是UNStudio工作和努力的方向。UNStudio以建筑而闻名,但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城市设计。因此在讲座中我将呈现多年来UNStudio城市设计项目的历史沉淀,以及我们如何将其进一步向前推进。这不仅关乎城市化的不同理念,同时  相似文献   

14.
谢英俊近年来无论在台湾、还是中国内地及海外的实践项目,都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并获奖和展览无数.一系列灾后重建工作的成绩使谢英俊拥有“灾难建筑师”、“人道主义建筑师”、“公民建筑师”等美誉,但这仅是媚俗的赞誉.在脉络性的理解架构里,检视建筑实践与欲解决问题的关系性构成.亦即回答谢英俊建筑意识形态召唤了什么?而建筑实践又回应了什么?包含从理论上分析其超越现代性与一般灾后重建的不同,最终将谢英俊的建筑实践归结为“社会性建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实验室,是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及保护研究生学院(GSAPP)的实验性研究机构之一。中国实验室组织对中国的大规模开发现象进行实地研究工作坊。中国实验室选择具有批判潜力的设计项目,探索对建筑与城市结构进行综合分析的研究方法,并且积极与中国的学者和学生团队进行合作。通过这些工作,中国实验室试图成为一个"开放资源"的平台,为将来的跨学科城市研究者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汉口江边的江汉关大楼,其主题与形象一直是汉口商业港口的实体与文化标志,亦是人们从远视到近视的汉口景观地标,视觉上的震慑在于其天际线的突出。今天的江汉关几乎完全被模糊在紧贴其背矗立的高楼群屏之中,从而失去其汉口标志和海关主题的地理及文化视觉焦点的意义。该文从城市规划审美角度,以江汉关为典型,参考一些国内外案例,探讨历史建筑区域规划的文化史空间规划问题。并提出“江汉通海”的武汉城市形象概念。  相似文献   

17.
文章着眼物质性实践和设计工作,进而探索共时性的创造与发展时间压缩之间的研究。这两者说明了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也对借助建筑实践和设计思考来度量中国转变的标准提出更多的要求。鉴于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激烈争论,建筑在实践中容纳复杂、激进的社会空间形式的程度有多少?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后毛泽东时代的30年间的悲与喜,以及之后到来的城市化超速发展的时代,对建筑项目来说重要的是什么?像通信和计算技术,建筑将变得更加普遍和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文化产物的模式,还是会沦为空间物质性的实践的机械化的形式?文章围绕北京两幢相邻的住宅项目展开:联接复合体和清水苑。基于B.A.S.E北京建筑工作室的相关工作,这两者建立了围绕中国的城市化以及建筑教育方面问题的讨论框架。其目的是通过插入空间碎片和对进程的微妙打乱,直接的注意力并不在对中国城市化的"超速"发展的争论中,而是重点关注在社会有机体的城市化进程中建筑如何体现基因多样性,以及既非均质处理又非沉溺于极端差异化的物质性实践。  相似文献   

18.
李莉  袁雁 《华中建筑》2010,28(7):127-129
随着中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与建设阶段,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运动也随之来临。历史街区在城市改造中面临多重的挑战。如何留住记载着城市历史的街巷,使这些历史遗产与城市和谐共生,焕发生机,是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2009年暑期"德中同行"大学生竞赛中,我们对洞庭街这一武汉的历史街区进行了概念设计,通过对城市新旧建筑关系的分析与研究,提出"空间同构与共生"策略,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我们希望通过对这类方法的探索,为中国历史街区保护与复兴提供一种可借鉴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景观设计》2008,(2):I0002-I0003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是中央直属企业,建院五十五年来在全国及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了7000余项工程设计。全国建筑行业综合排名连年名列前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牧 《中外建筑》2010,(9):71-72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而建筑行业的发展更为迅猛。在建筑行业大力推行绿色建筑技术,对于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绿色建筑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重点分析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