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用紫外/可见光/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仪测定济阳均陷东营凹陷沙河街组8个干酪根样品的漫反射光谱,发现在波长600-1000nm范围,谱线的斜率与镜质体反射率(0.27%-0.67%)之间有很好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干酪根的漫反射光谱测定有可能成为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一种筒单、快速、定量的新方法。图3表1参12  相似文献   

3.
《油气地球物理》2014,(4):59-66
页岩因具有细粒构造、复杂矿物组成和多种有机质类型,导致其非均质性强。利用传统的溴化钾红外光谱(KBr-FTIR)和改进的基于反射率的显微红外光谱(Micro-FTIR)技术,可以分别在微米尺度上定量研究页岩储层的粘土、石英、碳酸盐岩和有机质的含量。其中,Micro-FTIR技术的成像区域最小可达20×20μm。同时,本文还研究了红外光谱技术在页岩和其他细粒沉积物中应用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4.
根据干酪根的热演化及热模拟实验,干酪根的红外光谱1550cm-1/1600cm-1比值可作为地质温度计,比值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温度。该温度计足以揭示高于100℃的地温,尤其是热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PEFTIR 1725X仪器及PE公司的“Quant”软件测定润滑油添加剂单剂与复合剂,分析了15W/30 SG/CD,15W/40SE,15W/40CD油品,测定相对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6.
烃源岩的生烃过程是在地层孔隙空间内有机质受温度、上覆岩层静岩压力和高地层流体压力(PVT-L共控)等多种作用下的一种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过程。然而目前常用的生烃模拟实验(高压釜加水生烃模拟)大多是在一个低流体压力、无静岩压力、相对较大的生烃空间下进行的,与实际地质情况差异较大。选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核三段未熟泥岩分别开展了PVT-L共控和常规高压釜方式加水模拟实验,不同演化阶段干酪根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比分析表明:(1)伴随着脂族结构裂解、含氧基团脱落及芳香结构缩合,干酪根演化明显呈现出缓慢生油、快速生油和结束生油3个阶段;(2)脂肪度参数IAL、饱芳比参数IL/R和含氧度参数IO表明,同等温度条件下常规高压釜加水模拟脂肪链和含氧基团的热裂解反应更为剧烈,PVT-L共控模拟则相对平缓,380℃时仍伴随有较强的生烃能力;(3)PVT-L共控模拟条件下饱和烃的芳构化程度更低,可能与其限定空间内较高的流体压力有关;(4)含氧度在成熟中期间歇的轻微增大,暗示水对干酪根生烃过程也许有重要的作用。2种不同模拟方式下干酪根红外光谱特征上的差别,暗示其在生烃反应机理上存在较大差异,在热模拟实验研究中要根据研究目的合理选择模拟方式,设置实验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30-120℃温度范围内,采用变温红外技术,分别测定了聚四氟乙烯的一维红外光谱及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并进一步研究了温度对其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1 400-400 cm^-1的频率范围内,聚四氟乙烯主要存在着F—C—F伸缩振动模式(νCF2)和F—C—F弯曲振动模式(δCF2)。聚四氟乙烯F—C—F弯曲振动模式(640 cm^-1)的红外吸收峰对温度变化敏感。本项研究拓展了红外光谱在聚四氟乙烯材料热变性方面的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8.
食品保鲜袋用聚乙烯变温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去卷积红外光谱对食品保鲜袋中聚乙烯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变温红外技术进一步研究了温度对聚乙烯分子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乙烯分子中含有乙烯侧基和端乙烯基,在20~120℃温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20~120℃温度范围内分别测定了甲基橙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和四阶导数红外光谱,采用变温红外技术研究了温度对甲基橙分子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测定温度的升高,甲基橙由顺式异构体转变为反式异构体。  相似文献   

10.
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某直升机在用润滑脂的牌号。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DSC法对干酪根演化程度的实验研究。DSC法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热分析方法,与DTA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实验测试中,DSC法受干扰因素较少,对试样热效应温度的测量更为灵敏精确,同时DSC的△H1/△H2比值,可作为判别干酪根演化程度的一种定量或半定量指标,特别是演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采用DSC判别,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应用红外光谱方法研究干酪根的演化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石油地球化学研究的深入,干酪根的研究也相应得到了发展。对于干酪根的研究,笔者从分离干酪根直至光谱分析,作了一系列的条件试验,同时,还作了模拟温度变化的试验。在这些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干酪根的结构与红外光谱之间的关系;对比国内外有关资料,提出了芳环波数位移律,用以研究干酪根的演化程度。另外,对干酪根分离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一个建立在化学动力学理论基础之上的数学模型来模拟干酪根的自然热降解过程,这是有机地球化学和油气资源量预测技术的一项重要进展。利用数学模拟方法,人们根据少量基础资料(干酪根类型、温度史等)就能够定量地估计干酪根在各个地史时期的演化水平,从而有可能相当准确地回答其他研究方法(样品分析、人工热降解实验等)难于回答的某些重要问题。例如圈闭形成过程与油气生成过程是否配合良好,某些目前尚未钻探的地区或层位有无钻探价值,如此等等。  相似文献   

14.
干酪根系原始有机质(脂肪酸、蛋白质、色素、纤维素、木质素),在成岩作用过程中聚合而成的不溶的复杂的固态高分子化合物。其结构为环状缩聚核,带有烷基支链和官能团,为杂原子链特别是氧所连接[1][2]。随着生油岩埋藏的加深、温度升高、时间增长,干酪根热裂解逐渐形成油气。因此,对于干酪根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热演化过程中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定一个Ⅰ型干酪根在不同热演化阶段的残余率和残余部分的碳同位素组成,揭示其在热演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有效气源岩的定量判识与评价提供同位素方面的依据。研究表明,在产甲烷早期(Ro<1.5%),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较明显,可达3.8‰;当Ro达到1.5%~2%时,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加,残余干酪根的δ13C略微呈现出逐渐贫13C的趋势,变化幅度约为2‰;当热演化程度较高(Ro>2%)时,干酪根的碳同位素组成则变化不大,变化幅度小于0.8‰。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松辽盆地白垩系嫩一段未成熟生油岩的腐泥型干酪根、进行了热变模拟试验、热失重分析以及热变模拟产物(包括气态、液态)的分析,指出了干酪根演化过程中温度和受热时间的意义。根据热变产物和油、气性质的比较,讨论了干酪根转化及成烃过程,认为烃类的生成是由于温度的增加,不断地调整干酪根核间各种官能团化学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研究沉积岩中干酪根的类型和成熟度,对石油地质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用透射光和反射光偏光显微镜,并配合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以松辽盆地南部白垩系下统青山口组干酪根为重点,研究了干酪根的形态、颜色、透明度、结构特征及荧光性等,并在这个基础上确定了干酪根的类型和成熟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用群论方法重新推导了不稳定渗流的几个自模拟解.这些解是油田开发实践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众所周知的公式,但仍不失本文的理论和方法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通过热模拟试验及各种分析实验,对干酪根的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富氧类型的干酪根具有内催化作用,这种内催化作用超过了粘土矿物的催化作用;(2)干酪根的原生结构在时间-空间地质历史过程中,发生了老化和变蚀,使干酪根脱去大量的杂原子桥链,热降解反应速度也随之减低。这就为干酪根热降解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一种应用干酪根热解烃转化率关系图版计算生烃量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介绍的生烃量计算方法,同时考虑了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受热程度)和粘土矿物组成特征4个因素。具体方法是把干酪根与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3种粘土矿物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在CDS820GS分析系统上进行多步热解,记录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分别研制"干酪根热解烃转化率关系图版"及其他有关图版,再结合其他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计算生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