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聚氯乙烯(PVC)超滤膜及工业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制了截留相对分子量界限为67000(牛血清蛋白),透水速度为40~50mL/cm~2·h(0.3MPa)的聚氯乙烯(PVC)增强型超滤膜。讨论了制膜液结构,成膜工艺等对膜性能的影响,测试了膜的物化性能及膜的形态结构,并制备了干化的PVC超滤膜。同时,用PVC超滤膜制作了φ100mm卷式超滤组件,产水量可达800L/h(0.1MPa)。  相似文献   

2.
PES超滤膜的制备工艺条件及化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国产聚醚砜(PES)为原料,以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制备小截留分子量平板超滤膜,研究PES浓度,添加剂种类及用量,初生态膜蒸发时间等因素对超滤膜性能的影响,初步确定制备PES超滤膜的工艺条件。并研究其化学稳定性,用小角X射线散射法测定PES超滤膜的孔径分布及其平均孔径。  相似文献   

3.
以ABS为基材N,N-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聚乙二醇600为致孔剂,采用浸没沉淀相转化法制备超滤膜,研究碱性条件下水解作用对ABS超滤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常温碱性水解后,ABS超滤膜的截留率保持不变,但渗透通量提高了22%,膜的耐污染性能也有明显提高;而经50℃碱性水解后,ABS超滤膜的渗透通量和耐污染性大幅提高,但膜的强度变差,截留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超滤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的丙烯腈-马来酸酐共聚物制得平板超滤膜,并考察了预蒸发时间共聚物浓度,铸膜液温度等工艺条件对膜结构和性能影响。  相似文献   

5.
超滤膜分离提纯苦楝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微孔滤膜和超滤膜从苦楝树皮的微波提取液中膜分离提纯苦楝素的相关膜工艺条件及参数,并筛选出较为理想的聚砜超滤膜。研究结果表明,截留分子量为6K的聚砜UEOS-503超滤膜分离提纯苦楝素的效果要优于截留分子量分别为10K和20~50K的聚砜USIC-503 和 UPIS-503。为提高苦楝素的纯度和苦楝素转移率,得出超滤膜分离提纯苦楝素优化工艺条件:料液质量浓度为0.369mg/mL,料液温度35℃,膜操作压力差为0.10MPa,膜面流速6.17×10-4m/s,膜滤液pH=7.0。在优化条件下,苦楝素的转移率为92.8%,提取液中苦楝素的纯度由0.89%,提高到15.22%。  相似文献   

6.
主要研究了铸膜液浓度、添加剂含量对制备超滤阳极电泳漆的聚丙烯腈中空纤滤膜性能的影响及超滤过程中操作压力,料液温度等工艺参数的选择。对该模做了长期超滤运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腈中空纤维超膜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阳极电泳漆超滤膜。  相似文献   

7.
自行研发荷电纳滤膜的荷电性能测试装置,以不同浓度、不同成分的盐溶液为荷电纳滤膜表面流动电位的测量介质,研究了不同浓度、不同成分溶液在不同的压力条件下对纳滤膜表面流动电位测量的影响.研究认为,研制所得的荷电性能测试装置可以用来测试荷电膜的流动电位.一般情况下,对荷电纳滤膜测量,采用浓度为0.001mol/L的KCl溶液作为介质可得到稳定的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8.
纳滤膜去除水中砷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配置含砷水在室温进行纳滤膜过滤,把膜出水和浓缩水同时回流到原水箱循环,水中砷浓度通过硼氢化钾还原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探讨了砷的形态、膜进水砷浓度、水中有机物浓度、无机物浓度、水的pH值等对除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滤膜对五价砷(As(Ⅴ))的去除率很高,一般大于90%,且明显大于对三价砷(As(Ⅲ))的去除.随着进膜水As(Ⅲ)浓度的升高,纳滤膜对其去除率下降.水的PH值影响纳滤膜对砷的去除,pH值越高,纳滤膜对砷的去除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成膜后浸渍的方法制备了Na2S2O8@PVDF-g-PDMAEMA/PVDF超滤膜。利用XRD、FT-IR、SEM和接触角测定仪等表征方法对Na2S2O8@PVDF-g-PDMAEMA/PVDF超滤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DMAEMA接枝在PVDF上后,通过浸渍法成功使过硫酸钠负载于PVDF膜上,浸渍后对PDMAEMA在PVDF上的接枝并无影响。Na2S2O8@PVDF-g-PDMAEMA/PVDF超滤膜的结构出现了多孔表层、指状孔和海绵状孔结合的亚层,PDMAEMA的加入对超滤膜的结构没有影响。Na2S2O8@PVDF-g-PDMAEMA/PVDF超滤膜的初始接触角为20.6°,亲水性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紫外光辐照接枝法制备了2种聚砜中空纤维纳滤膜,重点研究它们在六价铬离子Cr(VI)去除中的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丙烯酸成功接枝到膜表面上;截留性能测试表明所制备的纳滤膜对无机盐的截留率顺序为:Na2SO4MgSO4NaClMgCl2,这与一般荷负电纳滤膜的顺序是相似的.考察了pH值、进料液浓度和操作压力对Cr(VI)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滤膜对Cr(VI)的截留率随pH值的增大而增大,当pH=10时,NF1和NF2膜对Cr(VI)的截留率分别为92.36%和95.62%;纳滤膜对Cr(VI)的截留率随着进料液浓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同时渗透通量也稍有下降;纳滤膜对Cr(VI)溶液的渗透通量随着操作压力的增大几乎呈线性增大的趋势,但截留率基本维持恒定.  相似文献   

11.
报道一个苯并冠醚和一个苯并硫杂冠醚的电子电离质谱。对它们的质谱行为进行比较。由于苯并硫杂冠醚聚醚环中硫原子的影响,使它们的裂解方式比苯并冠醚的裂解方式复杂。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探索了用十六烷基溴化吡啶作滴定剂、亚甲基兰为指示剂,用两相滴定法对脂肪醇与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混合物中活性物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导出公式。结果表明该法原料易得,操作方便,重复、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3.
以对甲酚和对氯甲苯为原料,经Ullmann常压缩合醚化合成了4,4′-二甲基二苯醚。研究了物料配比、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碱类型、加料方式等对反应的影响。实验发现,碱的类型和对氯甲苯的滴加方式是常压醚化成败的关键。较佳工艺条件是n(对氯甲苯)∶n(对甲酚)∶n(氢氧化钾)∶n(氯化亚铜)=1.0000∶1.4200∶0.8400∶0.0125,反应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产品对氢氧化钾的收率为67.3%,产品中目的产物的质量分数为99.7%。  相似文献   

14.
新以太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新以太所具有的特性及正确测量以太风的方法,提出了以太确实存在的观点,并进行了论证.指出了在新以太中,时空观在逻辑上必须是自洽的,且能够消除机械以太带给人们的困惑.  相似文献   

15.
提出以对硝基苯酚和环氧乙烷为原料,在碱性催化剂作用下合成对硝基苯乙醇醚的新工艺.探讨了影响其质量和产率的各种因素,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摩尔比为对硝基苯酚∶环氧乙烷=1.03~1.05,反应平均温度为110℃左右,催化剂加入量为对硝基苯酚的3%,采用乙醇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处理,产品收率可达到87%左右.试验结果表明:此方法优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其他合成方法,收率高、成本低、产品纯度高,适合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乙烯基醚活性阳离子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活性阳离子聚合的发展历史,总结了实现乙烯基醚活性阳离子聚合的两种重要方法。即:1.通过反离子使阳碳离子稳定;2.通过在体系中添加给电子添加剂使阳碳离子稳定。提出了活性阳离子聚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辛基酚聚氧乙烯醚(OP-4)和氯化亚砜(SOCl2)为原料,经氯代和磺化合成了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磺酸盐(OPES-4),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两相滴定分别对各步反应收率进行了测定,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氯代反应以吡啶为催化剂在70℃下反应2h即可完成;磺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以亚硫酸钾为磺化剂,与氯代辛基酚聚氧乙烯醚物质的量比1.3∶1,在170℃下反应4h,收率可达82.6%。利用红外光谱仪和核磁共振波谱仪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不同矿化度下OPES-4浓度和油水动态界面张力的关系,得到了OPES-4适用的最佳NaCl质量分数在16%~20%,界面张力最低可达1.5×10-2mN/m。  相似文献   

18.
凉味剂薄荷甘油醚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薄荷脑为起始原料,先与环氧氯丙烷在无水三氯化铝催化作用下,反应制得1-氯-3-薄荷氧基-2-丙醇,然后经酯化、水解反应获得凉味剂薄荷甘油醚.三步反应总得率为71.3%,产品经色质分析证明其结构与薄荷甘油醚相符.该合成方法原料价廉易得、反应得率高、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以双循环平衡釜测定了1.02352×10~5Pa下乙二醇单叔丁基醚和乙二醇双叔丁基醚二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组成,数据进行了热力学一致性检验,并以常用活度系数方程作了关联.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氧化成膜组分烯丙基醚改善不饱和聚酯空干性能,研究了烯丙基改性不饱和聚酯腻子配方和生产工艺,分析了主体树脂的选择、苯乙烯单体、颜填料、阻聚剂、促进剂、固化剂等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制的产品常温下干燥迅速,涂刮性优异,打磨性能好;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耐冲击性、柔韧性,且耐温变性好,能够满足汽车涂装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