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丙烯酸短链烷基酯类高吸油树脂。通过研究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种类及用量等对树脂吸油率的影响,得到了制备的高吸油树脂最佳工艺配方。实验结果表明:当n(BMA)∶n(BA)=0.67,BPO质量分数为0.5%,DVB质量分数为0.5%,采用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且其质量分数为3%时,树脂的形态结构最好,且吸油率最大。研究表明,树脂可吸收四氯化碳11.2 g/g,甲苯6.0 g/g,汽油3.9 g/g,柴油2.2 g/g,且树脂的保油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
以BMA、2-EHM和St为合成原料,BPO为引发剂,DVB为交联剂,PVA为分散剂,应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P(BMA/2-EHM/St)高吸油树脂。主要探讨了聚合温度、聚合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对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w(St)=60%、m(2-EHM):m(BMA)=1:1、w(BPO)=1.7%、w(DVB)=0.5%、w(PVA)=3%,聚合温度86℃,反应时间为6h时,所制得的高吸油树脂吸油倍率最大,对甲苯的吸油倍率分别达到14.24g/g。  相似文献   

3.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t)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水为分散介质,运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自溶胀型高吸油树脂。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BMA):m(St)=5:5、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分散剂用量分别为单体总质量0.5%、2%和2%时,吸油树脂吸油倍率达到14.12 g g 1,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此时吸油速率最大;通过热重表征和重复吸油试验,合成的高吸油树脂能够重复吸油多次,第五次的吸油倍率能够达到第一次的93%。  相似文献   

4.
以油酸十八酯(OC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和苯乙烯(ST)为单体,反应型低聚硅氧烷(OSS)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苯为溶剂,采用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单体配比、溶剂用量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用量为1.6(wt)%,交联剂(OSS)用量为0.25(wt)%,单体配比m_(ST):m_(BMA+OCA)=1:1.5,溶剂甲苯(MB)用量30(wt)%,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5h时的条件下,所合成的树脂吸油性能最佳。该树脂对氯仿和柴油的吸油率可达78.6g·g~(-1)、32.1g·g~(-1),保油率均达到92.5%,可重复使用8~10次。  相似文献   

5.
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SMA)、丙烯酸丁酯(BA)和苯乙烯(St)为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作引发剂,采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高吸油性树脂,研究了体系中单体组成及配比、交联剂、分散剂及致孔剂用量等因素对吸油树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SMA):m(BA):m(St)=33:67:12,w(DVB)=1%,w(PVA)=1.2%,w(CHCl3)=35%时,所合成的树脂吸油性能最佳,其对柴油、甲苯、四氯化碳的饱和吸油倍率分别可达11.2g/g、18.9g/g、27.4g/g。  相似文献   

6.
高吸油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丙烯酸和十二(烷)醇直接酯化法制备丙烯酸十二酯,然后以丙烯酸十二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明胶为分散剂,水为分散介质,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自溶胀型的高吸油性树脂。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制备该树脂的最优方案,同时对其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_(丙烯酸十二酯):n_(丙烯酸丁酯)=1:2,引发剂用量3.0%,交联剂用量2.2%,分散剂用量2.8%,水油体积比8:1,温度80℃,反应时间5 h时,生成的树脂吸油性能最好,对甲苯的吸油率达16.5 g/g,对甲苯和四氯化碳的吸附量也在10 g/g以上。在3 h内,树脂基本达到饱和吸油状态,同时保油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7.
聚丙烯酸酯的乳液聚合及其吸油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丁酯等为原料,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树脂。讨论了乳化剂、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对聚丙烯酸酯乳液性能的影响,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种类及用量、致孔剂用量等对聚丙烯酸酯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发现当反应单体丙烯酸丁酯与丙烯酸十二酯的摩尔比为3∶1,交联剂二乙烯基苯用量为单体质量的2%,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单体质量的2%,致孔剂乙酸乙酯用量为单体质量的50%时,合成的聚丙烯酸酯树脂对煤油、甲苯和CCl4的吸收率分别为7.12、18.10和33.39g·g-1,表现出良好的吸油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丙烯酸正丁酯(BA)和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单体,采用改进的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油树脂。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AIBN加入量及加入时间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BA∶MMA质量比为4∶1,引发剂BPO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4%,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单体质量的0.15%,发泡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单体质量的18%,在此条件下合成的树脂对甲苯的吸油率最高可达40.17 g/g,速率也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致孔性丙烯酸酯吸油树脂。研究结果表明,当体系中引入混合致孔剂,溶剂萃取后的吸油树脂有着更好的油品吸收率,进一步证明了吸油率对树脂内部孔结构的依赖性。使用异戊醇与乙酸乙酯混合致孔剂时,汽油、煤油、柴油吸油率分别达到16.9 g·g-1、13.0 g·g-1、9.2 g·g-1,而当使用丁酮与乙酸乙酯混合致孔剂为单体量的55.0%(wt)时,汽油、煤油、柴油的吸油率为分别为17.2 g·g-1、14.7 g·g-1、10.6 g·g-1。  相似文献   

10.
以丙烯酸酯类为单体、苯乙烯为主要共聚功能单体,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三氯甲烷为致孔剂,采用悬浮共聚工艺合成了一系列多孔的高吸油树脂。着重研究了树脂共聚单体组成、交联剂加量、引发剂用量以及分散剂加量等因素对吸油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在最优化合成条件下制备的高吸油树脂具有较佳的吸油性能,对甲苯的吸附量可达32 g/g。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几种锚定剂的粘度、用量、稀释剂种类等对溶剂型有机硅隔离剂基本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粘度5~20mm2/s,pH值5~6,CH3/Si值08~09,稀释剂为180#汽油的聚甲基烷氧基硅氧烷是一种较好的锚定剂。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消光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英涛 《上海涂料》2004,42(3):37-38
简单介绍了消光机理、消光剂的定义及分类,并对无机消光剂和聚合物消光剂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李军  马志刚 《涂料工业》2013,43(6):63-65,79
自流平砂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程领域中,本研究研制的新型自流平砂浆是用来修复道路路面出现的坑洞。在确定新型自流平砂浆基本配比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对比组研究了泵送剂和膨胀剂对新型自流平砂浆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铜-环氧导电涂料的制备中,应用了一种新型偶联剂A和特种固化剂B。研究发现:当偶联剂用量为铜粉质量的2%~3%和固化剂用量范围在20%~40%时,对试样进行微观机理分析的结果表明固化剂B的作用不限于交联固化,与偶联剂A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当与偶联剂相互配合用量合适时,才能制备出低电阻、导电稳定、涂膜性能好的涂料。  相似文献   

15.
电泳涂料用异氰酸酯固化剂的封闭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电泳涂料用异氰酸酯固化剂的封闭和解封闭机理入手,介绍了各类封闭剂的特点以及对电泳涂料涂膜固化条件、性能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电泳涂料用异氰酸酯固化剂的封闭剂的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涂料流平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涂膜缩孔的形成机理,以及添加流平剂调节涂料流平性的原理,总结了涂料流平剂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对今后涂料流平剂的研发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系统介绍了有机过氧化物交联剂如无臭味交联剂双BP、叔丁基过氧化氢和二叔丁基过氧化物以及烯丙基类助交联剂三烯丙基三聚氰酸酯、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和聚三烯丙基异三聚氰酸酯的结构、性质 (包括活性氧量和分解特性 )、用途和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丙烯酸类复鞣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亮 《江西化工》2001,(3):36-38,56
研究了丙烯酸树脂复鞣剂及丙烯酸加脂复鞣剂的制备,并探讨了多种单体成份对复鞣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目前国内外脱硫技术、现状及国内外脱硫剂性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混凝土发泡剂及泡沫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介绍了混凝土发泡剂的发展概况 ,分析了发泡剂泡沫的稳定性 ,阐述了发泡剂的性能优劣是影响发泡混凝土生产的关键 ,而其自身性质和掺入方式都对混凝土性能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