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贡盐帮菜是川菜小河帮菜系的支柱。它不仅以独特的风味和烹调技艺得到人们的认可,而且以丰富的盐文化内涵征服大众。本文力图从自贡盐帮菜的形成、风味、技艺、特色等进行分析,揭示其中的文化内涵,丰富盐帮菜的理论研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3.
8月10日.由成都“美食较场”饮食文化研究所主办、成都硅一食品公司独家赞助的“2009发现盐帮菜高峰论坛”,在我国著名的盐都——自贡市举行。 相似文献
4.
5.
四大莱系中,川莱是最为亲民的家常菜。在川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盐帮莱并没有数典忘祖,依然保持其来自于平民生活的纯朴本质。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自贡巨厚丰富的井盐文化遗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是自贡文化旅游的最大特色及核心优势。为了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自贡井盐文化遗产,本文提出了以西秦会馆为中心构建盐文化长廊和在吉成井盐业遗址建立"中国盐业科技博物馆"的设想,从盐文化和盐业科技两方面再现自贡盐业的发展历程,展示自贡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1.
自贡作为早年被评定的国家级旅游城市,拥有三大著名旅游品牌———盐,龙,灯,但在进入21世纪后,自贡的旅游业现状不容乐观,自贡拥有丰富的盐文化旅游资源,却未真正走向市场。本文从分析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着手,结合市场分析方法,提出将盐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充分利用其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2.
清同治末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旅行考察四川后,满怀兴奋地告诉人们说,“(井盐)最重要的产地为自流井”,“(自流井)是四川省人口最稠密,最繁荣的地区”。若干年以后,美国人哈特考察了自流井,并在其撰写的《自流井考察记》中“奉劝到成都去旅行的人们,从主要公路绕道去参观这些不可思议的古迹,在全世界我们能再找到一个年代这样久远和规模这样宏大的企业吗!”过了半个多世纪,文学家王余杞在他的长篇小说《自流井》的序言中对这座城市描写到:“二十一万以上的人在此(自流井)工作,川滇黔三省及两湖大部分人民的食盐因此得到充足的供给。… 相似文献
13.
14.
竹笕输卤系统是自贡盐场传统井盐生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视野,综合利用晚清民国时期的盐业志书、盐场调查报告、盐务报刊、地方志、历史图片,结合田野调查,探析自贡盐场竹笕输卤产生的背景、竹笕制作安设及其主要装置和笕业,揭示自贡盐场竹笕及其输卤系统的基本面貌,为竹笕输卤技艺的保护、保存和再利用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自贡因盐业生产的兴盛而带来城市经济的兴旺和文化的繁荣。自汉代开始盐业生产以来的两千多年时间里,作为经济支柱的盐业生产持续不断地发展,为这一方土地积累了雄厚的资金、众多的人才,各种行业、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撞击、交流。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促进与对立统一,使自贡的地方文化构成了一幅意境深邃、丰富多彩的画面。 相似文献
16.
17.
说起陕菜正宗,食领三秦,非西安饭庄莫属。西安饭庄创建于1929年,技术力量雄厚,名厨主理的传统名菜、新派陕菜、创新引进菜、风味小吃上千种,是陕菜和陕西风味小吃制作技艺精华与三秦美味的荟萃之所。作为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西安饭庄始终致力于陕菜的挖掘、传承与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18.
19.
“修亿万人往来道路,开数十代远大途程。”(乐善坊柱联联文)随着自贡盐业生产的繁荣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自贡盐场为中心,通达成、渝和连接滇、黔、湘、鄂的食盐运输及各地运回生产生活物资的交通线路。自贡盐道既是经济的生命线,又是文化的大走廊;自贡盐道让自贡沟通了世界,使盐都沉淀了文化。 相似文献
20.
当今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时代,各个行业都涌动着一股文化热,例如:“酒文化”、“茶文化”,现在又热门着“汽车文化”。中华文化本身便是集各种文化之大成,所以,随着社会文明与进步,出现各种各样的文化热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