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井下事故频繁发生的现状出发,说明开发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在跟踪定位,灾后急救等方面的重要性。本文介绍了一种以移动无线终端人员定位控制技术和以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网络终端开发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方案。是一种以无线采集、网络传输的方式对井下人员进行实时定位,这种方法能将人员定位在一个小区域范围内,大大加强了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夏驰穹 《信息通信》2013,(10):75-75
煤矿井下人员的定位对煤矿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ZigBee技术为基础,设计了一种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其中包括系统结构、系统功能和系统软件设计,实现了地面控制中心对井下人员的定位和管理,为煤矿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3.
崔慧敏 《通讯世界》2016,(11):117-118
传统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涉及范围较小、功能较少,而且组网能力很差,无法实现"一对多"的移动组网来进行定位.而基于无线技术的煤矿井下定位系统是对过去人员定位网络系统的完善和改进,能够对煤矿井下的人员进行实时的定位与监控,为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系统支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Zigbee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定位技术的研究,针对奥运场馆人员及携带物件的跟踪定位,提出三维跟踪定位算法,并对算法的计算误差进行了讨论。通过无线传感网络将定位信息传送到监控中心,实现对场馆人员及物件的动态分布实时监控,对提高北京奥运安保水平,办好平安奥运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煤矿行业也发展了起来,为了对井下人员进行定位,设计一种人员定位网络系统,文章对Zig Bee技术及其所具有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对此硬件技术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对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得精确定位井下人员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6.
张无病 《通讯世界》2016,(12):247-248
由于煤矿井的地形较为复杂,煤矿事故频繁发生.为了能够保证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能够对煤矿井下的进行准确的人员定位.在实验当中,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实现了对井下人员进行实时、正确的定位,更好地对煤矿井下的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为煤矿抢险救灾提供系统支持.  相似文献   

7.
针对人们对特殊复杂环境下信息安全和人员管理的实际需求,而传统GPS定位技术在无法满足实时、高精度定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半有源RFID技术的人员跟踪定位方法。设计并开发出的125 kHz低频激励器,激励半径110 m可调,激励区域边沿控制达到分米级。采用低频激励器、RFID阅读器和双频标签搭建的实验系统经过测试,系统稳定可靠,人员定位跟踪信息实时、准确。  相似文献   

8.
井下人员超声波测距定位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煤矿井下发生安全事故后,及时准确地获知井下作业人员的位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文章提出了将超声波技术应用于煤矿井下人员无线定位系统,并结合先进的多步长搜索定位技术,对人员进行高精度定位、身份识别;为查询矿井中的人员分布情况提供了依据及高效救援;系统适用于各类环境下煤矿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9.
针对全自动驾驶车辆基地库内工作人员的高精度定位需求,设计了基于RFID和超宽带(UWB)技术的适用于室内的高精度定位系统。RFID记录定位开始和结束时间,获取目标相关信息;UWB对目标位置进行实时准确地监控。两种技术相结合实现对检修人员位置的实时跟踪,获取作业时间数据以及作业人员的其他相关信息。当UWB定位出现误差,通过对RFID标签进行读取,实现人员位置重置。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全自动驾驶车辆基地停车列检库内具有精确的定位性能,既可以对库内目标进行追踪定位,又能为目标提供定位数据校正。  相似文献   

10.
煤矿井下生产环境复杂、恶劣,缺乏可靠的井下人员定位技术,造成的事故安全隐患极大。而随着地面移动通信及其各种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井下人员定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主要研究煤矿井下的无线定位技术,对于在井下应用无线定位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论证,根据实测数据对井下的衰减模型进行改进,通过MATLAB工具仿真分析该模型真实可靠。再根据该模型进行定位仿真分析,得出改进定位算法简单容易实现,能够实现较高的定位精度满足定位要求。  相似文献   

11.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之一。本文在概述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系统设计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方法。系统的读写器和标签均采用低功耗射频芯片nRF24LE1作为核心器件,采用VS2008+QT构建井下人员定位软件系统。该系统主要有硬件、下位机软件和上位机软件三个部分组成。应用于井下人员定位的RFID系统,可以实现对井下人员的实时定位,在人员的管理调度和事故发生时的搜救工作上起到辅助作用,对井下安全生产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之一。本文在概述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系统设计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设计方法。系统的读写器和标签均采用低功耗射频芯片nRF24LE1作为核心器件,采用VS2008+QT构建井下人员定位软件系统。该系统主要有硬件、下位机软件和上位机软件三个部分组成。应用于井下人员定位的RFID系统,可以实现对井下人员的实时定位,在人员的管理调度和事故发生时的搜救工作上起到辅助作用,对井下安全生产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大型舰船人员定位需求进行了分析,论证研究了多种定位技术,确定了将区域近似法、传播模型测距法及指纹定位法综合应用的定位系统,对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功能模块进行研究设计,给出了各类型定位过程的数据流。  相似文献   

14.
基于ZigBee技术的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基于对ZigBee技术的研究,设计了一种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采用微功率无线收发器(FFD)可以实时对井下佩戴微功率定位信号发射机(RFD)的工作人员进行定位、身份识别。由无线收发器采集到的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地面,一方面实现了井下人员的考勤统计,另一方面为查询矿井中的人员分布情况提供了依据,实现高效救援,适用于各类环境下煤矿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5.
张玲 《电信技术》2014,(2):16-19
在研究RFID室内人员定位的基础上,将RFID人员定位应用到IDC机房人员实时视频监控管理,并通过搭建IDC机房试点硬件环境,实现通过RFID进行IDC机房人员定位、轨迹跟踪、录像调用、人员超区报警等的精确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目前移动通信体制的特点和手机的工作模式,给出了一种用于地震灾害中搜索被掩埋人员的救援系统的设计方法。该系统利用伪基站仿冒网络端要求被掩埋人员随身携带的手机发送IMSI,然后通过统计IMSI来获得被困人员的数量。结合天线方向图下倾技术和AOA定位方法,对信号源进行定位从而间接获取被压埋人员的位置信息。  相似文献   

17.
由于传统的定位系统受到慌乱中人员走动及火灾烟雾的影响,难以从采集的火灾图像中对受困人员进行准确实时识别,导致定位效果差。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的火灾图像中受困人员的定位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系统硬件的核心部分是ARM图像采集器以及S3C44B0X嵌入式处理器;主要通过MC9S12NE64以太网控制模块控制ARM图像采集器,将采集的图像传输到S3C44B0X嵌入式处理器进行处理,并对附件模块即通信模块进行了优化分析。软件设计部分主要对整个系统工作流程及以太网控制模块应用软件进行设计;最后通实验对设计的系统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此系统进行火灾图像中受困人员定位,能够极大地提高受困人员定位的准确性,提高人员救治率。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监狱安防监控系统存在的问题,文章以CC2430/CC2431芯片为系统核心模块,设计了无线定位网络中参考节点、定位节点和网关节点方框图,给出基于RSSI混合定位算法的流程图,设计基于紫蜂(ZigBee)的监狱人员定位跟踪系统,设置监狱人员定位与跟踪轨迹、人数清点和报警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针对超宽带定位系统受到人员运动影响,定位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超宽带人员运动定位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通过研究不同的小波基函数、阈值选取规则和阈值函数对人员运动产生的定位异常影响,根据去噪效果,在启发式阈值估计准则下,确定db5小波5层分解、软阈值函数去噪为最佳去噪方法。通过实验验证表明,该小波阈值去噪方法能够削弱UWB室内人员运动定位中异常值的影响,提高定位精度与定位准确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热释电红外(PIR)传感器在静态人体 检测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在动态下利用多PIR传感器、 动静相结合对人员目标进行检测、测向与定位的方法。研究中,感知节点上的静态PIR传感 器对人员目标进行 测距,动态PIR传感器以10°/s的速率对监控区域往复式扫描,变被动为“主动”。当人员 目标与PIR传感器的探测视线 相交时,通过帧差法得到目标的角度值,融合多个传感器的测量值进行交叉定位,实现了在 探测区域对整 个目标事件过程的有效数据采集。实验证明,本文方法能很好地对不同状态下的人员目标进 行检测定位,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