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粘度是评价沥青高温性能的重要指标。通过对5种道路石油沥青和1种改性沥青进行布氏旋转粘度测试,在布氏旋转粘度试验要求范围内考察了恒温时间、转速大小、试验温度和沥青试样添加量对旋转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因素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粘度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2.
道路沥青零剪切粘度与毛细管粘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韩  李立寒 《石油沥青》2010,24(3):15-21
粘度是评价道路沥青粘结特性的重要技术指标,也是条件性指标,不同测试方法得出粘度指标差异极大。基于沥青在路面结构中受力状态,对基质沥青、SBS、高强度、高粘度改性沥青等12种道路沥青60℃零剪切粘度、毛细管粘度进行比较研究,并对零剪切粘度测试方法进行简化。试验与分析表明:高粘度改性沥青在第一牛顿区共同区域范围内与沥青在路面结构中所受的剪切速率水平一致,零剪切粘度可以较为合理地表征沥青在路面结构中的粘结特性;高粘度改性沥青毛细管粘度存在虚高现象,无法有效表征高粘度沥青路用粘度特性,而基质沥青毛细管粘度对应的剪切速率在第一牛顿区域范围内,可作为零剪切粘度的替代指标,对基质沥青粘度性能进行评价。此外,建议利用剪切速率扫描试验进行零剪切粘度测试,取10-3~10-2s-1范围内测量粘度均值为零剪切粘度。  相似文献   

3.
粘度/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沥青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凝胶渗透色谱可以快速测定沥青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由于存在需要沥青标样、κ值、α值或蒸汽压法数据的问题,使其结果只能作为近似比较,应用受到限制。粘度/凝胶渗透色谱在原有凝胶渗透色谱基础上在线加入毛细管粘度计.根据普适校正原理,借助聚乙烯醇标样,可以直接准确测定沥青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同时给出κ值和α值,并通过特性粘度曲线验证结果准确性。试验表明最大偏差符合石化行业标准。根据准确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图可以快速对比不同沥青的性能。  相似文献   

4.
一、沥青测流学的一般方法由于沥青的使用温度在很大范围内变化,当沥青加热熔融至近200℃时,沥青粘度小至几个厘斯,而冬天处于严寒状态下沥青粘度可高达10~(11)Pa·s,因而沥青的粘度变化范围是非常大的,不可能用一种方法测定沥青不同温度的粘度。沥青测流学即测定沥青流变性质的方法,根据不同温度、不同目的将采用不同的方法。从研究沥青性质的角度出发,通常采用各种粘度计或流变仪测定不同温度、不同剪变率的粘度变化及流变曲线、粘温曲线。而从工程及实用角度出发则常常固定一定的温度或剪变率测定一定的条件性质,属于条件性质的有熟知的针入度。软化点以及毛细管  相似文献   

5.
沥青四组分测定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沥青的化学组成决定了沥青的使用性能,但是沥青部分物化性能的测定属条件试验,由于在具体试验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操作条件进行,导致沥青的化学组成与其使用性能关联性较差.研究通过对比试验,考察了石油沥青组分测定过程中氧化铝的水含量、沉淀沥青质所用溶剂的用量以及冲洗剂的用类等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石油沥青组分测定法是条件试验,改变试验条件将会影响试验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动态剪切流变仪研究五种沥青高温特性,结合沥青混合料车辙动稳定度,分析不同指标对沥青高温性能的辨别力。研究表明:等效粘度η′=sinδ-4.862 8G*/ω预估60℃粘度值与车辙动稳定度评价结果一致,真空毛细管测定SBS粘度值偏大。橡胶改性沥青She-noy参数、TG*/sinδ、G*/sinδ值均最大,但其动稳定度却低于复合改性沥青。复合改性沥青的评价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石油沥青标准审查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会议于1990年12月17日在昆明召开。与会代表共17人,其中委员10人。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石油沥青冻裂点测定法”、“乳化沥青恩氏粘度试验法”、“乳化沥青颗粒电荷试验法”、“乳化沥青筛上剩余量试验法”四项方法标准;对“石油沥青四组分测定法”,  相似文献   

8.
用毛细管粘变计测定了35个道路沥青在60—160℃的粘度。结果表明,由不同油源和不同加工方法得到的沥青具有不同的粘度和粘温关系。大多数道路沥青在60—160℃的粘温关系可依下式呈线性:1g 1gη=m1gT b  相似文献   

9.
粘度是流体抵抗流动的能力,其种类有很多,如标准粘度、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等。其中的6&C动力粘度是反映道路沥青高温抵抗永久变形能力的一项重要参数,其测试方法目前采用的基本有两种,分别是Brookfield旋转粘度计法与真空减压毛细管法,这两种粘度测试方法虽然最终得到的粘度单位一致但方法和原理却完全不同。分别采用这两种方法对6个不同的道路沥青试样进行比对试验,并对两种粘度测试方法的过程与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两种方法的特点及其各自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石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配制组分含量不同的模拟油,在RV20旋转粘度计上测试石油及模拟油在不同温度下的粘度;利用相关分析法,总结了石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与油样粘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重质高粘度石油的粘度与胶质含量成正比,与胶质沥青质之比成反比。  相似文献   

11.
陈俊  黄晓明 《石油沥青》2007,21(4):40-44
粘度与稠度是两个通常衡量沥青粘稠程度的指标,为了分析粘度与稠度之间的关系,运用研发的沥青稠度测试仪,由计算假定和Bergers粘弹性模型分析了沥青旋转粘度、真空减压毛细管粘度和稠度的本质以及稠度与粘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稠度与粘度都属于表观粘度的范畴,只是表征特定测试条件下沥青的粘稠状态;粘度与稠度之间没有可比性;对于改性沥青尤其是高粘度改性沥青,相比于粘度,沥青稠度在测试原理上能更真实的反映其高温性能。  相似文献   

12.
从一次测定结果求得重油的粘度范围推导出一个根据一次粘度测定结果,求得未加工沥青和重油的不同温度下的粘度的关联式。用这一关联式对许多油样进行了测试,所得结果与实测值很吻合,如果把参比粘度测定考虑进去则更为准确。预测未加工沥青和重油的温度对绝对粘度的效应...  相似文献   

13.
沥青粘滞性对混合料蠕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解决沥青路面的车辙、拥包等问题出发,研究了沥青混合料的蠕变特性、沥青结合料的剪切蠕变,以及沥青混合料的劲度模量与沥青粘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认为,现行的马歇尔试验方法不足以评价沥青混合料的热稳定性;蠕变试验能充分反映沥青混合料的粘流性质,说明沥青路面产生车辙的机理;沥青结合料的粘度对混合料的抗永久变形能力有直接影响,因此抗车辙沥青结合料必须具备足够的粘度。  相似文献   

14.
采用沥青薄膜烘箱试验(TFOT)和紫外线老化试验,对壳牌90号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以及掺加添加剂后沥青的针入度、软化点、延度和粘度等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紫外线老化对沥青性能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作用,但掺加合适剂量的某些添加剂后,沥青性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此外,通过TFOT还表明紫外线添加剂对沥青热老化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石油沥青抗老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范耀华 《石油沥青》1997,11(1):1-12
采用薄膜烘箱试验、低温吸氧试验、自然老化试验及反相气液色谱对国产典型的石油沥青及组分进行了老化和加速老化试验。根据沥青老化前后物化性质及其变化,如粘度比、吸氧量、凝胶渗析色谱峰扩展、族组成的变化、含氧基团的变化及老化综合指数等评价了国产沥青的抗老化性能。建立了沥青吸氧动力学模型。初步讨论了提高沥青耐久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石油沥青及SBS改性沥青在不同的烘样温度、冷却方式、冷却时间条件下进行60℃动力黏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毛细管黏度计置入60℃恒温水槽保养瞬间,因SBS改性沥青温度的急剧下降,导致动力黏度重复性试验误差值加大。  相似文献   

17.
汪太龙  杨敏  叶明 《石油沥青》2007,21(1):33-36
超稠油的密度大、粘度高、轻油收率低、酸值高,沥青组成分布不合理,生产沥青困难。探索合适的超稠油生产沥青的加工工艺,不但可以解决超稠油加工困难问题,而且增加了生产道路沥青产品的原料资源。试验及生产证明,采用调和、预处理-蒸馏等工艺加工超稠油能够生产出合格的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产品。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一种利用沥青红外光谱图测定石油沥青的方法,选用天然沥青、煤沥青、石油沥青3类、6个标号、8个品牌、16个试样进行红外光谱测试,得到红外光谱曲线并分析其图谱特征。结果表明:天然沥青和煤沥青的红外光谱图与石油沥青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品牌标号的石油沥青红外图谱存在五处明显公共红外特征吸收峰。因此,可利用石油沥青红外图谱吸收峰的共性测定未知沥青样品是否为石油沥青。  相似文献   

19.
利用裂解蒸馏法对同一种道路石油沥青进行蜡含量测定试验,研究试验过程中对蜡含量测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蒸馏速度控制及馏分油总量、馏分油取样量、馏分油取样量增量、析蜡洗涤熔蜡操作是影响蜡含量测定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石油沥青中含有大量酸性及碱性化合物,为了研究沥青中官能团不同的组分对沥青性质的影响,利用离子交换色谱(IEC)将沥青按官能团分离成酸碱性不同的组分,并将IEC分离出的各个组分再以不同的比例回添到母体沥青中,考察沥青中各个组分对沥青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性组分和酸性组分增多时沥青粘度增大,碱性组分和两性组分增多时沥青粘度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