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相对稳定坝系形成过程控制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稳定坝系建设是保证黄土丘陵沟壑区淤地坝持续安全和高效利用的关键措施。在相对稳定坝系的不同形成时期,坝系的发展方向和形成速度随着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外部条件及坝系淤积,防洪,生产状况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合理安排和动态调控坝系中各单坝的布设过程及坡面措施配套步骤等,使坝系内单坝的淤积,防洪状况及生产条件等得以有效控制,能够降低坝系形成过程中的水毁风险,节约投资,提高效益,促进坝系相对稳定目标的快速实现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坝系相对稳定是指在特定暴雨洪水频率下能保证坝系工程的安全,在另一特定暴雨洪水频率下,能保证坝地作物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沟道流域的水沙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泥沙基本不出沟,后期的坝体加高维修工程量小,群众可以承担。根据实地调查分析,防洪保安全的标准可以定为50 ̄100年一遇,保收标准可定为10 ̄20年一遇,根据以上条件,当坝地面积达到该流域面积的1/15 ̄1/20即可达到相对稳定,达到1/20 ̄1/3  相似文献   

3.
坝系相对稳定系数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坝系相对稳定理论的研究对今后搞好相对稳定坝系规划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坝系相对稳定理论的研究,并持舍正在开展的黄河中游地区15条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实践,提出了坝系相对稳定的内涵、坝系与相对稳定坝系的区别以及不同类型区坝系相对稳定系数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4.
黄河中游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淤地坝是黄河中游一项重要的水上保持措施,在蓄水拦沙和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显著效益,本文从理论上 坝系相对稳定问题,论述了坝系相对稳定的标准、条件和定量方法,提出了黄河中游不同地区坝系相对稳定临界值,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了坝系相对稳定的形成过程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相对稳定研究进展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学建 《中国水利》2005,(4):49-50,52
黄土高原坝系相对稳定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简要回顾了近年来淤地坝相对稳定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辨析了坝系相对稳定的基本概念。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贡献与不足的分析,说明了淤地坝相对稳定标准的局限性,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赵石畔流域坝系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根据流域的实际情况,建设流域拦、蓄、淤、种有机协调、循环提高的坝系工程防护体系,对流域坝系相对稳定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坝系实现相对稳定是完全可能的,该流域坝系防护体系建设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的内涵和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天然聚湫和不同类型地区的坝系相对稳定系数,并初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地区洪量模数、土壤侵蚀模数和稳定系数的关联性,研究表明流域洪量模数、土壤侵蚀模数均与坝系稳定系数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坝系相对稳定系数随流域洪量模数和土壤侵蚀系数的增大而增大。且以延安市淤地坝建设为例,分析研究了坝系相对稳定的骨干坝与中小型坝的配置比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赵石畔流域坝系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根据流域的实际情况,建设流城拦、蓄、淤、种有机协调、循环提高的坝系工程防护体系,对流域坝系相对稳定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城坝系实现相对稳定是完全可能的,该流域坝系防护体系建设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小流城沟道坝系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坝系相对稳定系数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顺  马红 《中国水利》2003,(17):57-58
小流域沟道坝系建设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坝系相对稳定理论的研究对今后搞好相对稳定坝系规划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坝系相对稳定理论的研究,并结合正在开展的黄河中游地区15条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实践,提出了坝系相对稳定的内涵、坝系与相对稳定坝系的区别以及不同类型区坝系相对稳定系数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0.
范瑞瑜 《中国水利》2004,(23):60-62
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要达到相对稳定,最基本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相对稳定系数必须大于或等于一定的允许值,二是有足够的防洪能力,三是坝系工程安全无病险.同时也应该满足以下条件:20年一遇的暴雨洪水标准下,坝地作物可以保收;当淤积面积达到设计的可淤积面积时,坝地平均淤积厚度小于20cm.其控制方法主要是:合理布设坝系规模与建坝顺序,实现对暴雨洪水的均衡分配,搞好坡面治理,合理布设排洪渠,加强日常养护.  相似文献   

11.
张挺 《人民黄河》1996,18(4):8-11
黄河干流河开发水力资源为2821.9万kW,主要集中在码曲至野狐峡、野狐峡至青铜峡、河口镇至龙门及潼关至花园口四个河段。截至1995年底止,黄河干流已建和在建水电站共11座,总装机容量892.1万kW,约为黄河可开发水力资源的31%;已建成的7座水电站累计发电2739亿kW·h,总产值178亿元,为电站总投资的4倍。据规划,黄河干流梯级电站共47座,总装机容量3209.2万kW,年发电量1154亿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游淤地坝拦沙机理及作用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分析了淤地坝形成后水文泥沙条件的变化,探讨了淤地坝的淤积形态和拦沙机理,从单坝拦沙定额、小流域对比分析、河流泥沙变化、典型暴雨洪水等方面讨论了淤地坝的拦沙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中游侵蚀环境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研究了整个黄河中游地区的不同类型区、强烈侵蚀产沙中心带以及小流域和沟谷这三种不同空间尺度的侵蚀产沙量。得出黄河中游地区的年平均侵蚀量为14.655亿T(1970-1989年);强烈侵蚀产沙中心带的平均产沙量为3.58亿,沟谷地产沙星点汉域总产沙量的比例在大部分地区为70-80%,在塬区别大于85%。另外,还对下下世纪时的入黄泥沙量作了初步预估。  相似文献   

14.
任齐  赵永凯 《人民黄河》1997,19(11):22-26
依据软件工程理论,将防汛决策所需的会商决策环境,信息查询,洪水预报,防洪调度,防洪数据库科学地融为一个系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支持下,快速灵活地进行黄河下游花园口站22000m^3/s以下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和会商决策,为此,制定了各子系统的开发目标,按先进实用,优势互补和可扩充性的原则,开发具有接收储存,信息查询,防汛业务处理才决策支持功能的软件系统。描述了各业务子系统在网络环境下独立运行或通过数据  相似文献   

15.
治黄方略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的淤地坝建设虽已有久远的历史,但作为一种完整水土保持思想的坝系农业却是很新的事,其理论还仅仅处于形成的最初期。坝系农业的关键在于均衡坝系的实现,而这又要依赖于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应该说,以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为中心的更完整水土保持体系的建立方是真正的治黄之本。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湿地及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科学监测,合理利用黄河水,保护海岸带,植树造林,整治污染等方面探讨了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地上河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青超 《人民黄河》1996,18(11):11-15,35
本文把黄河下游地上河的发育过程和发展趋势与不同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结合起来,系统、综合地研究了下游河道形成历史与对环境演变的响应;现行下游地上河的环境演变特征;未来50年环境变化与下游地上河发展趋势预估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管华  张大丽 《人民黄河》2005,27(11):5-7
黄河和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地理单元,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建立和发展以黄河及其流域为研究对象的“黄河学”,具有固植黄河根源、发扬黄河精神、发展黄河文化、弘扬黄河文明、促进黄河综合研究、推动黄河开发整治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并且有着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研究基础方面的可能性。“黄河学”应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科学及技术科学之上的综合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和具象性特征,包括自身基本理论、黄河及其流域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文化艺术、自然-社会系统和研究方法6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为了建立“黄河学”,应尽快开展有关理论、实践和方法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黄河流域三维仿真系统的构想与实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黄河流域三维仿真系统因其涉及的范围广、数据量大、仿真精度要求高而变得异常复杂,为此,系统的总体框架在设计上将需要仿真的三维场景分成两个层次:主窗体层和子窗体层。主窗体层用来仿真全流域大范围的地物信息,窗体用来仿真局部地区的详细信息以及计算结果的查询演示。主窗体和子窗体的分层解决了当前硬件条件下显示范围大与显示精度高之间很难协调的矛盾,实现了大到黄河全流域整体漫游,小到小浪底电站厂房内的一台机组的全方位、多层次、高精度的三维立体仿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