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回归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的本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主体层面、价值层面与审美层面所出现的偏差,结合实践性探索,提出以"原真性、适度性、现代性"为理论原点,倡导回归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的本原。  相似文献   

2.
以"结构表现"为切入点,通过探讨当代审美思潮下国内外当代体育建筑创作实例,并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近几年的工程实践,深入挖掘当代体育场馆形态创作中的结构表现趋势,并对其表现特征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现代性为研究视域,从挖掘"混血"文脉下东北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历史文化原型出发,对当下"混杂"的创作情境做出评析,从物质、精神和信息三个维度建构东北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未来维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体现出来的与传统建筑学有关联的历史性和与现代创作语言尝试进行现代性的融合,从而成为我们对于建筑的历史时空和建构秩序的现代性演绎。现代建造活动中的空间关联和时间对话在建造秩序的深度逻辑演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理性主义对建筑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古典时期到现代主义时期直至当代,理性主义已经深入到建筑创作的各个层面。本文梳理了理性主义在各时期的表现特征,并从"形态理性"、"技术理性"和"功能理性"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理性主义在当代我国建筑创作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关注岭南建筑创作中的"现代性"根源。分别从西方建筑思想的现代性内容、岭南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及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历程等方面,分析、思考了岭南建筑创作的"现代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谢略  梅洪元 《华中建筑》2010,28(8):72-74
该文从社会视阈研究当代俄罗斯建筑创作发展,分析在经济转轨时期外来投资的勃兴在城市建设方面引发的变化。并从建筑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建筑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两个方面阐释当代俄罗斯建筑创作在经济转轨的社会背景下的多元化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回归建筑创作本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中国当下宏观创作视阈为基点,结合黑龙江省博物馆建筑方案创作,从建筑的现代性品质、原真性基点、适度性原则三个方面论述了建筑创作的本原回归。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现代性的本质和内涵,并利用其内省和批判的思维模式,反思近、现代岭南建筑创作中地域元素的适应性发展状况,尝试归纳岭南地域元素在当代文化公建演绎中的适应性策略。最后以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的创作为例,从实践的角度论证地域元素该如何不断自我调整,适应新时期所提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201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暨首届UED中国建筑节于10月15~17日在天津大学隆重召开,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界、建筑教育界的知名建筑师、设计大师、专家学者云集天津。"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The ContemporaryArchitecture Forum of China简称CCAF)"成立于1 984年迄今已举行18届。此次活动分设六个论坛:大院里的建筑创作、明星事务所的创作与发展、大院与大学、当代中国建筑教育、当代  相似文献   

11.
华黎 《时代建筑》2011,(1):88-95
文章回顾了华黎及其迹·建筑事务所(TAO)设计的云南高黎贡手工造纸博物馆项目的背景、设计理念和建造过程,阐释了建筑师对于如何在当下中国的乡土环境中运用当地资源和适宜手段来诠释建筑的地域性与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建筑师中,出生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后的50年代的这一批人,经历过中国历史上变革最为迅猛的半个世纪。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各自领域内的资深专家和学者,从各自角度出发思考并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城市的格局与面貌。在《时代建筑》杂志编辑部的策划、组织下,钱锋和汪孝安分别作为教学育人单位和建设—用人单位的代表,就建筑院校与设计院在建筑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进行探讨,以各自学习、创作及管理经历为建筑学子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3.
张沛瑶 《时代建筑》2012,(5):130-133
《时代建筑》2012亚洲建筑论坛"世界向东·现代建筑的东方智慧"邀请隈研吾、户田芳树、章明、宋照青、岑岭等多位中日知名建筑师们就"中国建筑现代性与传统性"作主题演讲,并围绕当下中日建筑设计实践进行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尝试从社会观念的考察和思想史批判的角度,简单勾勒深圳建筑行业35年发展历程的三个重要事件,并参考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生产的理论,比较和分析中国建筑的社会生态、职业伦理、设计语言等几个方面的相互影响,以期重新梳理当代深圳建筑发展的观念历程以及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5.
Traditional landscape design studio training starts with the learning of a classic or prominent landscape project, may it be through site observation or a trace-over / imitation exercise. Foundation year students in a landscape program typically take the landscape precedent project as a study ground, to learn about the landscape master’s design through the mimicking process in the trace-over exercise, or to learn about the articulation of spatial design through site observ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fterall, is a creative endeavor. Thu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s to start the fundamental training with the study of artistic processes, to foster appreciation in art and design, innovative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articulation in craftsmanship. Also, the contemporary discours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no longer simply about spatial design, but has transformed to require understanding of process, operation, step-by-step mechanism, movement, and how a system works. The performative and dynamic aspects of landscape are being valued nowadays. Such ways of seeing landscapes require a different set of observ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methods and skills.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shares how the pedagogical content and developments of the foundation year landscape design studio in the HKU Bachelor of Arts in Landscape Studies BA(LS) Program help train students with such new interpretations to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相似文献   

16.
王辉 《世界建筑》2011,(10):118-122
借鉴美学相关研究,文章针对西文建筑美学发展中的“现代性”展开研究,尝试从观念演化、思潮分野两个方面对“现代性”精神加以概括,进而剖析“现代性”的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基本上,中国当代建筑可以1993年张永和设立"非常建筑"工作室,宣布脱离设计院等大型系统,以个人声张为中心的新模式,作为阅读分水岭。这之后,个人的、实验的、另类的,甚至批判的建筑作品纷纷出现,王澍与陆文宇的"业余建筑工作室",即是这波建筑运动的重要一环。初期的整体发展路线,区划了所谓的"海归派"与"本土派",但二者间的分野,随着时间发展也逐渐模糊,尤其原本发言位置似乎居于下风的"本土派",气势与表现益发夺目,开始挑战及调整"海归派"的建筑路线,让二者间有着交迭的现象。建筑评论家朱剑飞曾经以"关注社会问题的都市现实主义",作为另一种现象与思维上的定义,避免原本纯以出身与背景作归类,而回归到对作品的观看,确实有其合理性,而王澍就是他认定对于"都市现实主义",做出回应的代表建筑师之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建筑创作实践为切入点,总结了该类型建筑创作中的特色和发展;并尝试从建筑文化性与地域性、时代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入手,深入探析当代文化建筑创作和特色塑造的一些理念和思路,供各位同仁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19.
变革的机会     
俞挺  邢同和 《建筑创作》2009,(10):144-153
本文通过对建筑作品如何被大众接受,而大众的误读又如何影响建筑设计过程的剖析,来证明传统意义的建筑师角色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行将消失这个诊断。通过对当代建筑学教育和设计过程的分析,寻找建筑界长久以来存在的困境,并尖锐地指出建筑学中孤岛现象所造成的后果。将困境中不被人注意的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局限性暴露给大家,但这不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恰恰是对批判现代主义建筑表面化的反批判。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建造活动的简单总结,来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对世界建筑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