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沉睡千年你依然不朽你是一根根纤弱的丝经纬纵横,编织印染绣你便成了素纱襌衣你便成了锦绣绵袍你轻软柔韧缥缈如一袭幽梦梦里有云气卷舒,守望期信茱萸芬芳,长寿飞升你是南楚的瑰丽你是大汉的包容你是华夏五千年的蚕桑密码你沉睡千年,依然不朽。罗是中国最古老的特殊组织结构丝织品类之一,自古皆用为高级的服用衣料。 相似文献
2.
尺寸:62cm以湖南省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东汉琉璃珠管为原型,对古法琉璃珠进行制作、配色并串联。还原楚汉琉璃“有色同寒冰,无物隔纤尘”之美。材质:大漆乌木白银尺寸:338mm×88mm×9mm作品采用黑木成型后附上大漆再磨显,“物”连接着“人”与“精神”,荣华褪去后留下的痕迹是物我联系的最好证明,它承载了太多的故事,也呈现了很多用迹。 相似文献
3.
系列作品是根据嘉兴王店李家坟明墓出土服饰进行的形象复原。墓主李湘因其子李芳中进士而获赠文林郎七品散官之职。在复原作品中,男子头戴黑色纱帽,身穿香色云鹤团寿纹贴里,腰部为细密打褶工艺。女子梳■髻,插戴头面,内穿大红团鹤纹竖领大襟衫,双鹤花样胸背为印金工艺;外穿大红云鹤团寿纹圆领衫,胸背为环编绣獬豸花样。这组服饰配伍,呈现明代嘉靖时期的衣装风貌,并折射出明嘉靖后期的服饰僭越之风。 相似文献
4.
尺寸:301cm×201cm作品采用天然矿物颜料朱砂,厚涂在亚麻布基地上,黄色部分运用天然黄土颜料,表现汉代出土朱衣色彩的厚重与浓丽。尺寸:28cm×28cm9幅作品是对汉代朱砂染色工艺进行的一项探索。实验以朱砂为原材料,加入天然胶类或干性油做为黏合剂,混合研磨,将罗、麻等织物投入研钵内不断挤压揉搓进行染色。实验表明,朱砂产地、用量、黏合剂的使用和织物种类均会对纺织品的色相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尺寸:90cm×90cm追溯上古的图符,叩问战国的密码。基于1942年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楚墓出土的《楚帛书》,进行十二月神图谱复原,以丝巾设计的形式徜徉在历史经纬的丝线之间。尺寸:55.8cm×37cm53cm×34.7cm65cm×80cm基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信期绣与湖北荆州马山楚墓出土的凤鸟刺绣品,对其图案进行有序与无序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系列作品灵感来源南宋词人赵鼎的《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中“……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形容在夜月下,花影婀娜,月芒如水,宫殿晶莹剔透,飞云绚丽的旖旎景象。服装造型以流畅的线条结构为主,在修长飘逸中尽显雍容大气。面料主要采用垂坠飘逸的高捻乱麻雪纺和哑光质地的真丝缎组合,色彩则选用古厚富丽的金色基调。图案采用五代徐熙的《玉堂富贵图》为原型,对其进行数字化再加工处理, 相似文献
7.
作者试图借舞做载体搭建两个时空对话的语境。感由心生,曲不足够,用体肤触摸。用“祭祀”为导引,将影像带入迷幻和神秘的古人与天对话的场景。用细碎重叠的剪辑手法和舞者没有喘息的动作贯穿始终来表达今人对古人寻找,也同时表达了古人祭祀对未来未知的期冀。 相似文献
8.
系列作品以立体构成作为服装工艺的研究点,设计出可调节结构和款式的服装。以梦的个人神秘和混沌美感为灵感,结合编织工艺和激光切割手法,在以白色为主体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服装的结构线,多层次的特点使得设计变得灵活多变,通过对三维空间的再塑造,强化了色彩的力量感,表达穿着者亦是设计师的全新理念。 相似文献
9.
系列作品灵感来源于《乐舞敦煌》,通过提取大美敦煌和旖旎莫高窟的色彩,以抽褶、打结、系带等独特方式及手法来表现服装廓形,营造海纳百川·沙洲大环境的氛围感。服装设计作品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通过立体裁剪的不断叠加,增强了服装整体的层次感,这种设计手法使服装的每一部分都是完整而又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前卫的解构主义与传统的结合使整体服装更加丰富。该系列的服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运用色彩书写出中华历史的恢弘,也在另一方面体现出了主题的复古沧桑感。 相似文献
10.
扎染是中国一项古老而又极具魅力的纺织品染色艺术。系列作品将传统扎染技法特点进行创新,结合现代审美进行设计提升。作品融合了捆扎法、折叠扎法、平针缝绞法等多种中国传统扎染技法,纹样、造型和色彩都体现出浓郁的东方韵味。在纹样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表达出“方圆相济”的处世之道。系列设计作品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体现出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系列作品以传统旗袍的结构为设计元素,解构融合现代时装元素,尝试表达新摩登时代下的东方女性美,打破传统旗袍符号化带来的禁锢,寻找设计突破口。款式设计中,保留了传统旗袍立领、开衩等结构特征,同时加入交立领、泡泡袖等结构创新设计。在廓形设计中,将传统旗袍的曲线造型与现代服装的硬朗线条相结合。面料选择硬挺的西装、风衣面料与柔软的欧根纱、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殷墟甲骨文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凝聚着殷商王朝历史的“卜辞”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其线条力求表意、简单质朴。系列作品将甲骨文通过编织、拼贴、手绘晕染等方式运用于现代创意女装设计中,将传统甲骨文图形融入具有现代审美特征的服装中,不仅能够提高服装整体结构的艺术感,而且能展现本中国装独特的装饰艺术及着装表现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经典男装的一个重要元素,意式经典手工西装更加崇尚匠人精神,系列作品将产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完美契合。注重传统手工技艺与当代时尚艺术的结合,将时间、情感、技艺沉淀在服装定制的每一个细节中,用精湛的手工技艺进行勾画,一针一线中都凝聚着对极致审美和精致生活的追求,使服装定制作品不仅是定制本身,更是定制一种生活方式,将定制的内涵和意义向着深层次和高品位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系列作品灵感来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山剪纸,通过提取剪纸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手法,融入几何元素进行图案的创新设计,色彩上参考佛山剪纸的传统色彩搭配,并结合色彩流行趋势进行色彩重构。系列作品适应当今人们生活的审美情趣,使得佛山剪纸在更生活化的产品中呈现,满足现实生活中不同生活和兴趣爱好的人群。经过碰撞、交流与融合产生新的设计理念与文化,从而使佛山剪纸非遗艺术得到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吉祥文化在中国百姓心中根深蒂固,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影响力蔓延至今,深嵌于国人日常生活中。系列作品着眼于“福”“禄”“寿”“喜”“财”五个吉祥寓意,基于吉祥概念,结合时尚特征,完成既有鲜明传统特色,又符合时尚审美趋势的丝巾设计作品。每件作品内容围绕吉祥含义,图案元素集中表现“福运迭至”“加官晋爵”“长寿安康”“喜上眉梢”“八方来财”的含义。图案布局上,将传统图案元素通过简化、变形、重组等多种方式体现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元代织金锦作为中国历史上南北交融、中西合璧的物质文化体现,独具创造性。受常州弘阳纺织博物馆委托,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制定了标准化复原流程,对元代邹县李裕庵墓出土的“梅雀方补菱纹暗花绸”面料进行技术性复原。首先结合纳石失和金段子特点,对出土织物进行界定,具体复原过程参照图文互证法、文献参考法及实物考察法,涵盖颜色考证、纹样考证、材质考证及工艺考证,历经定色、制图、选料及织造完成了复原过程。本文后续采用模糊评价法完成了本次复原评价,进行了元代织金胸背的缝制。实践表明,以传统考古视角与现代纺织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可完成织金锦可视化实物的制作。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明代胸背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角度对胸背中的神兽形象进行考证,通过比对明代文献、图像及实物中的"麒麟"与"獬豸"的异同,建议将原考古报告中补服称谓的"麒麟"更名为"獬豸"。其次,从技术角度对胸背的主体环编工艺进行分析与复原实践,通过实地考察文物、比对同期实物等方法,对复原胸背的配色进行了推断,选定了能形成原物外观的材料,将胸背不同部位的工艺技法分项处理,最终按等比例、同工艺完成该獬豸胸背的技术复原。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