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保镇作为“内边”长城,依托太行山自然地形,从太行山脉的北端,一直延伸到河北省南端,旨在抵御山西来犯之敌,保护京城安全,构筑起河北西部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文章以明长城真保镇军事防御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史料梳理,运用 ArcGIS 地理信息平台,从军事防御体系构成、防御层级与联合防御、军事地形分类与等级等方面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还原防御体系各子系统间相互协作形成的复合网状联动防御结构,归纳总结出真保镇军事防御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自然地形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明长城真保镇的军事聚落为研究对象,以明朝对外军事政策来划分,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发展阶段分为明初期、明中期、明后期三个阶段,对每个时期的军事思想、战事、军事制度三方面的背景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明长城真保镇军事聚落的形成过程,解释从建立大宁都司到真保镇逐渐形成的军事聚落建设历程。  相似文献   

3.
在明代长城九边中,辽东镇是唯一兼顾陆防与海防的防御重镇,也是国家陆防与海防工程的结合处,其防御机制与空间布局极具特殊性。文章从历史、地理、军事制度等方面入手,分析明代辽东镇陆海军事防御体系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陆海协同防御体系的空间互动关系与内部关联性,揭示聚落间特殊的陆海协同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4.
姜汉  宋团 《城市建筑》2023,(11):112-116
南宋时期,在抗击北方异族的历程中,南宋朝廷提出“以步制骑”的战术方针,以地形地势来制约灵活机动的北方游牧骑兵,因地制宜地布局山城堡垒,衍生了有地域特色的山地军事城镇防御体系。文章从区域防御格局视野出发,叙述了余玠《经理四蜀图》防御布局下形成的“川中八柱”山城防御体系与防御空间格局,并探究了钓鱼城在区域防御中的山水选址特征。通过剖析山水选址特征与钓鱼城布局的关联性,总结其防御空间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5.
常笛  李严  孔祥铮 《风景园林》2023,30(10):74-82
【目的】哈密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的主要绿洲分布区,也是新疆现存长城军事建筑遗产最多的地区。该区现有研究集中于考古、历史、地理、社科等领域,尚未有长城军事遗产与自然景观关系的专题研究。为厘清绿洲资源对长城军事防御体系构成和军事建筑建造的影响,从环境角度展开长城研究。【方法】实地踏勘并结合已有考古调查、古籍文献、ArcGIS软件,绘制各类绿洲调节范围内长城遗产分布图,模拟军事建筑与绿洲环境的关系。【结果】该区绿洲根据成因、形态和分布特点可分为3类。区域内的长城军事建筑择绿洲而筑、就地取材,形成了由点状泉水调节的山体防御线、由面状湖水调节的水体防御线和由带状河流调节的平原防御线,有军事防御和交通保障两大重要作用。总结出了该地区宏观军事防御体系和微观建筑建造的新类型。【结论】绿洲资源是干旱地区长城军事建筑修筑的重要驱动力和影响因子,绿洲的形态、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地理差异性,影响了宏观的长城防御模式和微观的长城单体建造,为今后长城军事体系和建筑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作为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城、卫所、堡寨等军事聚落分布格局体现了长城防御体系的整体运作机制,对其从军事视角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化对长城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从军事聚落援军体系出发,通过史料查询、实地调研、数理分析等方法,梳理军事聚落兵力、分布、道路等因素,并运用 GIS 空间分析对相关要素进行空间落位,从而探索不同等级聚落兵力分布和援军效率,分析长城防御体系中军事聚落分布格局。研究表明,聚落分布格局防御体系上表现为指挥有序的圈层结构;防御单元上表现为互为协防的网络结构;防御格局上表现为高效应援的梯次结构。  相似文献   

7.
分析和比较了中国四川南宋抗元山地要塞群与荷兰水上防线两处军事防御体系的基本特点,剖析了两者作为大尺度军事遗产体系的价值,从完整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角度总结了其经验与教训,探讨了从保护遗产体系的整体价值及空间结构完整性出发建立区域遗产网络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探究肇庆古城这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与防御性能的城市遗产的价值特征,进而为肇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提供参考,结合古城建设情况与空间规划特征,系统梳理了肇庆古城的营建动力机制,将古城安全防御体系进行层级划分,从古城选址的生态安全、城市营建的心理安防、城墙建造的军事防御、水系规划的防洪御灾这4个层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肇庆古城营建的动力机制主要受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的影响,具体涉及政策职能的推动、民族文化引发的暴乱以及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肇庆古城的安全防御体系是生存资料安全与内外环境安全、物质防御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层面的综合体现,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态安全思想、宋元明清城墙防御及防洪体系、筑城与修缮技艺及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古城具有良好的景观视廓,对研究中国古代山水城市和大尺度山水轴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申英畅  汤莉 《中外建筑》2021,(4):140-144
受凤凰军事防御体系和苗疆文化的共同影响,湘西传统聚落的设计营建体现了较强的聚落防御特点.本文以凤凰县拉毫村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其选址规划、村落布局、建筑特色和精神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拉毫村在实体防御设计上采用了“自然防御—寨墙外围防御—村内防御—民居防御”的防御体系,精神防御设计体现在其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0.
荆州城地处江汉平原西南,是古代荆襄战区的重要军事城镇。该文以相关文献、史料及现存古城墙为基础,结合军事防御历史和城市建设情况,将古城空间防御体系分为长江工事防御、城墙防御、城内军事部署三个层级进行研究,剖析荆州古城防御空间的历史变迁、结构体系与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1.
军事堡寨型传统村落是比较特殊的类型,体现了中央王朝对民族地区管理与治理的历史。通过对军事堡寨型传统村落形成背景的梳理,以理县甘堡藏寨为例,解析该类型村落的营造思想,并重点从整体防御体系、街巷防御体系、建筑防御体系3个方面分析,挖掘其空间特色,为其保护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2.
石勇美  罗力兵  陈晴  王先华 《城市建筑》2022,(17):168-170+179
本文以实地调研、当地居民访谈、文献资料为依据,对苗王城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苗王城产生的历史背景。以村落建筑为切入点,从区域、村落外围和村落内部三个层级,由外到内分析苗王城防御体系。重点以苗疆边墙、军事防御建筑群、自然防御、人工防御、街巷、寨门、单体建筑等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分析苗王城的防御特征,为苗族传统村落和民居的防御性和有效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刘炜  任瑞龙 《华中建筑》2020,38(6):99-102
山城作为南宋时期宋廷于川陕地区为抵御蒙古进攻而修筑的重要防御工事,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较高的古代军事防御城镇营造技术与水平,是重要的军事文化遗产。该文以四川云顶城为例,结合南宋时期主要的军事防御思想,从军事区位、建城背景与历史、防御体系及文化价值研究等方面,解读云顶城独具特色的空间结构与布局特征,探究云顶城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以史料分析和实地踏勘为基础,探讨了明长城军事制度与军事聚落的对应关系、防御体系的总体空间分布与防御机制、长城墙体的防御性特征、军事聚落的层次体系和空间结构,以还原明长城防御体系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为长城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认知和全面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2,(3)
杀虎口是内蒙古和山西二省三县的交界地,自古以来战略地位都举足轻重。明朝的时候为了固守边防安全,防御外敌南侵,杀虎口成了当时明朝与蒙古土默特部军事对峙的最前沿。明代统治者在杀虎口原有的防御构建基础上,进行了系统性、整体性的加强,主要包括杀虎口的外围线性防御与内部屯堡防御两方面。外围线性防御主要是在周边军事要塞和杀虎口外围长城进行了布防;内部主要从屯堡中的军需屯田、屯兵指挥、烽火及驿传交通各个系统进行配置和完善。这些措施保障了当时北部边疆的稳定和安全。  相似文献   

16.
《新建筑》2017,(2)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山西大同镇北部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烽传系统为例,从宏观层面,综合分析烽传系统的空间分布、距离规划,以及与长城军事防御系统要素的关系,研究显示烽传线路以线性基本形态连接长城防御系统诸要素,构成多层次预警信息网络,并与系统相关要素形成密切、复杂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军事聚落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古代“军民融合”特色的城乡建设空间。明长城军事聚落自营建至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防御、生活等需求运用了多种手段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了兼具军防和人居特色的军事聚落营建智慧。本研究以明大同镇辖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研究区63座军事聚落的营建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选址和空间形态发展、军事防御体系、聚落功能空间、建筑营建方式等方面的营建智慧,以期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相关保护规划和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军事聚落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古代“军民融合”特色的城乡建设空间。明长城军事聚落自营建至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防御、生活等需求运用了多种手段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了兼具军防和人居特色的军事聚落营建智慧。本研究以明大同镇辖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研究区 63 座军事聚落的营建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选址和空间形态发展、军事防御体系、聚落功能空间、建筑营建方式等方面的营建智慧,以期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相关保护规划和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军事聚落是明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有中国古代“军民融合”特色的城乡建设空间。明长城军事聚落自营建至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建设过程中为满足防御、生活等需求运用了多种手段与自然环境结合,形成了兼具军防和人居特色的军事聚落营建智慧。本研究以明大同镇辖区为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研究区 63 座军事聚落的营建特点进行分析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其在选址和空间形态发展、军事防御体系、聚落功能空间、建筑营建方式等方面的营建智慧,以期为明长城军事聚落相关保护规划和发展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西江流域虽远离中原的政治中心,却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从明代开始建设了大量的军事防御型聚落,这些聚落既具有符合防御原理的共性,同时又具有与西南地区水系密切相关的乡土聚落个性。以类型学和比较方法研究该类型聚落,总结出该类型聚落的两类选址方向,并对聚落形态的5个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出西江流域军事防御型聚落5个层面的防御策略。西江流域众多的军事防御型聚落从选址到形态形成,均体现出多层次、多向度的防御策略。各聚落扼守着水陆网络体系的关键节点。依据先天和后天不同的环境和条件,综合运用多层级的防御策略,通过宏观层面围蔽、迷宫、集聚等原理与微观层面城垣、城门、护城河、瓮城、炮台、碉楼、瞭望孔、射击孔等军事防御设施的组合运用,形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聚落防御形态。聚落的系统完整,抵抗力稳定性高,形成了较强的防御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