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织物的拒水拒油特性是服装的重要性能之一。为测试织物的拒水拒油性能,以图像法和称重法分别测量织物拒水和拒油特性,并根据所提出的测试方法研制了一种新型测试装置。该装置可以模拟液滴与织物表面相接触的动态过程,从而快速对拒水拒油性能进行评价。分别定义了润湿比和拒油率两个指标来表征织物的拒水和拒油特性。介绍了测试装置的测量原理、装置设计和试验结果,并与AATCC标准所得测试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R2=0. 869 9,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袁德馨  钱忠尧 《印染》1993,19(12):30-31
采用一系列具有不同表面线力的碳氢化合物组成标准试液,以观察对拒油涂层织物的润湿情况,藉以评定拒油等级。本文对涂层织物拒油性的测定方法,以及所使用的仪器,材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3.
将粘/亚麻织物染成深色,然后用OLEOPHOBOL-CO整理剂对其进行拒水拒油整理,并针对试验探讨了整理效果和拒水拒油整理对深色粘/亚麻织物各项色牢度、手感、色光的影响。研究表明,50g/L的OLEOPHOBOL-CO整理剂处理后,粘/亚麻深色织物的拒水拒油效果较显著,且拒油效果耐久。活性染料染色织物经拒水拒油整理后,湿牢度可提高0.5级,且手感柔软。  相似文献   

4.
邱萌新 《印染》2006,32(5):32-34
采用Oleophobol CO整理剂对棉/氨纶及其混纺织物拒水、拒油、拒污整理,探讨了温度、整理剂用量、水洗次数对整理效果的影响,以及整理前后织物强力的变化。试验表明,以Oleophobol CO浓度40~60g/L对棉氨纶及其混纺织物进行处理,其拒水拒油效果明显,进行大生产放样,其三防整理效果均达到或超过吊牌要求。  相似文献   

5.
夏冬  苏志军 《印染》2006,32(22):33-35
介绍了德科纳米(Texcote)整理剂的作用原理和浸渍法、浸轧法工艺,比较了三种防皱处方的防皱效果,并对整理后不同织物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经德科纳米双疏整理剂整理后,织物可获得较好的拒水、拒油、拒污、抗菌、防皱、透气、透湿等效果,且整理剂本身近乎无毒性,对皮肤、眼睛无刺激,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6.
毛织物拒水拒油整理及其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论述了织物的拒水拒油机理以及拒水拒油整理剂的选择,采用纳米材料和有机氟树脂复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实验方案对毛织物进行了拒水拒油整理,得到了提高毛织物的拒水拒油整理优化工艺条件,整理后的毛织物经AATCC-22和AATCC-11标准检测表明,具有优良的拒水拒油性和耐久性.采用纳米材料和有机氟树脂对毛织物进行拒水拒油整理,整理后的织物与原样(整理前)相比,强力、透气性变化不大,但抗皱性得到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防污亚麻织物的生产方法,及采用含氟拒水拒油整理剂对亚麻织物进行拒水拒油整理的工艺条件,比较了整理前后亚麻织物的防污性能、强力、透气性.测试结果表明:利用含氟拒水拒油整理剂对亚麻织物进行后整理,可以使织物获得较好的防污性能,而不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8.
荷叶效应与拒水拒油织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拒水拒油的基本原理,织物获得拒水拒油性能的途径以及测试织物拒水拒油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针织物的拒水拒油多功能整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织物的拒水拒油机理,应用纳米材料和有机氟树脂复配的整理剂分别对纯棉、涤棉和纯涤纶针织物进行拒水拒油整理工艺研究,从而确定了最佳整理工艺。采用AATCC-22和AATCC-11标准测试了经优化工艺条件整理的针织物,其拒水拒油性能和耐久性良好,整理后织物的顶破强力稍有提高,但透气性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0.
卢逸 《针织工业》2018,(6):68-70
化纤织物拒油测试评定标准GB/T 19977—2014《纺织品拒油性抗碳氢化合物试验》中B类液滴范围过于广泛,难以断定织物最终拒油等级。文中采用滴定法,探讨几种试剂对10种化纤织物的拒油效果,观察液滴在织物上的状态,将B类液滴分成B1、B2、B3、B4级并与GB/T 19977—2014对比分析。指出B1、B2类液滴可以评定为A类;B3类液滴可以评定为B类;B4类液滴可以评定为C类。  相似文献   

11.
涤、棉织物拒水拒油多功能整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刘艳春  姜凤琴  白刚 《印染》2002,28(2):9-11
采用CTA-EC50有机氟拒水拒油剂对涤,棉织物进行拒水拒油整理,探讨了主要工艺参数,即整理剂和配套交联剂浓度,催化剂,焙烘温度和时间对整理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优化工艺;此外,测试了织物整理前后的强力变化及增重率。试验结果表明,经整理后涤棉织物均可获得良好的拒水拒油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蛋白酶对精纺毛织物进行预处理,再对处理过的织物进行有机氟拒水拒油整理。通过对二步处理后织物的拒水拒油性能、弯曲刚度和透气性的测试,以及采用综合评分法对多指标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了较好的蛋白酶预处理方案。实验结果表明:蛋白酶对织物表面进行预处理,可以提高织物的拒水拒油性、弯曲刚度和透气性能,用蛋白酶预处理时较好方案为:用量5%(owf)、处理时间50 min、温度45℃。  相似文献   

13.
拒水拒油整理剂AG-480在涤/棉织物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萍  舒蕊  于华 《染整技术》2004,26(2):37-41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拒水拒油整理剂AG-480在涤/棉混纺织物上应用的最佳工艺条件:AG-480用量7%;NBP-75交联剂用量1%;焙烘温度为150℃、时间3min。试验结果表明,整理后织物具有很好的拒水拒油性,而且织物透气性没有明显变化,但整理后织物强力下降。  相似文献   

14.
梅士英 《印染》2007,33(11):46-49
3.2纺织品拒水拒油性测试方法 3.2.1拒水性 试验方法分为三种: (1)表面抗湿性能(淋雨性能)测试该测试常用喷淋试验法,模拟织物暴露于雨(中、小雨)中的状态,也称防雨性能试验。采用AATCC22—2001、ISO4920、3M水/乙醇法或GB/T4745--1997((纺织织物表面抗湿性测定沾水试验》方法进行试验,适用于薄型拒水整理织物。试验时,将试样安装在圆环上,  相似文献   

15.
蚕丝/棉交织(复合)织物拒水拒油多功能整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有机氟树脂Sriproof WORF和交联剂SRIRES DINF对蚕丝/棉交织绸进行拒水拒油透气抗皱等多功能整理。改变整理剂浓度、交联剂浓度和焙烘温度进行单因素试验,优选工艺条件进行实验放样和生产试验。整理后织物具有耐久的拒水性、拒油性、良好的透气性、优良抗皱性能、抗起毛起球性,织物手感柔软悬垂性好,整理织物白度和色泽基本不变,该工艺具有生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织物拒水拒油整理及其性能检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织物拒水拒油的原理、拒水拒油织物的整理工艺以及拒水拒油性能的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7.
纳米ZnO在抗菌拒水拒油整理方面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纳米ZnO与拒水拒油整理剂之间的协同作用,对棉绒织物实施抗菌整理加工。并介绍了纳米氧化锌的抗菌机理、偶联剂的偶联机理以及整理液的制备方法,通过拒水拒油性能的测试优化出最佳工艺.借助拒水拒油的作用来防止细菌的粘附,从而进一步提高织物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环保型拒水拒油整理剂SK-1005和交联剂SK-FM对腈纶膨体纱进行拒水拒油整理,开发出5种相同织物组织、不同紧度的拒水拒油型保暖织物,并对其拒水性、拒油性、耐久性和保暖性能进行测试,探究织物紧度对拒水拒油型保暖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紧度织物的拒水拒油等级和保暖性均能满足服用性能的要求,当织物总紧度为85%时,织物的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9.
GB/T 22925—2009《纳米技术处理服装》对纳米服装的拒水、拒油性能检测方法均引用常规试验方法,并未体现纳米面料的特性,且操作起来存在一些缺陷。文中自制了拒水拒油纳米SiO2整理面料,然后分别使用沾水性能、拒油性能和接触角θ这3种方法进行测试,通过比较,得出接触角法可作为评定纳米技术处理服装拒水拒油性能的测试方法,即选用正十二烷作为标准滴定试液,若织物洗前正十二烷在其表面的θ大于120°;织物洗后正十二烷在其表面的θ大于110°,就可视为达到纳米技术处理服装合格品的要求。此方法不需要逐个滴定碳氢化合物标准试液,且不受织物颜色、检验人员目光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简单、快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采用棉用耐久阻燃剂FK-103和拒水拒油剂FK-UFC02,对纯棉碎丝导电布进行阻燃和拒水拒油整理。探讨了阻燃剂、拒水拒油剂用量对织物阻燃和拒水拒油性能的影响,以及阻燃剂用量和强力保护剂用量对织物撕裂强度的影响。确定了抗静电、阻燃、拒水拒油纯棉布的优化工艺为:FK-103用量为300 g/L,FK-062交联树脂用量为50g/L,FK-UFC02用量为60 g/L。经此工艺整理的织物,阻燃性能符合国家B1级标准,拒水可达4级,拒油可达140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