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着显著的影响.本文首先探究与思考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然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策略,这些传播策略包括用新媒体手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文创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校园、新媒体时代"非遗"的传播和转化、研发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的关键技术,等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从技术层面和应用方式上提出了图形技术一种新的应用方式,研究图形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作用。方法基于多平台的资源库建设将图形技术从赏析作品、认知技艺和宣传文化的层面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尝试结合二维技术、三维技术、影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表现手段多样化。通过打破应用技术间的界限,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上存在的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从原有"文物式"的保护变成对其内容上的保护。结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将湖湘非遗融入当地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更好展示产品的文化价值,而且能够获得受众对产品更高层次的认可,同时达到推广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文章结合实例论述湖湘非遗的特点,湖湘非遗在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创新提出了为农产品包装注入湖湘非遗特色的策略,包括设计合理的农产品包装结构、采用适当的农产品包装材料、提取突出的视觉图形与元素,以期提高农产品的特色发展水平、加强农产品品牌意识。 相似文献
5.
以“抖音”为代表的各大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兴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以手工艺类非遗短视频创作为例,分析该类短视频创作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创新内容表达、打造文化IP、凝练文化精髓、善用直播平台的创作策略。研究旨在为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短视频创作提供参考,希望借此助力非遗文化在短视频生态下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分析婺剧艺术遗产的生存现状,论述了地方高校参与婺剧艺术遗产保护的必要性,探索参与保护和传承婺剧艺术文化遗产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根据当前国内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数字展陈设计发展滞后问题,探索数字孪生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方法,为非遗的数字设计保护与传播提供借鉴。方法 以数字孪生技术为基础,梳理数字孪生的起源、发展、相关理论模型和其在文化与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循环五维结构的数字设计转化模型,针对该模型的虚拟数字文化设计部分,从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维度和象态、拟态与意态三个空间层级递进,分析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结果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设计转化模型和非遗数字设计转化机制,得出针对中小型专门类非遗博物馆的数字情景展示设计转化策略,以提升参观者体验,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结论 以非遗十里红妆民俗的博物馆情景展示设计为例,基于数字孪生理论使用倾斜摄影测量法,对非遗数字文化设计转化进行实践验证,设计十里红妆博物馆数字展示系统。该实践拓展了非遗数字设计转化的理论思路,并提升了参观者对非遗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同,为中小型非遗专门类博物馆的文化活动空间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遗产传承路径和方法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然而,目前设计师用于需求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受到主观性的显著影响,因此使用定量方法来探索用户需求。方法 通过KJ法对初步访谈要素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并确定最终的一级和二级需求,使用Kano模型对分散的用户需求进行需求类型的运算和归纳。结论 形成非遗当代化的用户需求模型,并对其中各项进行了解释说明,通过需求模型的构建揭示了当代非遗文创的用户需求项和关系脉络,为非遗文创转化的设计实践过程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产品的保护提供更低碳、更可持续的方式。方法非遗数字化平台技术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多种低碳的保护途径,搭建数字化平台,应用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人体运动数据的捕捉技术、构建多媒体数据库等多媒体技术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提供多元化、立体化的保护方式,并提出低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保护的概念和技术路线。结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开发以及宣传等提供了更为低碳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包装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可以使包装更加富于鲜明的民族形象特色,雕花剪纸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从雕花剪纸的审美形态着手、试图从繁琐与简洁的造型特征、镂空技法营造空间层次以及利用数字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剪纸艺术对包装设计的启示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使包装设计从优秀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吸取营养,为企业创立独特品牌,抢占最优的市场份额。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陶瓷类项目制定专属的品牌设计策略,激发非遗陶瓷类项目的活力和潜力,使其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振兴和促进非遗陶瓷文化健康持续传承。方法 在国家提倡对传统技艺类等非遗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的背景下,品牌化是非遗陶瓷类项目市场化运作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目前陶瓷市场品牌设计多从商品的角度展开,忽略了陶瓷具有的艺术品属性的影响和作用。通过分析陶瓷具有商品和艺术品二重性的特点,创新性地提出将艺术品属性的特殊性作为制定品牌设计策略的重要因素。将艺术品的个体性、创新性、自主性特点,转化为品牌设计策略中标签化的市场策略、创新性的形象策略和自主性的地域策略。结论 制定非遗陶瓷类项目品牌设计策略时应注重陶瓷的二重性,根据其二重性特点架构的品牌设计策略更吻合陶瓷的产品属性,可以有效地增加品牌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非遗数字化游戏的概念及问题入手进行阐述,以非遗数字游戏化策略为研究载体,探究将数字化游戏以及虚实结合技术应用于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设计策略,助力非遗数字化创新。方法 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方法,从游戏故事、机制、美学设计等方面入手,融合非遗文化的实体内容与虚拟游戏内容,探索游戏设计流程与方法模型,提出虚实融合的非遗文化数字化传播新路径。结果 构建了非遗数字游戏化体验设计策略,并对傩面具文化开展虚实结合的游戏设计与开发,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首先,通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来展示傩文化内涵,可以更加广泛地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游戏化的设计策略可以有效助力文化传播,使非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蕴藏为游戏要素的点点滴滴,显现在游戏体验的全部过程,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最后,创新技术应用为非遗游戏特别是文化传播类型游戏的开发创造了更多可能性,通过实物与虚拟内容的融合,更有利于创新文化传播与游戏运行机制,提升游戏体验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给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则及技术路线,以青海省为例,提出其标准体系框架及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延续和传播赫哲族非遗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概述了赫哲族非遗的特点,介绍了视觉识别(VI)设计的概念和作用以及VI设计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探讨了赫哲族非遗文化在VI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具体应用,以期促进赫哲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少数民族的非遗保护和传播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强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阐述了非遗项目导入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分析当下非遗理论知识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高校标志设计课程中非遗元素的应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平台搭建等方面,探索非遗视觉化符号融入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具体路径。旨在促进非遗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随着乡村振兴和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进,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基于社区营造视角,从社区文化、参与主体、社区事件三个面向提出社区营造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以北京市门头沟区古村落为例,从乡村社区文化的认知与挖掘、乡村社区营造的主体与构建、乡村人居环境空间的改善与营造等方面提出京西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抽象愿景与目标具体化的落地路径,旨在推动更多带有试验和示范性质的京西门头沟区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项目的发展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19.
原民国首都水厂办公楼旧址展陈改造,存在空间狭窄、手段滞后、信息过载、缺乏体验等问题。基于此,新设计在尊重历史、服务用户、可持续创新的宗旨理念下,从展览环境空间的设计迭代、史料叙事、场所再生三个方面探讨建筑工业遗产的改造策略。旨在高效率活化当代建筑文化遗产,服务当下存量更新的时代需求,并为同类项目的实施提供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文化随之升级,使得产品设计不断跟随潮流进行更替,这对产品设计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如今的产品设计无论是从文化传承角度而言,还是在经济价值的创造上来看都获得了显著成果。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网络搜寻等方式,基于彝族产品设计的现状,探讨了法湾村产品设计的开发路径,提出新的产品开发与创新设计策略,更好顺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罗平法湾村彝族建筑艺术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