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珠江河口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水沙条件复杂,治理任务繁重。在阐述珠江河口水系、水动力特性、功能与作用等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珠江河口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治理特点,归纳梳理了珠江河口管理的有关经验和做法,并对未来河口治理和研究工作提出了有关设想,可供未来珠江河口治理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陈文龙 《中国水利》2022,(22):17-20
从珠江河口治理、大湾区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环境保护及水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现状,在研判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形势的基础上,聚焦珠江河口治理与大湾区水安全保障的重大问题,从战略层面全面提出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各领域未来发展方向和具体解决策略,为未来30年珠江河口治理与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提供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咸潮逐年加剧、江河来水偏枯、供水需求增加的趋势,系统分析了珠江河口咸情面临形势及主要问题,揭示了珠江河口咸潮运动机理和上溯规律,结合珠江河口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厂取水、蓄水、供水格局特点,统筹考虑上游补水压咸、中游取蓄水避咸、下游工程措施阻咸3个层面的对策措施,创建了粤港澳大湾区咸潮综合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为进一步摸清变化环境条件下珠江三角洲河道与河口水沙运动规律,掌握水文水资源水生态基础数据,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2020年6月16日至25日,珠江委水文水资源局在珠江三角洲及河口区牵头组织实施大规模洪水期同步测验。珠江三角洲及河口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内河网密布交错,水情复杂。暴雨、洪水、台  相似文献   

5.
珠江河口咸潮防控对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极为重要。目前,在来水偏枯、河道下切、海平面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下,珠江河口咸潮发展态势不容乐观。通过分析珠江河口咸情新形势和新问题,针对流域、三角洲、河口,提出了建立特枯年份压咸流量保障应急方案、完善珠江河口本地供水体系、三角洲联围闸泵群"引、换、蓄、补"水量调度调蓄淡水,重视河口治理、研发河口阻咸技术、加强咸潮监测预警预报的对策,建立统筹流域、三角洲、河口的珠江河口咸潮"上补、中蓄、下阻"综合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珠江三角洲洪水特性、八大出海口门分流比变化情况,结合珠江河口与河网动力-沉积-地貌异变机理最新研究成果,从河口自然发展规律出发,提出珠江河口“洪水就近入海”泄洪方略,利用河网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扩宽虎坑水道方案和下横沥水道方案,对珠江三角洲河网区的洪(潮)水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方案可以明显降低腹部洪(潮)水位,并且随着河道扩宽效果更加凸显。研究成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工程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为贯彻落实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珠江委组织编制完成的《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已由水利部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及河口地区人口密集,产业集中,是国家重要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载体,区域发展要求高,取水量大.近年来,咸潮入侵使珠江三角洲及河口咸界位置不断向上沿伸,对中山、珠海、澳门等城市供水安全产生影响.咸潮入侵受上游径流、潮汐动力、河口形状、河道地形、水深、水道分流比、风力风向、海平面变化等因素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咸潮对珠江三角洲及河口地区的供水影响不会消除.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从供水安全保障出发,科学谋划"流域-区域-本地"水网布局,初步探索珠江三角洲及河口区的供水安全路径.  相似文献   

9.
针对粤港澳大湾区水问题多维交织特性,基于流域系统整体观梳理总结了技术上可控、逻辑上关联的5个水安全调控子系统结构,包括:河势调控子系统、内河水环境水生态调控子系统、外江咸潮调控子系统、城市暴雨洪涝调控子系统、外江洪潮调控子系统。探讨了各子系统关键机理、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原理、协同调控的关键技术需求及协同调控模型算法架构,构建了大湾区水安全协同调控理论框架,以珠江河口为例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协同调控理论的应用,为大湾区水问题系统治理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极端天气频发,且高度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下垫面情况。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及其遭受内涝灾害所可能产生的巨大损失决定了该区域内涝防治的重要性。探讨了韧性体系的概念及演进过程,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高度城镇化区域的内涝特征,提出城市韧性内涝防治体系策略,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规划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付翔  刘昊 《人民珠江》2023,(5):73-80
探讨粤港澳大湾区植被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对于区域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植被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Sen趋势分析、CV变异系数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近10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植被NDVI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上升斜率为0.003 3/a,植被持续改善效果良好;(2)大湾区植被NDVI稳定性较强,平均变异系数为0.054 8,植被低波动变化和较低波动变化的面积占比为89.94%,高波动变化和较高波动变化主要分布于佛山市、中山市、东莞市、深圳市、珠海市及广州市南部等经济发展快的区域;(3)大湾区植被NDVI与平均气温的相关性高于降水量,气温是影响植被生长的主导因子,降水量与植被NDVI以负相关性为主。研究结果可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治理及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粤港澳大湾区是支撑国家发展的重要区域。系统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态势,制定科学的自然岸线保护和控制策略,对于支撑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提出了自然岸线分级分类体系,利用多源遥感解译与现场踏勘相结合的方法,对近40年大湾区自然岸线进行提取,分析自然岸线时空变化情况,并探讨大湾区自然岸线空间管控策略,为联动大湾区多部门、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气象局发布的1949—2019年热带气旋数据,对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热带气旋发生时间、频率、移动路径、强度等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湾区的热带气旋频数呈现明显的年际波动,最多为每年11个,最少为每年1个,平均每年为5.83个,其中台风以上级别占比46.62%。近10年来,影响大湾区的强台风以上级别频数增加趋势明显。大湾区每年4—12月份均有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但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总频次的69.57%。从登陆位置来看,大湾区及其以西区域登陆的热带气旋频次占比72.83%,远大于大湾区以东区域登陆频次,平均每年有1.08个热带气旋直接在大湾区登陆,登陆时强度在台风以上级别的占比27.27%。从移行路径上看,影响大湾区的登陆热带气旋以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西进型或西北型移动路径热带气旋为主,占比63.87%。在大湾区及以西区域登陆的该类热带气旋,受北半球热带气旋风场逆时针旋转及珠江河口岸线影响,在天文潮的不同阶段均可造成珠江河口严重的风暴潮灾害。  相似文献   

14.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新老水问题情势与应对和保障能力,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已成为关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之一。在系统梳理粤港澳大湾区区情水情的基础上,对标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标准,按照问题导向的要求,提出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思路、重点、任务,为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1~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中介机构与企业技术转移专利计量信息及其空间关系,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中介机构与企业技术转移网络演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中介机构与企业技术转移以技术转移流动辐射为主,流动辐射的网络广度和深度要优于流动集聚。(2)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中介机构与企业技术转移呈明显的网络“小世界”特征,广东高航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是核心力量。(3)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中介机构与企业技术转移各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6.
为了做好生态海堤潮间带生境种植核心技术的应用工作,利用实地试验、现场观测、实时监测等方法,对大湾区潮间带生境种植核心技术进行研究,统计分析了场地林草措施成活率、生长情况及覆盖度和场地滩涂土质、水质和流速、潮位的数据,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海堤潮间带生境种植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试验数据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对比,试验结果证明该潮间带生境种植核心技术对恢复淤泥滩涂地的滨海湿地生态环境具有关键作用。大湾区潮间带生境种植核心技术符合生态海堤建设未来发展趋势,可广泛应用于海岸带保护修复与整治工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自然演变的背景下,区域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使得珠江河口水沙动力格局及水生态环境发生一系列演化和响应。该文从珠江河口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视角,分析珠江河口水沙动力格局特征以及当前面临的新情势、新问题,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构建河口文明为总目标,思考河口治理的总体思路及宏观布局,提出了维护水沙动力格局稳定、完善区域防洪排涝体系、构建区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河口湾形态保护及生态保育等近期治理对策措施,旨在将珠江河口综合治理推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等重大国家战略深入推进,水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瓶颈制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能力提档升级,不仅需要借鉴国际一流湾区的先进经验,加强顶层设计,更要形成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协作合力。通过系统评估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问题,归纳总结世界一流湾区水安全保障的经验与启示,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进一步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2019年,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水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凝心聚力、务实奋进,在水旱灾害防御、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保障、大藤峡工程建设、行业强监管、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工作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聚焦服务好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为助推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对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开展防洪评价是保障河道行洪安全、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发挥河道综合效益的需要。珠江河口地处粤港澳经济发达地区,人类活动频繁,水沙动力复杂,涉水项目种类繁多,编制防洪评价报告需抓住各类涉水工程的特点,突出重点,为涉水工程的水行政许可提供科学的技术依据。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就珠江河口地区涉水工程防洪评价报告编制工作谈一点认识与体会,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