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淀粉种类、比例及添加量对以高温、高压和挤压熟化工艺生产的营养复合米质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米淀粉的添加对营养复合米的硬度影响最明显,随稻米淀粉量先降低后升高,胶着度先升高后降低,咀嚼度逐渐降低,稻米淀粉添加量在50%~55%时,弹性、黏聚性和回复性达到最大,营养复合米综合指标最佳,质构特性最好;小麦粉添加量为6%~10%时,营养复合米的硬度、弹性、咀嚼度、黏聚性及胶着度增加;添加15%马铃薯淀粉时,复合米内部结构紧密;麦芽糊精和醋酸酯淀粉添加量分别为5%~10%时,营养复合米有较好的质构特性及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2.
以同一产区、收获期一致,而淀粉含量有差异的26个品种大米为研究材料。通过相关分析,研究大米直链淀粉含量与米饭物性特征及感官品质之间的相关特性。结果表明: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Amylose content,AC)与长宽比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蒸煮以后,直链淀粉含量与脂肪和蛋白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直链淀粉与黏性长度、硬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弹性、内聚性、胶黏性、咀嚼性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黏性呈负相关关系(不显著)。而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大米食用品质的最主要因素,可作为衡量稻米食味品质的重要指标。因此,直链淀粉含量越高,稻米食味品质越差,感官食味值越低。  相似文献   

3.
向碎米中添加燕麦粉、大豆粉、马铃薯淀粉,利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制备重组米,并考察挤压温度、物料水分含量、螺杆转速对重组米质构、感官评分以及糊化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筒温度的升高,重组米的硬度、咀嚼性、黏聚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随着物料水分含量的增加,重组米的硬度逐渐减小,咀嚼性和黏聚性先减小后增加,弹性总体上先增大后减小;硬度、咀嚼性、黏聚性总体上均随螺杆转速的增加而增大;糊化度和感官评分随着机筒温度、物料水分含量和螺杆转速增加,总体上先增大后减小。综合分析,机筒温度80℃、物料水分含量31%、螺杆转速160 r/min为制备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4.
以芋艿头全粉和碎粳米为主要原料,硒作为营养强化剂,L-α-磷脂酰胆碱和单甘酯作为复合质构调节剂,利用挤压膨化法制备富硒芋艿头营养重组米。通过对芋艿营养重组米研究发现:芋艿头全粉可提高营养重组米的黏聚性,增加营养重组米的弹性,改善营养重组米的硬度和感官品质;营养重组米表面粗糙呈不规则形状,形成了V-型淀粉酯复合物的结晶结构,相对结晶度降低,糊化温度降低,淀粉酯复合物的焓变值增大;营养重组米的峰值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均逐渐减小,快消化淀粉含量降低、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升高,富硒芋艿头营养重组米的稳定性、抗老化性和消化特性得到明显改善。该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功能型营养重组米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磷酸酯直链淀粉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质量比为1∶3的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二氢钠为酯化剂,采用干法制得了磷酸酯化直链淀粉,并测定了其IR谱图、凝沉性和透光率.采用对比试验法分析了酯化剂的用量、水的用量、pH、反应温度等反应条件对糊化温度、黏度、黏度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酯化直链淀粉比原淀粉、直链淀粉和磷酸酯化淀粉具有更好的抗凝沉性和透光率;在酯化剂与直链淀粉的质量比为1∶6、水与直链淀粉的质量比为3∶1、pH=5.5~6.0、反应温度为150 ℃、反应时间为2 h的反应条件下,可制得低糊化温度、低黏度、黏度热稳定性好的磷酸酯化直链淀粉.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比例莲子淀粉与碎米粉进行混合后挤压制备重组米,通过对混合粉的糊化特性和重组米的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及蒸煮损失率的分析,确定了莲子淀粉重组米的配比。以物料含水量、模头温度、螺杆转速为影响因素,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了莲子淀粉重组米挤压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随着莲子淀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及回生值等均逐渐增加;感官评分先增大后减小,在莲子淀粉添加量为30%时较高;质构特性中硬度逐渐增大,弹性、咀嚼性、黏聚性先增大后减小,在莲子淀粉添加量为30%时最大;蒸煮损失率逐渐增大。综合分析,重组米品质在莲子淀粉添加量为30%时达到最佳。重组米的最佳挤压条件为:物料含水量40%、螺杆转速210 r/min、模头温度95 ℃时,重组米评分为69.13分。  相似文献   

7.
支链淀粉结构的不同是导致直链淀粉含量相近的水稻品种间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利用优化后的酶法测定了26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稻米支链淀粉的结构参数,分析了支链淀粉结构与淀粉RVA成糊特性及DSC热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6个品种间平均链长、平均外链长与起始糊化温度、最高糊化温度、终结糊化温度呈正相关;A∶B值与起始糊化温度呈负相关。平均链长、平均外链长与消减值呈正相关,与峰值黏度、崩解值呈负相关;A∶B值与峰值黏度、崩解值呈正相关,与消减值呈负相关。将参试品种按AC分成11%~13%和13%~15%两组后,其支链淀粉结构与稻米淀粉RVA成糊特性及DSC热特性间的相关性与全部品种间基本一致。综上,支链淀粉结构对淀粉RVA成糊特性及糊化温度有较大影响,低平均链长、平均外链长及高A∶B值的稻米淀粉RVA成糊特性较好、糊化温度较低。  相似文献   

8.
采用小麦淀粉和谷蛋白以质量比15∶1、13∶1、11∶1、9∶1和7∶1为外裹糊制作油炸外裹糊鲢鱼鱼糜块,测定外壳中谷蛋白的表面疏水性(H0)、游离巯基含量、二硫键含量及二级结构、小麦淀粉的晶体结构、油炸外裹糊鱼糜块的表面油脂及表面渗透油脂含量,观察外壳的微观结构和油脂分布;探讨小麦淀粉与谷蛋白相互作用对油炸外裹糊鱼糜块油脂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小麦淀粉和谷蛋白质量比减小,H0先升高后降低,游离巯基含量逐渐减少,二硫键含量逐渐增加;谷蛋白的β-转角结构向β-折叠转化;表面油脂、表面渗透油脂的含量和小麦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外壳中的孔隙先减小后增大,油脂分布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小麦淀粉和谷蛋白质量比为11∶1时,H0(8 990)最高,小麦淀粉的相对结晶度(17.8%)、表面油脂(2.1%)和表面渗透油脂的含量(5.8%)最低,外壳的结构最紧密,油脂分布最少。以上结果表明,外裹糊中小麦淀粉和谷蛋白质量比改变了其相互作用,最终影响了油炸外裹糊鱼糜块中的油脂分布。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籼米中直链淀粉对米线加工特性和品质的影响,以直链淀粉含量介于10.26%~24.91%的籼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加工成米线的理化指标、蒸煮品质、晶体结构、质构特性、消化特性以及感官评价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直链淀粉含量升高,籼米的结晶度逐渐降低;籼米中To、Tp、Tc、ΔH等热力学特性均呈现升高趋势;米线成品蒸煮品质中复水时间升高,蒸煮损失率、断条率降低;米线的咀嚼性和硬度明显升高,米线制作过程中导致籼米淀粉结晶度的增加。当籼米直链淀粉含量为22.52%时,米线感官评价最佳,达到75.9分。体外消化实验结果表明,煮熟的米线最终水解率最高,籼米的最终水解率最低;并且直链淀粉含量与体外消化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选用直链淀粉含量在22.52%左右的籼米加工的米线具有较好的加工品质和较低的消化特性,此研究为具有低消化特性且品质高的米线研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制大豆重组营养强化米,以粳米粉、大豆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工艺,研究了大豆粉对重组营养强化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大豆粉添加比例的增加,重组营养强化米色泽白度值减小,黄度值和红度值增大,当添加量为8%时,重组米的色泽较好;米饭的热吸水率和膨胀率随着大豆粉添加比例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米汤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减小后增大,当大豆粉添加量为8%时,米饭的蒸煮品质优于其他添加量;添加8%的大豆粉,重组营养强化米断面结构平整,淀粉交联程度较好;质构仪测定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大豆粉添加量为8%时,重组营养强化米的质构和感官指标优于其他的添加量。  相似文献   

11.
分析11种大米的淀粉组成和挤压特性,探讨总淀粉、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淀粉直/支比与膨化度、吸水性、水溶性、容重、硬度等挤压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吸水性呈显著正相关(r=0.879)、与水溶性呈显著负相关(r=-0.876),与膨化度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530),与容重及硬度无显著相关性;淀粉直/支比与吸水性(r=0.848)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溶性呈显著负显著(r=-0.827),与膨化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0.512),但与容重及硬度无显著相关性。大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以及淀粉直/支比与膨化度、吸水性等挤压特性具有相关性,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直/支比可作为大米挤压加工中原料选择和复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大麦苗粉为膳食纤维来源,以不同比例添加到大米粉中,混匀后,利用挤压质构重组法制备膳食纤维营养强化米。对强化米产品进行蒸煮实验,确定最佳料水比为1:0.8。用质构仪对强化米进行分析,观察添加膳食纤维对挤压工程米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膳食纤维添加量为5%~20%范围内,挤压工程米的胶着性、咀嚼性、硬度随着膳食纤维的添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添加量为10%时达到最大值;弹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上升的幅度不是很大;粘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15%时达到最大值;内聚性随添加量的增加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粳米粉、金耳粉、玉米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双螺杆挤压工艺,研制了金耳粉重组营养强化米,分析金耳粉添加量对重组营养强化米质构和品质的影响。对金耳粉重组营养强化米色差、质构、蒸煮品质及营养成分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当金耳粉添加量为10%时,重组营养强化米具有良好的质构及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旨在优化方便抓饭大米的浸泡工艺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浸泡时间、浸泡温度、浸泡水米质量比为自变量,感官评分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法对大米的浸泡工艺进行了优化,考察了浸泡时间、浸泡温度、浸泡水米质量比对方便抓饭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浸泡时间和浸泡水米质量比增加,方便抓饭硬度逐渐变小,弹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粘聚性和粘聚性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浸泡温度升高,方便抓饭硬度、咀嚼性均呈现下降趋势,弹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粘聚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浸泡时间为30 min、浸泡温度为40℃、浸泡水米质量比为1.4∶1时,方便抓饭感官评分最高,此时方便抓饭具有浓郁的抓饭香气,形状规整,有嚼劲,粘弹性好,软硬适中,容易被大众接受。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玉米生长过程中淀粉特性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测定普通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和甜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胚乳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粒大小和膨胀势的变化.结果表明,籽粒发育过程中,糯玉米直链淀粉含量呈降低趋势,其他3种类型玉米呈升高趋势.爆裂玉米淀粉粒平均粒径随胚乳发育逐渐增大,成熟时显著减小,其他3种类型玉米淀粉粒平均粒径一直增大.甜玉米膨胀势先降低后升高,而其他3种类型情况相反.直链淀粉含量、淀粉粒粒径与膨胀势之间存在(极)显著关系,直链淀粉含量越高,淀粉粒粒径越大,膨胀势也越大.  相似文献   

16.
以相同粒度的武育粳3号新米和陈米的米粉粒子为研究对象,考察陈化对不同加热温度下粒径分布、显微形态、水合性质和米胶质构的影响,揭示陈化后大米中淀粉颗粒间解聚变化对米胶质构的影响,增强对陈化引起大米食用品质劣变机制的理解。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陈化后小粒径峰体积分数显著降低,且陈化使小粒径峰体积分数的降低幅度比新米更快,光学显微结果较好地支持了粒度分析结果。扫描电镜表明,陈化及高温下只有米粉粒子表面的淀粉颗粒发生解离,内部的淀粉颗粒间仍聚集在一起。同时,新米和陈米的米胶硬度和黏聚性随加热温度升高显著增大,可能是未解离的大颗粒支撑作用所致;陈米的米胶硬度更高而黏聚性更低,暗示陈化后所剩大颗粒在二次压缩时对外力的抵抗力降低,粒度分析结果较好地解释了米胶质构的变化。这些结果说明,淀粉颗粒间难以解聚是陈化后米胶质构变化的潜在原因,这有助于加深对稻米陈化机制的理解,也为改善稻米食用品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6种黑龙江主栽小米的糊化特性、质构特性、营养品质和感官品质等品质特性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个品种的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在14.56%~19.72%之间,主要为低直链淀粉;粗蛋白质质量分数在9.27%~11.88%之间;粗脂肪质量分数在2.63%~3.83%之间。直链淀粉含量与小米粉的黏着性呈正相关;支链淀粉、直链淀粉及粗淀粉含量与糊化时间和糊化温度呈负相关,与其他糊化特性呈正相关。质构特性与支直比、粗脂肪含量、粗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与其他营养成分含量呈正相关。支直比、粗脂肪及粗蛋白质含量与米粥的感官指标呈正相关;小米粥的感官评分与糊化时间和糊化温度呈正相关,与其他糊化指标呈负相关;小米粥各感官指标与质构特性呈负相关。因此,小米的品质特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淀粉—脂质复合物的形成机理。方法:采用12~18个碳链的脂肪酸与脱支/非脱支高直链玉米淀粉复合,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分析复合物的热特性、结晶结构及有序结构等,探究脂肪酸链长及脱支/非脱支高直链玉米淀粉对淀粉—脂肪酸复合物结构及性质的影响。结果:脱支处理的淀粉与脂肪酸的复合率随碳链的增长而降低,其中月桂酸复合率最高(15.00%);未脱支处理的淀粉与脂肪酸的复合率随碳链的增长先升高后下降,其中软脂酸复合率(13.73%)最高。复合物的热特性、结晶结构、分子有序度等与其复合程度有关,淀粉和脂肪酸复合后,糊化峰值温度升高,热稳定性升高,经复合后,淀粉由B型结晶结构转变为V型。结论:脂肪酸链长及淀粉脱支对淀粉—脂质复合物结构及理化性质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采用粉筛与气流分级结合的方式对小麦粉进行分级,得到9XX/13XX、13XX/15XX、F1、F2、F3共5种粒度区间小麦粉,分别制取小麦淀粉,研究小麦粉粒度对淀粉理化指标、糊化特性、凝胶特性、热特性及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麦粉粒度减小,淀粉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直链/总淀粉、降落数值及沉降体积下降,破损淀粉含量、淀粉糊透光率增加;淀粉凝胶咀嚼性与硬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黏附性在F1粒度区间最小,内聚性下降,回复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弹性则无显著性变化;13XX/15XX、F1、F2粒度区间的淀粉凝胶冻融稳定性好;各粒度区间小麦粉的淀粉糊化温度和糊化焓显著上升、黏度下降,淀粉结晶度增加、短程有序程度增加,F3粒度区间的淀粉糊化焓、结晶度最大,不易糊化。小麦粉粒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对小麦淀粉性质造成不良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小麦制粉行业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因素。阐明具有不同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水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特征,可以为优质水稻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以高直链淀粉高蛋白质含量(HA-HP)、高直链淀粉低蛋白质含量(HA-LP)、低直链淀粉高蛋白质含量(LA-HP)、低直链淀粉低蛋白质含量(LA-LP)4个类型的粳稻品种为材料,对比分析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RVA谱特征值等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糙米率、精米率在不同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类型粳稻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整精米率LA-LP类型显著低于另外3种类型,而另外3种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LA类型的垩白粒率、垩白度均要显著高于HA类型。LA类型的最终黏度、消减值、回复值均显著低于HA类型,HP类型的糊化温度显著高于LP类型。随着直链淀粉或蛋白质含量的降低,米饭含水量、水分横向弛豫时间、深层结合水横向弛豫时间、弱结合水横向弛豫时间均呈增加的趋势,均以LA-LP类型最高,HA-HP类型最低,且2个类型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HA-HP类型的米饭硬度最高,黏度最小,食味值最低,LA-LP类型的硬度最小,黏度最高,食味值最高。黏度、食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