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结合室内分析,在新疆阿图什市哈拉峻乡巴什苏洪村初步查明了一个超大型方解石矿床。在西南天山地区针对这种类型矿床的找矿成果,尚属首次。在槽探和矿石的地球化学数据中,通过CaO的含量得出CaCO_3的含量在98%~99%之间,已经达到或超过Ⅰ类食品级重质碳酸钙的标准,并且有害元素Hg、Cd、Pb、Ba等的含量均达到食品级重质碳酸钙的标准,甚至远低于标准值。以目前的工作程度初步估算出矿石量可达1亿t,已经达到超大型方解石矿床的规模,潜在经济价值巨大。同时,通过对西南天山地区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和岩浆岩格架探讨,认为在本区寻找这种类型矿床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花岗岩贫水区找水难题,本文在总结花岗岩地区地下水赋存类型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地下水赋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花岗岩地区主要赋水类型——构造裂隙水、风化壳裂隙水,选择以电阻率为观测参数的高密度电法和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进行了探测研究。本文通过分析山东临朐县两个花岗岩地区找水的成功实例,表明该两种方法在花岗岩地区找水工作中能取得较好的探测效果。  相似文献   

3.
城市暴雨频发,旧城的雨水管理系统已不能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城市雨洪灾害。文章从造成城市雨洪灾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列举出美国Austin Johnson总统夫人野生花卉中心的雨水资源利用系统的实践,以美国的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萨默赛特西南12号大街"绿色街道"景观的雨洪管理理念及实践为例,从而提出从城市建设和区域尺度应对雨洪灾害的策略,为新城建设雨水管理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城市内涝、污染等问题频发,雨洪管理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居住区是城市雨洪管理的重要载体之一。文章选取杭州市内的27个居住区为研究对象,从渗透收集、净化输送、雨洪调蓄及相关要素等四个方面调查了杭州市居住区雨洪设施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提升更新雨洪处理方式、加强雨洪管理系统建设、优化雨洪设施景观化设计、增加公众认识度等四项优化策略,为城市住区雨洪设施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绿地有一定的雨洪调蓄功能,雨洪状况下,如何在汇水系统尺度利用和保护绿地亟待研究。选取95处位于武汉港西汇水系统的地块,调研地块性质,利用Arc GIS提取不透水比例及平均坡度,并进行SWMM水文模型演算。通过实验性模拟结果的对比,得出汇水系统的绿地雨洪调蓄效率(λ=0.13m~3/m~2)、汇水系统(g=36%)和各类用地(g=18%~47%)基于雨水调蓄理念下的最低绿地率,使汇水系统水文状况达到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讨论了不同重现期下汇水系统的绿地雨洪调蓄效能,旨在完善绿地雨洪调蓄的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及利用与保护策略,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西南沿边地区迎来了通过全方位区域一体化参与全球竞合的新机遇。西南沿边地区地缘条件优越、发展潜力较大,但仍面临着整体发展滞后导致对外贸易支撑不足、对外贸易中存在内部竞争激烈与外部环境不稳定因素、地方合作机制缺失造成区域整体效率不高等挑战。研究认为,西南沿边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应统筹地区内外两层面,构建包括统一行动主体、兼顾内外条件与潜能、统合多维行动领域在内的实施框架。并以滇南中心城市为例,提出组建体制并存、分体运行的行动主体,以制度对接、贸易共通、时空距离临近再造对外贸易功能,以产业空间协同、基础设施共建、社会制度互融提升优化城市内部功能组织等方面探索具体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7.
山地小城镇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雨洪灾害特征呈现出特有属性,其发生机理涉及多尺度、多地域的要素影响.基于城市韧性与海绵城市等理论研究,构建山地小城镇雨洪管理模式,采用定量化、可视化的模拟分析方法,从宏观(市域)、中观(镇域)、微观(场地)3个空间尺度,层层递进地探究科学有效的雨洪调控方法.依次选取四川省彭州市、彭州市湔江...  相似文献   

8.
北方洼淀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突出的建筑雨洪适应性特征。本文以白洋淀传统民居建筑为例,对其选址与规模特征、平面布局、立面类型、建筑结构及其细部展开研究,探索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智慧,丰富了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的研究维度。在设立雄安新区的背景下,对白洋淀建筑气候适应性展开研究,可以对白洋淀建筑遗产保护和新区建筑营造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文章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为例介绍了高校校园雨洪管理中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要点和主要内容,阐明了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在海绵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我国高校校园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气候特征以及生土材料分布的广泛性造就了生土建筑类型的多元化,集生态、艺术、文化、技术、人文等方面于一身。本文以汶川萝卜寨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整理,分析其生土聚落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萝卜寨生土聚落适宜性的更新策略。籍此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城乡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 缺乏生态雨洪系统规划,导致城市在应对雨 洪问题时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可以有效 利用的雨洪资源不但没有得到科学的利用, 反而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城乡的健康发展 造成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的株洲 市云峰湖社区的雨洪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结合低影响开发理念,从社区排水道的 生态设计、雨洪滞留区设计及生态水管理这 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措施,以期为 提高社区雨洪安全和缓解城区雨洪压力有 所助益。  相似文献   

13.
黄耘 《中外建筑》2012,(12):46-49
本论文在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将研究集中在人居研究的核心问题——人、社会上面。试图从文化的深层次构建适宜于西南少数民族人居环境研究的文化理论模型。研究以泸沽湖摩梭人居环境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理论构架的设想:“社会过程”即“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是研究的主要对象:“社会体系”是摩梭人居环境运行机制的核心部分。“社会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反应了地域人居的演变过程;“适应机制”是人居的自适应过程:“社会结构”是构成其人居社会形态的主干。“社会功能”是泸沽湖人居环境内在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于西南少数民族人居环境发展的文化控制论的命题。  相似文献   

14.
栾楠  常乐  裘鸿菲 《华中建筑》2020,38(2):62-67
低影响开发设施作为能够有效消减、利用和延缓城市道路雨水径流以及控制径流污染的分散性单元,正逐渐应用于道路排水系统建设中。该文以海绵城市试点——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大道为研究对象,运用雨洪管理模型(SWMM)模拟不同重现期(一年一遇、三年一遇、五年一遇以及十年一遇)3小时降雨下生物滞留设施、透水铺装等单一低影响开发设施以及低影响开发组合模式对于道路雨水径流削减效果。结果表明,采用LID雨水系统的城市道路在不同重现期下对径流总量的削减率为34.5%、28.2%、26.1%、24.3%,径流峰值削减率分别为37.4%、27.3%、23.5%、19.5%。同时,对于单项LID设施而言,生物滞留设施在径流总量以及峰值削减上均优于渗透铺装,具有良好的雨洪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银川碱富桥村生态农宅设计项目为例,分析了其建筑设计特点,并通过实地调查,指出了已建成新农宅在功能、材料、施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为宁夏地区乡村生态住宅的建造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龚嘉仪  王贺 《城市建筑》2021,(11):153-156
三线建设遗留下大量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物质价值需要保护,其作为闲置的土地资源也应该合理利用开发.三线遗产蕴含大量的文化内涵,从文化景观的视角出发,通过梳理三线建设工业遗产的文化特征、文化景观要素等,以西南云水机械厂的保护与再利用规划设计为例,从其文化景观特征出发,提出整体性保护、动态的再利用以及工业文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西北地区面临着比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的环境问题,运用生态建筑的适宜技术,对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银川市碱富桥村的规划设计根据西北地区农村特点,对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优化利用及生态建材等适宜技术进行了探索,以期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中建西南院为例,通过对其航站楼设计构型演变的研究,从影响构型设计的主要四个方面,即航站区空侧站坪、航站楼建筑本身、航站区陆侧、扩建和远期建设进行论述,发现其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9.
卧龙湖生态保护区是以卧龙湖自然保护区为中心,深度受到城镇扩张、工业猛增和农业生产影响的地区,综合体现出水量减少,河流水网遭破坏,分散坑塘广布,区域汇水能力下降;城镇建设与湖区生态环境缺乏良性互动,对湖区干扰和污染较大;区域廊道系统网络化程度较低,且网络复合度低,功能单一等生态问题,其中水源急剧减少和水质恶化成为制约卧龙湖生态保护区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立足于解决卧龙湖地区水源和水质问题,在区域生态格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多功能复合的区域廊道网络与水收集系统、城镇乡村绿色海绵空间综合体与水质净化系统规划,耦合共生构建卧龙湖生态保护区“绿色海绵”绿色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卧龙湖生态保护区的雨洪调蓄与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岩矿的全波段光谱是高光谱遥感岩性解译的物理基础,也对岩矿的自动识别及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高性能便携地物光谱仪,在卤素灯全波段光源照射下,测量实验室、野外露头及隧道内岩矿样本的反射光谱,构建了94种常见岩石和矿物的用户地物波谱库,重点对典型花岗岩及构成花岗岩的6种主要矿物光谱特征进行研究。系统总结了花岗岩及其主要矿物波谱特征、主要吸收峰谷及产生的机理。运用光谱角匹配法(SAM)、光谱特征拟合法(SFF)和二进制编码分类法(BE)3种方法相结合并进行1∶1∶0.7权重分配的评分方式,将野外测得的8件中—酸性岩浆岩及矿物比对ENVI软件自带的JPL岩矿波谱库与用户地物波谱库,进行自动识别,结果显示,运用波谱匹配方法可实现岩矿自动识别和分类,用户地物波谱库在岩矿自动识别中具有明显优势。本研究以康定某隧道现场花岗岩及其主要矿物的全波段光谱研究为例,探讨了岩矿地物波谱在岩矿识别及自动分类中的价值,为岩矿快速、无损、便捷识别提供了新思路,建立的用户波谱库可应用于区域内岩矿的分类,对高光谱遥感岩性填图及矿产勘查具有较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