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州明清园林中的歇山顶亭具有典雅、精细、秀美及充满诗情画意的气质,以及灵活、多样、与环境巧妙结合的特性,独具一格,很值得研究。文章从吴文化与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入手,对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平面形状、构架体系及构件细部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歇山顶亭大木构架特点。本研究的开展有助于对苏州明清园林中歇山顶亭的分类与特征进行补充,并为进一步挖掘香山帮木作营造技术的渊源与变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学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明清时期古徐州之地的徐派园林。结果表明:文献记录这一时期园林共115处,其中,皇家园林14处,私家园林73处,官署园林2处,寺观园林6处,书院园林8处,公共园林12处。由于漕运的发达,带动古徐州地区的经济繁荣,人文交流不断深化,区域园林进一步发展繁荣,徐派园林进入成熟期。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中国明清家具风格及艺术成就的讨论 ,对比日本家具及室内设计风格的发展 ,提出中国当代家具的设计应在研究学习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要从造型手法和艺术神韵中提取明清家具的精髓 ,从而推进我国当代家具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间为线索,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明清时期江南城镇及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整体分析研究,并通过比较研究对明清时期江南的地位和城镇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广州珠江河道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水道变窄引起的。它在这个时期成为了影响广州城市形态和城市街巷体系演变发展的重要因素,促进了新城区的开发与建设,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新型的街巷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聚集的场所,探索历史时期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特征及长时期农村居民点变化规律可为复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参考。文章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区,以地方志为主要资料来源,通过历史文献解读并设计古今地名匹配算法,实现了对明清时期4个历史断面下苏州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定位;通过标准差椭圆、核密度和泰森多边形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索了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志记载的历史居民点虽难以与当前通过测绘形成的农村居民点图斑进行直接对应,但可反映当时农村居民点分布总体格局;(2)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较为稳定,基本保持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格局,并呈现出常熟市—苏州古城与常熟市—昆山市两条发展轴线。与现代多核结构特征相比,核心—边缘结构较不明显;(3)明清时期,苏州农村居民点密度分布就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表现出以苏州古城为中心,随时间推移逐渐聚集的趋势,这与当前以苏州市区为中心向四周递增的阶梯格局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汉水流域的复式城市是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城市类型,其按照历史成因和形成过程,可分为汇合型与拓展型。拓展型复式城市较为多见,根据城市拓展的动因不同,又可分为行政拓展型和商业拓展型。行政拓展型是出于城市行政管理的需要,在原有治城的附近规划建立新城,形成新旧并立的复式城市。商业拓展型则是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突破了相对封闭、规划严整的治所城市,在治城附近逐渐兴起商业市镇,并最终形成商业镇城与治城并立的复式城市。这些复式城市的形成、发展之轨迹,正是明清时期地方城市发展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明清时期为时间界定,以徽州地区为空间定位,通过对徽州明清时期传统民居的调查、体验、分析,根据住宅的实例实物遗存和相关文献及资料,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技术、生活方式、民俗风尚等文化生态和历史背景上,从不同时期民居的建筑形制、住居类型、内外空间、建筑造型等多角度、多层面、客观与微观的分析,试图对当时徽州民居的形态、构成、装饰和陈设布置有一个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由表及里地进一步揭示徽州民居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特质及工艺技术特征等。通过梳理徽州传统民居的形成动因及特点、徽州住居模式的基本特征、室内装修与陈设布置的样式与特质,希望对今后徽州地区新农村居住体系、住宅及室内环境在理论研究和设计规划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史的学术视角研究了明清商丘古城的防洪御灾体系。通过对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历代水患的梳理,探讨其在防洪御灾上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选址、城墙外形、修筑圆形护城堤、巧筑排水涵洞、筑瓮城等方面。认为商丘古城是中国古城防洪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1.
梦清园(苏州河活水公园)是2003—2004年上海市重点工程之一。在总体规划上以水体的净化再生为主题,把景观轴线和历史轴线用“活”水的主题串联起来,为整个生态休闲公园赋予园林的外观、科普的实质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