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油气藏分布具有"纵向上分层,平面上分带"的特征。为研究同一构造带上油气藏分布差异性,利用前人对断层封闭性评价的方法对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上控藏断层的封闭性进行了系统评价,并采用了地球化学手段和盆地模拟手段将构造演化史与其油气成藏史相结合,厘清了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活动史与油气充注过程相匹配是莱州湾凹陷中央构造带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早期活跃的断层活动有利于油气的向上运移聚集成藏,晚期活动较弱的断层相对利于油气的保存;不同断层封闭性的差异导致了油气藏平面上分布的差异性,同一断层垂向封闭性的不同控制了油气纵向的分层性。在勘探过程中应结合断层的封堵性来确定勘探目的层位,降低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2.
江汉盆地西南缘万城断层的封闭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万城断层是江汉盆地的主要控洼断层,不仅控制梅槐桥洼陷的沉积特征,同时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利用断层泥岩比率(SGR)等参数对万城断层的封闭性研究发现,万城断层的封闭性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特征,纵向上以新沟嘴组上段为拐点,断层上部封闭性好,下部封闭性差或不封闭;横向上断层封闭性由南向北封堵性逐渐增强,同时从潜江组沉积以来断层封闭性在构造演化中没有明显的变化。由于梅槐桥洼陷是该地区主要的生油洼陷,油气沿万城断层向上运移时,其封闭性对油气的运移方向存在明显的影响,控制着沿断层分布的断鼻构造的油气成藏,谢凤桥构造与丁家湖构造含油气的差异性就是封闭性非均质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永安镇地区油藏丰富,断层不仅控制着构造带的形成,而且对油气的运聚成藏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对大量地震及岩心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对主干断层的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断层活动速率及断层不同部位在不同地质时期封闭性的模糊综合评价,对主干断层不同部位的油气输导能力进行分析,明确研究区断层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永3断层东段和永41断层东段的活动时期与生、排烃期相匹配,但封闭性好,不利于油气的侧向输导;永3断层西段、永41断层西段及永67断层的活动持续时间长,与生、排烃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且封闭性差,可以为油气的侧向运移提供运移通道,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主干断层的组合方式及其输导性和封闭性的差异使研究区油气藏的分布层位由南向北依次变浅,形成了阶梯状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描述葡萄花油田北部鞍部地区断裂体系及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将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即断层两盘的岩性对置关系、泥岩涂抹系数、断层带内泥质含量作为评价参数,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综合分析了鞍部地区断块边界断层的封闭性演化史,同时还分析了它们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作用,为葡萄花油田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和断层圈闭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综合运用断层分类、断层活动史分析、油藏充注史分析等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地区断层与油气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发育两种类型断层:长期活动断层及晚期断层,这两种断层活动期与油气充注期匹配关系均较好,推断二者在油气充注史中起了相似的作用。勘探实践和各种证据表明,该区断层是油气垂向输导的主要通道,现今的静态的断层封闭作用控制了新近系目的层的油气成藏,而岩性对接情况是该区断层静态封闭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建议该区勘探应加强目的层顶面演化特征研究、落实圈闭和断层封闭性,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且断层封闭性有效的圈闭,勘探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图8表1参11  相似文献   

6.
大柳泉构造带是廊固凹陷的中央隆起带,由于其构造运动强烈,断裂活动多样,油气成藏十分复杂。基于二次采集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运用钻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成果,系统开展了油气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研究表明,该区沙三中、下亚段暗色泥岩是主力烃源岩,固安-旧州鼻状构造和柳泉-曹家务塌陷背斜为有利聚油构造区,一、二级断层控源,三、四级断层控藏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论述了侧生旁储-远源供烃-构造控藏、下生上储-混源供烃-断层控藏和自生自储-近源供烃-地层不整合控藏等3 种成藏模式的形成机制、油气聚集特征和分布规律,指出了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定量评价车西洼陷曹家庄断阶带4条生长断层活动性和封闭性的基础上,研究了断层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大量生烃期与断层停止活动时间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源上油气藏油气富集程度和宏观分布与馆陶期断层活动时间和活动部位有关;此外,原油地球化学指标特征揭示了油气成藏还受断层切割成熟烃源岩层位控制,研究区3条正向正断层馆陶期活动部位为源上油气藏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泥岩涂抹特征与油气显示关系表明,研究区形成断层侧向封堵的条件为泥岩涂抹势CSP22,断层泥比率SGR0.73,泥岩涂抹因子SSF1.5,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砂泥岩发育情况、断层断距的大小和断层两侧岩性对置关系,正向正断层封闭性较反向正断层封闭性好。  相似文献   

8.
在乌尔逊凹陷北部大一段断层发育及活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断层带填充物岩性和泥岩塑性变形强度评价了其主要断层在大一段的垂向封闭性,通过断层封闭性及其演化史与油气运聚成藏之间关系研究认为,只有晚期和继承性断裂才能作为南屯组源岩的油气运移通道,大一段内较好的垂向封闭性有利于油气在南二段聚集,与断裂有关的圈闭是乌尔逊凹陷北部的主要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9.
针对青城凸起断裂系统复杂,油气运聚成藏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在研究高青—平南断层连通性以及中生界主要断层封闭能力和输导能力的基础上,对高青地区油气运聚特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高青—平南断层整体具有良好的输导能力,而中生界内幕断层平均连通概率均小于0.6,整体输导能力较差,油气主要沿断层—砂体进行垂向、侧向运移。高青地区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为沿高青断层向西、西南方向运移;油气运移指向主要受构造形态和砂体控制,油气沿断层和骨架砂体向鼻状构造脊部运移,运移距离受北东向鼻状构造控制,而构造脊部的西侧地层西倾,油气无法沿骨架砂体继续运移。因此,在高15—高52—高46井南北向鼻状构造带油气运移通畅,是有效的含油带。  相似文献   

10.
运用成藏动力学和成藏压力箱观点,阐明了白庙构造4期构造活动对深层油气成藏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分析了构造活动和断层发育通过对沉积扇体、储集层的控制,影响到该区岩性圈闭形成和有利储层分布,从而控制油气成藏和油气分布。研究表明,构造活动和断层发育在白庙构造4次油气充注过程中直接地影响和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破坏,同一断层在不同的时期对油气成藏分别有不同的作用;认为由于构造活动和断层发育导致该区地层不均衡压实和同沉积作用存在,而在断层发育区地层压力得到释放,它们是现今地层压力分布和流体压力封存箱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白庙地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东营凹陷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复杂、构造演化过程不明确等问题,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运用断层玫瑰花图、平衡剖面法、断层封闭性分析法等技术手段,解析了王家岗构造带孔店组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规律,揭示了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断层主要形成于孔店组沉积时期,由于形成机制的分异性,不同走向断层活动期次具有较大差异。断层平面表现为梳状、平行式、雁列式组合型式,剖面发育阶梯状、"Y"字型、"屋脊"式组合类型。受控于郯庐断裂带和基底走滑断层形成的褶皱带经历"形成期—加剧期—定型期"3个阶段,被早期或同期断层切割,呈现多个断鼻"串珠状"分布的特点。该构造带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油气运聚最有利指向区,轴部储层物性好于两翼,断层封闭与输导性能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关键因素,断层长度、褶皱带宽度以及储层物性决定了油气平面分布范围,断层构造样式和褶皱带幅度共同控制了油气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夏口断层封闭性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模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惠民凹陷西部的临南洼陷是该凹陷的主要生烃中心,其南侧的夏口断层的封闭性控制了临南地区的油气运移方向和油气藏分布。影响夏口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是其活动性、断面特征和断移地层的泥地比,通过夏口断层的断面形态成图和断层泥涂抹系数计算,定量评价其封闭能力,认为其东段、西段封闭性好于中段,东段封闭性又好于西段。据此认为,位于该断层西段的临南油田油气藏的形成有赖于断面阻隔了油气继续向临南斜坡运移,而位于该断层中段的曲堤油田的形成是因为断面不封闭,成为来自临南洼陷的油气运移至断层上盘断块圈闭成藏的输导通道。图4表3参9  相似文献   

13.
罗群 《石油实验地质》2011,33(5):474-479
从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封闭、输导性入手,分析了中国含油气盆地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对流体的输导、封闭性的影响,认为含油气盆地的断裂上盘诱导裂缝带的裂缝发育,纵向开启相对较好,是输导油气纵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有利于上盘上倾方向各种圈闭聚集油气成藏;而断裂的下盘诱导裂缝带的裂缝不发育,横向封闭性相对较好,有利于遮挡油气而聚集成藏。这是反向断层下盘遮挡油气成藏普遍发育,而顺向断裂上盘圈闭泄露油气风险较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根据沔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为白庙生烃中心控制油气藏分布总体格局,储集层质量影响油气藏的形成,油源断层沟通烃源岩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中始新世-中新世喜山活动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油气充注,圈闭发育带的分布决定油气藏的具体分布。研究认为,烃源岩、储层质量、油源断层及其构造带分布是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杨林尾-汊河口油气成藏组合体系断阶带西南部周家湾断鼻群和彭场-白庙油气成藏体系组合开先台地区是勘探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
受大规模生排烃期控制,辽东湾油气充注主要发生在中新世之后。将晚期成藏与断层封闭性研究相结合,探讨了油气输导系统中断裂和储层二者对油气输导能力(排驱压力)的影响,并建立了两类典型输导系统运移模式。通过对10个油田油气运移特征、条件和模式的对比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及其断裂活动带的东移控制了辽东湾油气晚期成藏:在新构造运动不活跃的辽西带,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在深层断砂耦合的低势区阶梯式成藏;在新构造活跃的辽东带,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在近源浅层低幅构造区贯穿式成藏。  相似文献   

16.
根据沔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为白庙生烃中心控制油气藏分布总体格局,储集层质量影响油气藏的形成,油源断层沟通烃源岩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中始新世-中新世喜山活动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油气充注,圈闭发育带的分布决定油气藏的具体分布。研究认为,烃源岩、储层质量、油源断层及其构造带分布是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杨林尾-汊河口油气成藏组合体系断阶带西南部周家湾断鼻群和彭场-白庙油气成藏体系组合开先台地区是勘探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7.
试论沾化凹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与断层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论述了沾化凹陷上第三系油气成藏特征和断层的特征以及大、小两类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指出了控凹大断层通过控制上第三系油气来源、圈闭形成及运移路径 ,从而控制了上第三系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 ;次级断层可以形成油气的再次运移 ,在馆陶组上段油气成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江陵凹陷目前发现的油气藏主要是沿着构造脊和断裂带分布,其运移与聚集同断层的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断层的展布特征和主要活动时期,结合烃源岩等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断层活动与油气的运移、聚集之间的配置关系。研究认为,早于古近系沙市组、新沟嘴组、荆沙-潜江组沉积期发育的断层,所控制的圈闭有利于油气成藏;古近系沙市组、新沟嘴组、荆沙-潜江组沉积期发育的并持续运动至古近系的断层,所控制的圈闭不利于油气成藏;新近系发育的逆断层破坏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东营凹陷永安镇地区断裂特征与油气运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首先对东营凹陷永安镇地区的断层进行了研究,永安镇地区的断层比较发育,主要断层为东西或近东西走向,倾向以南倾为主,3条二级断层控制了永安镇构造的构造形态,将其切割成由北至南3个依此南掉的台阶。该区不同级别的断层活动具有明显的时空分段性。永安镇地区的断层活动性不是很强,其主要活动期有两期,即沙三上一沙二段沉积时期和东营组沉积时期,馆陶组沉积时期断层活动性逐渐降低,到馆陶末明化镇初期就停止了活动。空间上,主要活动时期(沙三段沉积初期和东营沉积期)断层活动性具有西强东弱的特点。在对东营凹陷永安镇地区的断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性分析的基础上。分别采用分层油气显示法、地球化学参数分析及流体性质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永安镇油田的油气运移规律,明确了断层对油气运移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内不同断层及同一断层的不同部位的活动性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油源断层作为主要输导通道在纵向上连接了有效烃源岩和圈闭,控制了该区断块油气藏的形成与富集,对于油气的运移及多层系成藏具有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冀中坳陷新近系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新近系油气分布规律、油气来源以及断裂活动性与封闭性的研究,建立了冀中坳陷新近系两类油气运聚模式:斜坡带远源-侧向运移模式和断阶带近源-垂向运移模式。断阶带近源-垂向运移模式以饶阳凹陷东部断阶带最为典型,该区新近系油气藏紧邻供烃洼陷,油气分布在活动性强的油源断裂附近,主成藏期断裂活动的强弱与时间长短决定了新近系油气的富集程度及富集层系。斜坡带远源-侧向运移模式是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新近系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模式,该区新近系油气藏远离供烃洼陷,由于晚期构造活动弱,断层垂向运移能力差,新近系油气主要借助于断层和砂体的配置进行阶梯式运移,其中断层的侧向封闭性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式及成藏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