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云萍 《山东陶瓷》2012,35(3):37-38
正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艳,元代是一个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现如今保留最多,收藏价值最高的莫过于明代瓷了。因而我们对其画工与料色,需要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明代的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过程上,是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占有很突出的位置。明代瓷器在制造工艺、烧造水平、艺术价值方面较前代均有了新的跃进,达到了新的水平。为中国陶瓷艺术园地中增添了一枝奇葩,而明代成化斗彩瓷器又是这些瑰宝中璀璨的明珠。彩瓷在明代发展很快,主要有釉下彩、釉上彩和斗彩。而成化斗彩就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把釉上彩和釉下彩结合起来烧造而成的。据清代《南窑笔记》记载: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景德镇方言有凡是凑在一起的均称为“斗”。即多种颜色绘于一起,有各种色彩争新斗艳  相似文献   

3.
肖静怡 《景德镇陶瓷》2014,(3):J0031-J0032
正青花斗彩是以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瓷器装饰艺术。斗彩最早首创于明代宣德时期。而明代斗彩最为著名的则是成化斗彩。清代的斗彩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代的为佳。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明清两代是彩瓷迅猛发展的时代,仅景德镇的彩瓷品种就达数十种之多,其中以青花斗彩、青花五彩最为著名。彩瓷的大量出现,符合陶瓷装饰工艺从简单到复杂的客观规律,在丰富瓷器品种,提高装饰效果,美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釉上彩是一种低温烧制的颜色釉品种,是指在烧好的瓷胎上彩绘,再用低温进行烘烤,因彩料固化附着于釉面之上,故名釉上彩。釉上彩瓷器的发展历程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到元明清三朝景德镇釉上彩日益发展,出现了金彩、斗彩、五彩、素三彩、粉彩、珐琅彩、  相似文献   

5.
闫彬 《陶瓷》2022,(1):24-25,33
唐代长沙窑以釉下彩装饰为特色,从追求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为主,景德镇元青花的出现让景德镇原有的瓷器装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标志着中国瓷器釉下彩绘技术走向成熟.本文主要聚焦于磁州窑与景德镇元青花这一视角,从彩绘工艺、装饰纹样表现形式、装饰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比较磁州窑和景德镇元青花,从而探讨磁州窑彩绘对景德镇元青花产...  相似文献   

6.
<正>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景德镇粉彩瓷,素以粉润雅致,色彩柔和而闻名于世。远在宋代,就开始出现在瓷器釉上进行彩绘的"三彩",明代景德镇又出现了独创的釉上"明五彩",从而改变了  相似文献   

7.
从清代的整个前、中期来看,社会的形态处于封建没落时期和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的时期。在众多农民和广大手工业劳动者共同努力的状态下,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朝代迈入了历史上繁盛的社会顶峰时期。瓷器—手工艺品的大量生产,就在这个阶段迈入了历史的高峰,走进了瓷器的成功时代。清代的陶瓷产地也极为丰富,不同瓷区生产不同的品种,然而,即使如此,能代表整个陶瓷圣地水平的,仍然为瓷都景德镇。清代瓷器在工艺制作方面,有着不断地创新和发展,造型品种不断增加,绘制不断精进。有粉彩,斗彩,素三彩,珐琅彩等,其中康熙时期的素三彩在明代的基础上独具创新,别具风格。通过对素三彩的造型、技艺、装饰、款识等方面的全面理解,阐述了清康熙时期景德镇素三彩在陶瓷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巫钟婧 《陶瓷工程》2012,(1):36-38,35
斗彩瓷是景德镇陶瓷装饰中极具地域特色的重要品种,是一种把多种装饰技艺融为一体的造型艺术。斗彩装饰的瓷器,不单调,釉上釉下相交错,高温低温相辅助,工笔写意相呼应,显得完美。斗彩瓷自明代宣德时期出现,在成化年间发展,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装饰、器型和文化特点上,影响到后世。在与雍正斗彩比较中,雍正斗彩不仅继承了成化斗彩的装饰特点,更有其自己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斗彩瓷是景德镇陶瓷装饰中极具地域特色的重要品种,是一种把多种装饰技艺融为一体的造型艺术。斗彩装饰的瓷器,不单调,釉上釉下相交错,高温低温相辅助,工笔写意相呼应,显得完美。斗彩瓷自明代宣德时期出现,在成化年间发展,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装饰、器型和文化特点上,影响到后世。在与雍正斗彩比较中,雍正斗彩不仅继承了成化斗彩的装饰特点,更有其自己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0.
陶瓷釉上彩是低温颜色釉品种之一。指在烧好的白胎上彩绘,再经低温烘烤而成.因彩附着于釉面之上,故名釉上彩。釉上彩瓷器的发展历程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到元明清三代景德镇釉上彩日益发展,出现了金彩、斗彩、五彩、素三彩、粉彩、珐琅彩、黑彩、墨彩、杂彩、广彩等许多名贵品种。  相似文献   

11.
著名的陶瓷学者余家栋先生说过:“在瓷器的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其中景德镇制瓷工艺更有新的突破,已冠绝全国各窑群。这时景德镇所烧制的青花和釉里红瓷器,成为中国陶瓷史上划时代的杰作。“这一新的成就拓展了釉下彩和颜色釉装饰的新工艺。元代瓷器在收藏界,尤其是元青花瓷,得到了收藏家的极大推崇。而元代釉里红瓷,由于存在元末何明初之争,加上元代釉里红存世产品极为罕见,使得众多爱好  相似文献   

12.
刘火金 《景德镇陶瓷》2014,(3):J0008-J0008
正据媒体报道,景德镇有些陶瓷商家从外地产瓷区购买白胎瓷到本地进行加彩、烤花后再出售。这些瓷器的底款都标上"景德镇彩"的字样,意即该瓷是景德镇"加彩"的,至于是哪里制造的没有说明,给人以模糊的概念。这也许是玩汉字游戏,也许是钻法律的空子。诚然,到底有没有涉嫌侵权,是否冒用了"景德镇瓷器",证据会说话。然而,对此疑惑不解的是,景德镇是千年瓷都,是瓷器的王国,外地产瓷区都称我们为"老大哥",为什么一些商家会舍近求远到外地购胎,而不用景德镇本地的胎瓷呢?  相似文献   

13.
徐和平  曾春红 《景德镇陶瓷》2011,22(3):I0168-I0169
粉彩瓷器属于釉上彩瓷器中的一种,系康熙晚期在烧造五彩瓷器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工艺的影响,由景德镇制瓷工匠创烧的彩瓷新品种。粉彩这一名称源于在五彩色料中引入了一种含有三氧化二砷的不透明的乳白色玻璃粉末,景德镇称之为"玻璃白"。这种玻璃白在彩绘中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利用其乳  相似文献   

14.
《陶瓷工程》2009,(5):71-71
明代景德镇青花工艺极度成熟.衍生出一些新的品种,如色地青花、青花加彩等。青花加彩主要集中于官窑,永乐、宣德的青花红彩、成化的斗彩和嘉靖、万历的五彩都是明官窑的成功作品,明代青花加彩瓷对清代乃至日本等国的青花瓷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粉彩瓷艺的制作工艺粉彩瓷又名"软彩"瓷,是闻名中外的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种釉上彩绘经低温烧成的彩绘方法。粉彩瓷器是在唐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  相似文献   

16.
《江苏陶瓷》2004,37(1):39
GB/T10811-2002《釉下(中)彩日用瓷器》和GB/T10182-2002《玲珑日用瓷器》两项国家标准,已于200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两项标准是由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景德镇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轻工业陶瓷研究所等6家单位负责起草,经多方验证反复修改后,再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实施的。新的日用瓷器国家标准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产品外观质量要求分为优等品、一等品、二等品、合格品的4个等级,不能再沿袭原来的一、二、三、四级检选与销售。日用瓷两项新的国家标准颁布实施  相似文献   

17.
<正>斗彩瓷画,是景德镇陶瓷装饰中极具地域特色的重要品种,是把多种装饰技艺融为一体的造型艺术。采用斗彩技法来装饰瓷器,避免了装饰形式的单调,釉上釉下相交错,高温低温相辅助,工笔写意相呼应,人工天然相融汇,使瓷器装饰显得更为完美。  相似文献   

18.
<正>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属釉下彩瓷。原始青花于唐宋已见端倪,到元代青花瓷已成熟。明代青花瓷成为瓷器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高峰。青花原地是景德镇湖田窑,至今青花仍是景德镇主要产地,因而全国各地陶艺家画家都络绎不绝的去景德镇观摩学习,动手绘之。  相似文献   

19.
斗彩是明代景德镇窑将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相结合创烧的一种陶瓷综合装饰艺术,发展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装饰工艺相互交融,斗彩陶瓷艺术呈现新的活力.本文简要分析了斗彩的传统工艺和装饰形式,探索了斗彩陶瓷技艺的人才培养和工艺创新,促进斗彩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正>珐琅瓷又名瓷胎画珐琅,是将珐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珐琅彩瓷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