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饮食礼俗,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一点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中国食礼从古至今,由上到下,成规成矩,一以贯之: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礼一直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核心,具有中国一切文化现象的特征。中国人重人情,而饮食礼仪则是中国社会中最富于人情味的内容之一。 《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阐述  相似文献   

3.
王俊奇 《烹调知识》2000,(12):42-42
冬至,古称“亚岁”。古时候每遇冬至,皇帝都要率三公九卿作“迎岁”之礼。《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都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此使冬至食文化丰富多彩,诸如冬至赤豆粥、黍米糕、冬至盘、冬至等不下数十种食品,经过数千年发展,又形成一种独特的月令食文化。 我国冬至与饮食文化的联系历史悠久。据《荆楚岁时记》说:“共工氏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人厉,畏赤豆,故作赤豆粥以禳之。”大意是说,共工所生三子,死后变为恶鬼伤人,因恶鬼惧怕红色,所以每年  相似文献   

4.
农历十二月初八,史称腊日或腊八,也称为腊节。据《物原》说:“神农初置腊节”。由此算来,我国的“腊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我国的腊节与饮食早有联系,在先秦已出现腊节分享猎兽的食俗。据《风俗通》引《礼传》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又据《礼记》说:“蜡(腊)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换句话说,在春秋时期,腊节要举行猎兽的活动,同时分享猎物以供腊祭。《礼记》中有一段记载说,子贡有一次与孔子一起参加腊节,孔子对子贡说:“这是一种受赐的欢庆。”…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古代注重节令食物,其中立春之时有“春盘”食俗。所谓春盘,是古人将春季可寻的各种蔬菜汇集于一盘,于立春节气时举家共食。春盘中的蔬菜一般都是生吃。  相似文献   

7.
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或正月望日.今称元宵节。我国古代,元宵节有祭门、祭户、逐鼠、迎紫姑等不少民间活动,同时饮食文化活动也丰富多彩。诸如元宵节吃豆粥、油膏粥、糖元子、汤圆等。这些食俗除少数保留至今,其中大多目前鲜为人知已经失传了。 元宵节的由来与我国古代望日祀太一神的风俗有关。据《史记》记载:“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迹。”但是汉代正月望日只是“夜游观灯”而已,并没有出现相应的食俗; 约到南北朝,正月望日才出现吃豆粥和油膏粥的民俗。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今州里风俗,…  相似文献   

8.
9.
清明宴“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中描写的就是中国古代民间举行清明宴的情景。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其中虽有不少封建内容,但作为一  相似文献   

10.
钟兰兰 《纺织报告》2021,(2):108-110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数量较多且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宝贵的精神财富,历经各个朝代流传至今。许多文人墨客为这些节日撰写出众多令人赞叹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研究历史与民俗的重要材料和佐证,尤其是对于服饰文化来说,通过对古诗文的研究,能够对传统节令服饰加深了解,让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服饰被当下年轻人熟知,丰富精神生活,彰显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烧饼面枣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一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用小鹅卵石炕熟“石子馍”的制法及“石子馍”产生、发展的过程,读起来很有意思。然而,元明之际的苏南地区也有一种用白沙或白土炕熟的面点,叫做“烧饼面枣”。韩奕在《易牙遗意》中对其制法有着详细的介绍:“取头白细面,不拘多少,用稍温水和面极硬剂,再用擀面杖押倒,用手逐个做成鸡子样饼,令极光滑,以快刀中腰周回压一豆深。锅内熬白沙坑熟,若面枣。以白土坑之,尤胜白沙。又擀饼着少蜜,可更日不干。”看来,这种“烧饼面枣”的制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逢新春佳节,许多少数民族的食俗都各具特色,五花八门。 蒙古族同胞称春节为“白节”,正月叫“白月”。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蒙古包内的火炉边,年轻人先向长辈敬献“辞岁酒”,然后全家饱餐烤羊腿和水饺。 满族同胞过春节时,家家要做血肠、煮白肉和酸菜汆白肉,主食除了高梁米、小米,最有特色的食品要数饽饽了。饽饽的品  相似文献   

13.
范靖国 《烹调知识》2002,(10):35-35
重阳糕史话 重阳佳节,国人有食重阳糕的传统习俗。 远在汉魏时期,重阳食糕的食俗即已形成。《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酒,令长寿。”这“蓬饵”,即是我国最早的重阳糕,用黍米或秫米制成。何以要用黍秫做重阳糕?晋代《玉烛宝典》解释说:因此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  相似文献   

14.
~~立夏尝新美食多!浙江@李盛仙  相似文献   

15.
食俗撷趣     
杜金元 《美食》2003,(5):62-62
  相似文献   

16.
饮食礼仪与食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人类饮食活动中,一直贯穿着长幼有序,饮食有节的礼仪规范,而且所设所盛之礼皆与烹饪饮食紧密相关是一种上升为文化的体现,并在考古资料中有所印证。  相似文献   

17.
阿昌族的 “鸡肉菜” 在多民族的云南省,聚居梁河县的阿昌族,与傣族一样,在新年时要泼水联欢,男女青年的恋爱更具特色。夕阳西下,让姑娘看中的小伙子,及其同夥多会被邀进寨子。这些姑娘不仅勤劳美丽,而且十分讲究礼节。小伙子进寨后,她们首先要端出茶水和“户撒烟丝”热情款待。姑娘们每人还要捉一只肥鸡,杀了做菜款待客人。菜全部用鸡肉做成,炒、  相似文献   

18.
李盛仙 《烹调知识》2004,(10):51-51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正是春华秋实,一年辛勤劳动结出丰硕果实的季节。家家都要置办佳肴美酒,怀着丰收的喜悦,欢度佳节,从而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食风俗。  相似文献   

19.
一、烧饼面枣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过《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馍》一文。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用小鹅卵石炕熟“石子馍”的制法及“石子馍”产生、发展的过程,读起来很有意思。然而,元、明之际的苏南地区也有一种用白沙或白土炕熟的面点,叫做“烧饼面枣”。韩奕在《易牙遗意》中  相似文献   

20.
王赛时 《烹调知识》1999,(10):32-33
我国古代的节令活动往往与饮酒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最为耀眼的是重阳节的菊花酒。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时值秋高气爽,万菊盛开,人们在登高赏菊的同时,还要尽情地饮用菊花酒,从而形成了传统的节令风习。菊花酒也成为我国酒界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据史籍记载,菊花酒起源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