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农历十二月初八,史称腊日或腊八,也称为腊节。据《物原》说:“神农初置腊节”。由此算来,我国的“腊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我国的腊节与饮食早有联系,在先秦已出现腊节分享猎兽的食俗。据《风俗通》引《礼传》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又据《礼记》说:“蜡(腊)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换句话说,在春秋时期,腊节要举行猎兽的活动,同时分享猎物以供腊祭。《礼记》中有一段记载说,子贡有一次与孔子一起参加腊节,孔子对子贡说:“这是一种受赐的欢庆。”…  相似文献   

2.
3.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逢新春佳节,许多少数民族的食俗都各具特色,五花八门。 蒙古族同胞称春节为“白节”,正月叫“白月”。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蒙古包内的火炉边,年轻人先向长辈敬献“辞岁酒”,然后全家饱餐烤羊腿和水饺。 满族同胞过春节时,家家要做血肠、煮白肉和酸菜汆白肉,主食除了高梁米、小米,最有特色的食品要数饽饽了。饽饽的品  相似文献   

4.
景颇族食俗     
杜梅 《烹调知识》1998,(4):42-43
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景颇族,在饮食方面很独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食文化。  相似文献   

5.
饮食礼仪与食俗,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人类饮食活动中,一直贯穿着长幼有序,饮食有节的礼仪规范,而且所设所盛之礼皆与烹饪饮食紧密相关是一种上升为文化的体现,并在考古资料中有所印证。  相似文献   

6.
三伏(又称“三旬”),即初伏、中伏、末伏。《正义》称“六月,三伏之节”。三伏是全年最热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古代虽然没有什么重要节庆,但辟暑祛热古今是一样的。如古时农家有伏日“斗酒会”,宫廷中也在伏日“赐宴”、“颁冰”,另外还有专门的“六月时物”,其中不少是降温清热食品,形成了我国古代特有的三伏食俗。  相似文献   

7.
饮食礼俗,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一点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中国食礼从古至今,由上到下,成规成矩,一以贯之: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礼一直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核心,具有中国一切文化现象的特征。中国人重人情,而饮食礼仪则是中国社会中最富于人情味的内容之一。 《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阐述  相似文献   

8.
姜斌 《烹调知识》1989,(6):30-32
  相似文献   

9.
阳君 《饮食科学》2000,(9):48-48
中国的饮食文化闻名于世界,五十六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风俗,久盛不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满族是在我国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一大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近二三百年来,满汉杂居,在各方面相互影响,以至今日,有很多习俗已很难分清何者为满、何者为汉了。如妇女穿的旗袍,只看这一“旗”字,便知是源于满族,而遍及大半个中国的火锅,也是满族由关外带来的,再如点心铺卖的萨琪玛,更连名字也是原汁原味的满语,自然也是满族带来的极美的糕点。 在满族的特色食品中,要数“锞子汤”和“包饭”最为有名,…  相似文献   

10.
李盛仙 《饮食科学》2001,(11):43-43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境,组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单看风情各异怪吃怪俗,就够您品味一番了。  相似文献   

11.
清明宴“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诗中描写的就是中国古代民间举行清明宴的情景。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其中虽有不少封建内容,但作为一  相似文献   

12.
范靖国 《烹调知识》2002,(10):35-35
重阳糕史话 重阳佳节,国人有食重阳糕的传统习俗。 远在汉魏时期,重阳食糕的食俗即已形成。《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酒,令长寿。”这“蓬饵”,即是我国最早的重阳糕,用黍米或秫米制成。何以要用黍秫做重阳糕?晋代《玉烛宝典》解释说:因此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  相似文献   

13.
食俗撷趣     
杜金元 《美食》2003,(5):62-62
  相似文献   

14.
香港,位于中国古代所称的“岭南”(即五岭以南)地区。岭南,在汉代属于交州,皆称南越;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置岭南五府,岭南节度使治所在广州,岭南又分为岭峤和岭海;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在岭海已有香港这个海湾渔村,属东莞县(治所在今深圳市西)。香港地区虽经英国百多年的殖民统治,但其节令食风食俗,仍具有明显的岭南(广州)风格。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有些消失了,有些发展了,但基本特色保留至今,体现在当今香港人的生活之中,这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冬至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习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正因如此,使冬至的饮食丰富多彩,到了冬至这一天人们常吃的有馄饨、饺子、汤圆。冬至肉、赤豆粥、黍米糕等不下数十种,经过数千年的传承,形成了独特的冬至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6.
阿昌族的 “鸡肉菜” 在多民族的云南省,聚居梁河县的阿昌族,与傣族一样,在新年时要泼水联欢,男女青年的恋爱更具特色。夕阳西下,让姑娘看中的小伙子,及其同夥多会被邀进寨子。这些姑娘不仅勤劳美丽,而且十分讲究礼节。小伙子进寨后,她们首先要端出茶水和“户撒烟丝”热情款待。姑娘们每人还要捉一只肥鸡,杀了做菜款待客人。菜全部用鸡肉做成,炒、  相似文献   

17.
名扬海内外的“天府之国”四川,世代居住着彝、藏、羌、土家、苗、回、纳西、傈僳、布依、满、傣、蒙古等十四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在为开发巴蜀作出贡献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那碗碗酒、砣砣肉、猪膘、烤茶、酸奶子,使人们既饱口福,又饱眼福。为此,尽我手中材料,对四川少数民族食俗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我的母亲是畲族女,从小我就被畲族的原生态民俗和食俗所吸引,去年秋分时节,我陪同福建省闽菜研究会副会长陈伟杰先生和顾问林华老先生一行,到畲族聚居的闽东宁德市八都猴盾村和金涵亭坪村采风畲族饮食文化,便将畲族食俗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陕南是中化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民以食为天”,“衣食足而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陕南饮食文化,也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载入史册。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载:陕南人“尚滋味”、“好辛香”。陕南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我国南北方动植资源在此交汇生长。陕南有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和名菜佳肴,既有北方风味,也带南方特点,经数千年民俗风情的演变,而更具陕南地方特色。陕南的饮食饭菜虽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也不乏自己的特色,风味小吃、名肴佳馔琳琅满目。如陕南浆水面,…  相似文献   

20.
农历九月初九,是传统的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人将九作为阳数,故而有“重阳”之称。据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为此,重阳节也就演变成了老年人的节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