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生物清防蜡采油技术在王541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竹 《油田化学》2005,22(1):20-22,47
王541断块原油含蜡量高(10%~35%),油井井筒结蜡严重,热洗作业频繁。将胜利采油院提供的F18菌组用于区块油井清防蜡取得了良好效果。F18菌组由BS6、B10-1、A3-1、TH1-1、B9—3、N5等6种菌组成,以石蜡为碳源生长,降解石蜡,产生物表面活性剂,阻止蜡晶生长。在室内实验中,F18使11口井产出的原油粘度降低16.5%~59.0%,凝固点降低2~7℃。在现场试验中菌液注入油井环空。在3口井上进行间隔15天、为期3个月的定期注菌液清防蜡先导试验,效果良好。在正式试验中将区块33口井分为4大类,第一类5口井只注菌液;第二类5口井注菌液并热水洗井,洗井周期60天;第三类22口井注菌液并热水洗井,洗井周期45天;第四类1口井(对比井)不加剂不热洗;注菌液周期20天,第一次注0.3吨,以后每次注0.2吨。注菌液井产出的原油,①凝固点略有下降;②原油族组成无明显变化;③轻质饱和烃增多而重质饱和烃减少;井下作业时发现8口注菌液井中只有1口轻微结蜡,而对比井生产85天后管杆严重结蜡。此清防蜡技术适用于含水20%~80%的含水油井,在含水10%的油井中效果不好。图3表3参1。  相似文献   

2.
饶阳工区微生物控制油井结蜡技术及其现场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述了微生物清防蜡原理及菌种筛选。所用菌种为已商品化的4种兼性厌氧的烃氧化菌,生存温度0-100℃,生长温度20-60℃,最佳生长温度30-45℃,40℃时在饶阳3口井的原油中培养40h,菌数达到峰值,培养80h后菌数仍保持高值。将一种实验菌与3口井的原油在35-40℃培养48h后,原油45℃粘度降低20%-30%,凝固点降低2-3℃,动、静态防蜡率达93%-97%。介绍了微生物清防蜡的选井原则、工艺程序和方法。10口试验井停止热洗和化学清防蜡,每隔30d通过油套环空将50-150kg菌液稀释后注入井筒泵下,油井功图正常,抽油机电流稳定中有所降低,有5口井产油量略有增加。该技术经济上可行。  相似文献   

3.
胜利大芦湖油田原油含蜡多,凝点高,油井井筒结蜡严重。根据油藏特性从胜利采油院微生物中心菌种库筛选出两种芽孢杆菌、一种假单胞菌,均为兼性厌氧菌,将三种菌以不同比例混合得到三个混合菌组F18-C、F18-D、F18-F,可耐盐40g/L,生长pH4~9,生长温度30~90℃,适应含蜡10%~20%或大于20%,含沥青质10%~20%的原油,代谢脂肪酸、醇、二氧化碳。3种菌在隔氧条件下于60~65℃与4口井产出的原油、地层水一起培养7天后,原油降黏率和降凝幅度随油井而异,一般降黏率高于20%,最高超过55%,降凝幅度一般不小于5℃;与两口井原油作用后,菌液表面张力降低38.3%~34.1%;与菌液作用后的一口井的原油,碳数≥20的烷烃质量分数由0.22降至0.178。建立了一套油井微生物防蜡工艺,每隔20天从套管加入混合菌液200kg。2004年9月在5口井,2005年3月在9口井进行微生物防蜡试验均获得成功,2008年于60口井,2009年于98口井推广应用。2008年统计,60口井的洗井周期平均由32天延长至149天。含蜡量低(10%)而含胶质沥青质高(25%)的3口井,微生物防蜡效果差。图2表5参2  相似文献   

4.
针对纯梁采油厂小营油田的油品性质,筛选了高效防蜡菌组F18-C,对其75口油井进行矿场试验,取得了明显的维护与增油效果。成功延长热洗周期5倍以上,减少热洗291井次;减少由于蜡卡造成的作业8井次,同时目标井的电流和载荷均有明显下降。运用微生物防蜡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清防蜡技术矿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和锦州采油厂高蜡油井中采集的40个多个油水样中分离到了3种能以固体石蜡为唯一碳源生长的微生物,并将其应用于该区块4口井的清防蜡矿物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合菌的清防蜡效果显著,4口井在4个月试验期共增油561t,节约热洗16次,加药44次,创直接经济效益56.3万余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采用本源微生物对克拉玛依油田八区P2w1油藏产出液进行的防蜡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筛选的两种微生物均适用于克拉玛依油田八区P2w1油藏的防蜡,但菌种A从自身适应能力、静态防蜡率、原油乳化能力以及对重质组分的降解能力等几方面均优于菌种B。还定义了一个评价参数:降解率,用于定量描述微生物对原油中重质组分的降解能力。  相似文献   

7.
任皓  曾洁 《钻采工艺》1995,18(1):51-55
油田结蜡是影响原油稳定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国外在压裂过程中防蜡的研究,以及采用柱塞升举法、Paratrol系统、低压电阻加热和井下油管注入阀等防蜡新技术,并提供了它们在现场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8.
采油用清防蜡剂防蜡率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油井清、防蜡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要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机械清防蜡、热力清防蜡、表面能防蜡(内衬和涂料油管)、化学剂清防蜡、超声波清防蜡、强磁清防蜡和微生物清防蜡技术等。生产实践中,应根据油井的含水、含蜡量选用合适的清防蜡技术,才能对清防蜡达到经济、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化学防蜡在低产油井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扬 《河南石油》2001,15(2):30-31
清防蜡工作是油井生产管理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通过对王徐庄油田近年来低能低产油井热清洗蜡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应用化学防蜡代替热洗清蜡的主要做法。该方法不会造成压井,不伤害油层,可实现油井连续生产,现场应用后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从胜利油田油水样中分离出一珠细菌B36 ,该菌耐温耐盐性良好 ,能以烃类作为唯一的碳源。该菌 5 0℃时在含有混合石蜡 (>C16原油馏分 )及其他营养物的培养基中摇床培养 12h后 ,培养液中菌数高达 7× 10 5个 /mL ,培养液表面张力由 6 1mN/m降至 32mN/m ,pH值由 7.0降至 5 .4。由培养 36h的上述培养液中分离出黄色粉末状表面活性物质 ,其产量为 0 .6 5 g/L ,经鉴定为脂肽。该菌分别与原油和混合石蜡在不含混合石蜡的培养液中培养 6d后 ,含水原油 5 0℃粘度由 6 5 .6mPa·s降至 15 .3mPa·s,6 0℃界面张力由 30 .6mN/m降至 1.2mN/m ,无水原油凝固点由 4 4℃降至 36℃ ,初馏点下降 ,终馏点升高 ,可馏出物 (轻组分 )由 4 5 .1%增至 5 7.8% ;混合石蜡 2d降解率为2 .1% ,6d降解率达 2 5 .8%。B36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采油微生物  相似文献   

12.
PBS菌的趋化性与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柏志  李宜强  张琪  张艳君 《油田化学》2004,21(4):372-375,390
实验验证了PBS菌的趋化性,在物理模型上考察了PBS菌的驱油机理和效果.PBS菌为假单胞杆菌属,兼性厌氧,可利用原油为碳源生长,代谢产物主要为化学结构已确认的一种鼠李糖脂,以及少量脂肪酸、有机醇、气体等.菌液中PBS菌数105~106个/mL,培养温度51℃,实验原油51℃下粘度35.2 mPa·s,驱替水矿化度3.7 g/L.在显微镜载玻片上培养0.5天后,距油水界面10 μm以内的水相(菌液+营养液)中菌数达108个/mL,2天后更达109个/mL,而在10 μm以外的水相中仅为103个/mL.在玻璃盒内培养0.5天后,靠近油水界面处水相中菌数为109个/mL,pH值4.4,鼠李糖脂浓度2.87 g/dL,距油水界面10、20、30 mm处水相中,菌数分别为107、106、105~104个/mL,形成细菌浓度分布梯度.以上实验结果用细菌的趋化性解释.在仿真网络模型上,水驱油后注入1 PV菌液+营养液,51℃培养10天后再水驱,观察并记录了以下驱油机理①乳化-携带,启动剩余油;②剥离油膜或油团;③堵塞大孔道,液流转向.在渗透率1 μm2的板状填砂模型上水驱油采收率为48%,注入1 PV菌液+营养液,在51℃培养10天后再水驱,提高采收率13.6%.图12参6.  相似文献   

13.
特重原油油藏微生物采油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辽河油田冷43块油藏所产原油含胶质沥青质37%-42%,含蜡5%,粘度9.6-43Pa.s(50℃),密度.960-0.975g/cm^3,已出了国外某些标准规定的微生物采油适应范围,用优选的适应温度范围为40-60℃的两种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LH-18和短杆菌(Brevibacterium sp.)LH-21的等量混合物,培养基,分别与该区块5口油井所产原油在48℃摇床发酵48小时,使原油粘度降低26%-65%,发酵液表面张力下降10%-19%,pH值由中性变为弱酸性,表明在原油发酵过程中有表现活性物质和酸生成,在该区块蒸汽吞效果很差的同层位5口井的近井地带注入营养液和混合菌液,共7井次,单井一次注入菌液0.5-1.2t,注入后采用机械抽油,5口井中有3口井既增产油又减产水,1口井(间开井)连续生产,这4口特重油井单井微生物吞吐试验获得成功,另1口井产液量和产水量大幅度上升,增产油量极微,同一层位的5口井微生物采油效果相差很大,特别是微生物疏通出水层或通道,其原因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14.
将菌种与无机培养基、稠油混合.在37℃培养3天,根据稠油乳化分散情况,对大量菌种进行筛选、复筛、驯化、复壮、富集.得到了传代性能优良、能适应辽河锦45块、千12块稠油油藏的几株菌并进行了性能评价。这些菌均由数个菌落组成,可以液蜡、原油为碳源、无机和有机氮为氮源、磷酸根为磷源生长.产表面活性剂和酸(由发酵液表面张力和pH判定),可降解稠油.使其黏度降低20%左右,好氧培养条件的降黏效果优于厌氧培养条件。优选菌种11、Lj1和21在培养液中菌数〉10^4个/mL时对稠油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能力。在两区块13口高含水、低产量、低蒸汽效能、高轮次蒸汽吞吐井上.进行了首轮次微生物吞吐试验,处理半径3m。混合菌发酵液注入量2.0~9.8m^3.关井时间不少于7~9天。与末轮次蒸汽吞吐相比,6口井产油量增加,6口井产油量减少,但产出远大于投入,这12口井为有效井,其中又有6口井产出液中菌数降到10^4个/mL后实施了二轮次微生物吞吐。介绍了2口井微生物吞吐情况和效果,其中1口井已实施二轮次吞吐。以微生物和蒸汽单价比代替注蒸汽量计算油汽比,称之为拟油汽比。图4表7参3。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采油技术与油田化学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卫东  宋永亭  陈勇 《油田化学》2002,19(3):293-296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和现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前景良好。本专论叙述了微生物采油与油田化学剂之间的关系,共分6个部分;①影响微生物采油的油田化学剂简介;②化学剂对微生物的不良作用,包括对微生物呼吸作用,蛋白质、核酸、结构大分子合成及细胞壁功能的直接影响和通过改变环境介质渗透压、氧化还原位,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间接影响;③化学剂影响的评价,包括测定最低影响浓度、作用持续时间,并考虑化学剂在地层内的变化;④化学剂不利影响的消除,包括筛选具有抗某种化学剂的菌种,培育具有特定性能的菌种,如可用于聚合物驱后油田的可降解聚合物的菌种。⑤微生物采油需要的化学剂:碳源、氮源、磷源等,利用内源微生物的驱油技术。⑥简短结论。  相似文献   

16.
稠油微生物开采技术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勇  易绍金 《油田化学》2006,23(3):289-292
综述了用微生物方法开采稠油的技术现状与进展,论题如下。①概述。②基本方法:异源微生物采油,包括微生物吞吐和微生物驱;本源微生物采油压大港孔店油田的实例。③主要机理,包括产表面活性剂,降解稠油中重质组分及其他。④技术研究,包括机理性、可行性及经济效益研究,列举了国内外6个实例。⑤现场应用,包括国外1个、国内6个实例。⑥该技术的优势及问题。参22。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re are obvious advantages of biosurfactants over chemical surfactants. The developing shortage of oil and rapid increase of oil prices is putting pressure on oil companies to recover as much oil as possible from the wells to sustain the oil economy.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to research some “super bugs,” which can produce active and stable biosurfactants in good yields. Five bacterial strains presently isolated from the oil-contaminated soil were selected for the screening for biosurfactant production, via three different methods: surface tension measurements, drop-collapsing test, and emulsification index (EI24) test. Two thermophillic isolates coded as SGI and LFA were found to be the suitable candidates for biosurfactant production. In fact, the biosurfactant produced by the isolate SGI led to the reduction of surface tension up to 26 m/N/m; thus, SGI was selected for the further studies. Biosurfactant production by the thermophillic isolate SGI was found to be growth-associated in all conditions tested. Biosurfactant production using different cheaper carbon substrates was studied. The production of biosurfactant was also studied using isolate SGI,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high temperature, NaCl concentration, pH, carbon source, and initi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 The biosurfactant was found to produce a relatively stable emulsion with hydrocarbons at a wide range of pH. It was also found to be stable at various pH ranges (7.0–14.0) for SGI and was also found to be thermostable for 1 hr at 125°C, based on the value of surface tension. There is a wide array of further studies in the area of 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MEOR) including further boosting the activity of the isolate by using adaptation, enrichment, and nutrient enrichment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清蜡降粘采油技术在垦90断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由垦 90断块油水样中培养出的 12种厌氧、嗜热、耐压菌种按最突出的性能划分为降粘、降蜡、乳化 (降粘 )等菌种 ,分别作用于该断块 4口井产出的原油 ,一些菌使高蜡高凝高粘原油凝固点下降 4 .5~ 9.0℃ ,5 0℃粘度下降16 %~ 5 2 % ,一些菌使原油含蜡量下降 4 %~ 14 % ,一种菌使原油烃主碳峰由C2 4移至C16。考察了这些菌的生长条件 :水矿化度一般 <1.0× 10 5mg/L ,最高达 1.5× 10 5mg/L ;pH值一般 5~ 9,耐酸菌为 5 .5 ,耐碱菌为 7.5。在垦 90断块油藏 (温度 10 0~ 110℃ )的 4口油井中通过油套环空注入由 3种或 4种菌组成的混合菌液 ,一次 30 0~ 10 0 0kg ,使试验井抽油机负荷减小 ,管线回压降低 ,免修期延长 ,一些井产油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