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超临界机组经济运行负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超临界机组变负荷运行的经济性。在相同的调峰负荷率下,超超临界机组的经济性比超临界和亚临界机组高。超超临界机组运行负荷降低至60%额定负荷时,其热耗率将低于超临界600MW机组额定工况时的热耗率;超超临界机组负荷低于40%额定负荷时,其热耗率设计值将低于亚临界300MW、600MW机组额定工况时的热耗率;超超临界机组在低于60%额定负荷后,热耗率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提出应尽量保证超超临界机组在较高负荷运行,其经济负荷应不小于60%~70%额定负荷。  相似文献   

2.
世界超超临界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器工业》2005,(6):10-12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是成熟的先进发电技术,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广泛应用并得到了显著的节能和减少污染的效果,并且正进一步更高参数方向发展。目前国外超超临界一次再热机组热效率一般可达43%以上,二次再热机组的热效率达到45%以上。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可用率、可靠性和运行灵活性也都达到了亚临界机组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罗建松  叶勇健 《热力发电》2022,51(8):99-107
为大幅提高当前燃煤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使700℃先进超超临界机组的净效率达到50%以上,对700℃超超临界机组概念设计方案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概念设计方案涉及的蒸汽初参数、机组容量、再热次数、主机选型方案、热力系统拟定、主要辅机选型和主厂房布置方案。结果表明:700℃超超临界机组概念设计方案推荐机组容量为660 MW,初参数为35 MPa/700℃/720℃的一次再热机组;锅炉拟采用超超临界参数变压运行螺旋管圈直流炉,单炉膛、一次中间再热、采用切圆燃烧方式、平衡通风、固态排渣、全钢悬吊结构塔式锅炉、露天布置;汽轮机拟采用单轴、一次中间再热、四缸四排汽;热力系统推荐采用带变频发电机的BEST小机回热系统,机组采用十二级非调整抽汽;主厂房推荐采用二列式、侧煤仓、汽轮机高位布置方案。700℃超超临界机组概念设计方案对我国建设更加高效和清洁的火力发电厂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超(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材料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平 《电力建设》2005,26(6):26-0
材料技术是超(超)临界机组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要发展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必须了解国外在超临界及超超临界机组锅炉用钢的发展过程。根据国外的经验,开发新型铁素体耐热钢和奥氏体不锈钢对超(超)临界锅炉的材料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提高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效率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泉桂 《电力设备》2006,7(7):30-34
根据国内外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的研究结果和运行数据,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提高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热效率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提高机组蒸汽参数;采用优化的变反动度的新型汽轮机叶片;采用可调间隙的汽封结构;降低凝汽器背压;增加回热加热级数,提高给水温度;采用内螺纹管水冷壁降低水冷壁质量流速,减小水冷壁流动阻力;控制过热器和再热器减温水量;开发高效燃烧低污染排放和低负荷无油稳燃的燃烧技术;采用带有循环泵的启动系统,加快机组启动速度;优化运行方式;优化辅机配置。新技术的综合采用可提高新一代超临界机组的发电效率,降低发电煤耗。最后提出了国内电站实际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应用是提升我国发电装备技术和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介绍了江苏阚山发电有限公司600MW级超超临界机组锅炉的设备概况及技术特点,分析和总结了该超超临界参数锅炉设备在投运、调整过程中的控制特性及出现的问题,对超超临界参数锅妒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一些总结和建议,以此为同类型机组的调试和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常规超超临界机组热力系统(常规系统),提出了取消中压缸抽汽,引入回热式小汽轮机抽汽的主循环(MC)系统的设计方案。以某超超临界1 000MW机组为例,利用EBSILION软件对常规系统和MC系统进行机组变工况下热力学计算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MC系统的机组,在设计工况下,机组发电效率比常规系统提高0.15%,发电煤耗降低0.92g/(kW·h);在30%负荷下,机组发电效率比常规系统提高0.24%,发电煤耗降低1.61g/(kW·h)。因此,采用MC系统的超超临界机组具有良好的变负荷特性,且更适合于低负荷工况下的高效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8.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代表当今世界火力发电技术的顶级水平。与亚临界机组相比,每台百万超超临界机组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8万t,可减排二氧化碳23万多t、二氧化硫480t。由于它的高效、低排、低耗,因此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此前,这项技术被少数几家跨国公司所垄断,在我国更是一项空白。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短短3年时间,攻克70多个难关,上海电气(集团)公司生产出我国第一台100万kW等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2006年底在华能浙江玉环电厂正式投产,并于今年4月完成热力性能考核试验,这标志着中国电力行业迈入了世界先进水平。2003年10月,上海电气与…  相似文献   

9.
1汽轮发电机组轴系布置组合模式 对于300MW、600MW包括亚临界、超临界及超超临界参数的汽轮机均为单轴布置,而对于1000MW机组,由于汽轮机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的渐进性和技术风格的不同,出现了单轴和双轴的布置型式。单轴机组即完整容量的汽轮机和发电机同布置在一根轴系上,而双轴布置则是汽轮机高、中压缸和低压缸各带一台发电机。  相似文献   

10.
赵鹏  龙辉  陶叶 《电力建设》2012,33(4):54-57
基于我国燃煤发电机组未来发展的主要布局和目前可采用的主要节能和环保技术,提出了超(超)临界燃煤机组节能和环保设计技术集成及高效烟气处理工艺路线。分析了我国未来10年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效率及高效烟气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得出了应该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超(超)临界机组节能和环保设计技术集成及高效烟气处理工艺路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若思 《中国电力》2006,39(6):34-37
成熟的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已成为目前燃煤火电机组发展的主导方向,是满足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发电技术。论述了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在中国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及国外超超临界机组的发展概况,介绍了中国首台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华能玉环电厂1 000 MW机组的技术特点、设备状况和工程进展,以及中国华能集团公司近年来在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方面所作的研究开发、示范及推广应用3个层次上的进展,并展望了燃煤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兼具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超(超)临界蒸汽循环的优点,可以实现低成本、高效率清洁煤燃烧,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对比分析了国内外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特点和运行特性,包括波兰460 MW、俄罗斯330 MW和中国600 MW、350 MW超临界锅炉机组;同时介绍了国内外超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最新进展,包括韩国550 MW和中国66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  相似文献   

13.
<正>亚临界发电机组与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相比较,容量低,煤耗高,排放量大,既增加能源消耗又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国电力工业将发展超临界与超超临界机组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限制大容量超超临界机组发展的瓶颈技术就是1180 mm叶片的研制。考虑到我国国情,特别是从经济  相似文献   

14.
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成熟、先进、高效的发电技术。通过对几种主要的洁净煤发电技术的比较,配有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的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在效率、容量、可靠性、设备投资及环保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分析火电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是我国目前发展洁净煤发电技术的优先选择。根据电力行业、发电设备制造业及相关行业的现有基础,指出我国已具备了发展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推广应用600MW超超临界机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锐  赵敏  秦丰  任育之 《中国电力》2005,38(8):37-40
阐述我国600MW机组采用超超临界参数的必要性及意义;根据对国内主机设备制造厂的技术水平及制造能力、主要辅机设备配套能力、设计单位的设计能力等方面分析,对国内发展超超临界机组的基础条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从技术,经济2个方面对600MW超超临界与超临界机组进行了全面比较;从设备国产化程度及可靠性、厂址及运输条件、电网运行要求等方面,对600MW超超临界机组与1000MW机组相比所具有的优势进行了论述;对在我国如何推广应用600MW超超临界机组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玉环电厂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的设备和特点;对超超临界机组的优化运行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超超临界机组在汽轮机、锅炉和主要辅机的运行方式和可控参数上优化运行的技术措施。对提高超超临界机组的运行经济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对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的主蒸汽管道设计压力取值做了不同的要求。根据机组的设计参数和实际运行情况,结合相关规定,对国内现行的超(超)临界机组主蒸汽管道设计压力取值规定进行了分析,认为对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主蒸汽管道设计压力的取值提出不同的要求,并不合理。建议二者取值一致,并采用锅炉最大连续蒸发量(BMCR)工况下的工作压力作为设计压力。  相似文献   

18.
《电力勘测》2012,(4):41-41
7月4日,由山东电力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1000MW超超临界锅炉水冷壁温度监测和预报系统正式在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投入运行。1000MW超超临界机组炉膛水冷壁内的工质参数比亚临界机组明显提高,水冷壁的工作条件更加恶劣,近年来国内投产的超超临界锅炉相继发生过高温腐蚀和超温爆管事故。  相似文献   

19.
回顾超临界机组发展历史,分析其发展的现实意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指出我国发展超临界机组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分析我国超临界发电技术的发展前景.超(超)临界发电技术的普遍采用,必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的收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业发展政策,必须及时加以确立,长期加以坚持.表2参6  相似文献   

20.
《云南电力技术》2014,(3):104-104
该项目以传统亚临界、超临界火电机组锅炉、汽轮机调试运行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为基础,针对世界首批600MW超临界w火焰机组的技术特点,以实现该类型机组稳定、经济、环保运行为目标,基于该类型机组水冷壁超温、协调控制效果差、AGC投入效果不理想、煤质适应性差、机组吹管与汽机启动耗油多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