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壶瓶山镇基本情况的分析研究,提出如何建设营造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小城镇的设计方法与理念,对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古镇·老街·情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西部地区,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古镇。这些古镇远没有南方古镇诸如周庄那么闻名,却也有着它们独特久远的文化魅力,可谓“镇镇不同,街街不同”。它们大都以一条或几条街道为轴线呈线状形态发展,街道不仅是城镇最主要的商业空间,也是人们交往的主要场所。由于地处西部内陆,经济发展缓慢,受到的外来影响比较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空间形象。街道曲曲弯弯,六、七米宽;两侧的建筑大多只有2-3层,下店上住。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亲切宜人的商业空间,使这里成为展示城镇历史和文化的极好空间,人们习惯亲切地称之为…  相似文献   

3.
单德启  黄颂华 《规划师》2003,19(4):17-20
以威海市文化路及其沿线地段的城市设计为例,对如何在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中,保持和发展城市的地域特色进行探讨和研究,指出融入地域主义的城市设计为我国许多城市中以经济性和功能性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提供了一个反省的角度,恢复城市空间环境的地域特色应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唐彧 《城乡建设》2006,(9):26-27
南外滩·海琪园获得"2004年上海优秀住宅工程小区设计项目一等奖".项目位于上海中山南路以西,白渡路以南,是浦江西岸规划重点区域董家渡高级住区的起点.基地向北可远眺外滩建筑群和小陆家嘴金融区,向东隔规划中低层绿化休闲带与浦江相望,拥有极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环境.随着南外滩综合开发的启动,旧城改造承担着塑造浦江两岸城市空间和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新形象的历史重任,因此,如何在实现环境资源优势最大化的同时,创造一个有利于城市良性发展的沿江建筑群体和城市空间是海琪园设计的宗旨.  相似文献   

5.
黎燕  黎湘伟 《城乡建设》2001,(11):37-39
城市文化乃城市之魂,对于一座城市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城市知名度,也不仅仅是为了发展旅游,尽管这两种作用都很大,它终极的意义是显示一个城市的高度和精神的深度.目前,有些城市已意识到城市文化的独特作用,正经历着由城市表层的物质建设向深层的文化特色开掘方向的探索.这是一道没有统一答案的思考题,因为每个城市都有其不能被代替的个性内容.作为十堰这个新兴城市的城市规划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思考并完成这个思考题.  相似文献   

6.
一、引论人与自然原本是和谐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平衡被打破了,越来越多的人困囿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之中,生活单调、乏味。如何让都市生活复归自然已迫在眉睫。依心明园住区规划设计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最大限度地营造人与自然交融的绿色空间。二、规划项目背景及概况阜阳市位于安徽西北部,北邻齐鲁,西连豫鄂,是千里淮北平原上一座古城,自古就有“襟河带淮、中州锁钥”之誉。淮河两大支流颍河、泉河在城中心交汇,且城内护城河及其他河流纵横密布,颇有“北国江南”的特色。近几年来,城市发展较为迅速,人口规模和…  相似文献   

7.
时间周而复始,时间变亦不变,在连续变化的阶段中“绵延”表现了持续性和存留。知觉和体验在时间与场所空间中获得。在时问的绵延中记忆将空间体验在意识中浮现并得以重新体验。情景构成了城市建筑的记忆。记忆是现时对过去的再体验,是空间结构的向导,是时间的度衡。体验的“生活时间”由记忆衡量。在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建筑空间构成了“生活时间”的衡量框架。时间中具体的空间和建筑体验永远是知觉建筑现象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人们怎样理解城市和建筑,决定了他们看待、谈论和营造城市的眼界。城市并非一种单纯的物质存在,它更是一种文化环境;作为文化传播中仅次于语言的一项最宝贵的集体发明.城市为人类带来了广泛的接触和伟大的交流,它促进了人类的进化。文章强调城市建设中正确价值观念和取向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城市文化与开放环境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规划设计与城市背景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载体.穿城而过的流河往往给城市带来生机,滨水区的演化、开发、建设,从古至今,在世界上屡见不鲜.它的演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自然形态的发展期.第二、工业化时代的发展期.第三、现代滨水区与地域文化再开发时期.本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各国把城市滨水区再开发作为城市中心复兴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小城镇历经自发生长的过程,其城镇空间、自然环境和本土文化在长期的互动中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形成和谐共生的山水林田城村有机整体,而上一时期的快速城镇化过程对这种联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品质提升、区域城镇体系完善和城乡关系平衡等当下重要的城市发展命题之下,从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视角认知每个小城镇独有的特色,并将其通过城市设计手段固化在城市空间中,从而形成与本土环境和文化相融共生的特色小城镇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青海省贵德县中心城区核心区城市设计为例,介绍了从认知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特色入手,以城市设计的方法对自然—田园—城镇的有机整体关系进行保护和发展,从而形成完整统一、具有"本土"特征城镇空间的小城镇特色空间营造路径,具体包括研读环境本底肌理和城镇发展脉络,谋求自然、城镇、乡村并行生长的总体空间布局,营造延续自然乡野脉络的城市公共空间三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