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种新的双幅控制有源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针对有源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提出了一种新的双幅控制策略。通过直流环节采用母线电压双幅控制和逆变桥采用带有三态滞环电流调节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相结合的策略,可以降低直流环节的损耗,改善逆变器的输出特性。它具有控制简单,输出电流脉动小,输出电压谐波含量小等优点。详细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策略,并给出了仿真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祁晓蕾  阮新波 《电源学报》2006,4(4):317-321
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源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的双幅控制策略。通过直流环节采用母线电压双幅控制和逆变部分采用带有三态滞环电流调节器的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相结合的策略,可以降低直流环节的损耗,改善逆变器的输出特性。它具有控制简单,输出电流动态响应好,脉动小,输出电压谐波含量小等优点。详细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控制策略,并给出了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串联有源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 (TSACRLI)的双幅控制策略 ,该方案不仅保持了原电路结构简单 ,软开关等优点 ,而且有效降低了直流环节损耗 ,进一步提高了工作频率 ,加快了输出动态响应速度。文章分析了换流工作过程 ,讨论了双幅控制的实现条件 ,并通过对比仿真和实验证明了双幅控制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双幅有源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的分析和设计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双幅控制技术可大大降低有源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ACRDCLI)的直流环节损耗,并改善逆变器输出性能。该文提出了一种该电路的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对工作过程的详细分析,揭示了系统效率与各主要参数的内在关系,归纳出参数设计的一些重要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了3kW的单相全桥逆变器,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效率达96.2%。  相似文献   

5.
该文提出了串联型有源箝位谐振直流环节变器(TSACRLI)的母线电流双幅控制策略,该方案在原有的简单拓扑上,即实现了软开关,又有效降低的谐振直流环节及箝位开关损耗,改善了逆变器的输出性能。通过对换流工作过程的分析,讨论了双幅控制的实现条件,并掉控制方案进行了对照,仿真和试验有力证明了该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双幅控制的串联有源钳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该方案不仅保持了原电路结构简单,软开关等优点,而且有效降低了直流环节损耗,改善了系统的整体性能。给出了换流工作过程分析和双幅控制的实现条件,仿真和实验证明了双幅控制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幅有源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技术的脉宽调制(PWM)控制方案,以改变传统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只能采用离散脉冲调制(DPM)控制的现状,在保持原电路结构简单,软开关等优点的基础上,使逆变器具有更高的效率,明显改善了输出频谱.给出了PWM控制方案的工作原理,通过3kW实验系统的仿真和实验,证明了该控制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双环控制双幅有源钳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双环控制下的双幅有源钳位谐振直流环逆变器,它具有开关损耗低、拓扑结构简单、负载调整性好、失真度小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电压源输出的场合,详细分析了电路的工作原理和特性,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
准谐振直流环节三相逆变器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性能的逆变器总是受到研究工作者的极大关注。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是最早提出的具有帝用价值的软开关三相交流电机驱动电路拓扑结构之一。对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电路的拓扑结构的最新发展和应用做了简要的介绍,并对第一种电路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电流控制电压源逆变器滞环控制的一种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电流控制电压源逆变器的新颖的电流环跟踪控制器。  相似文献   

11.
SVPWM技术在零电压过渡三相逆变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4,他引:3  
该文对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技术在一种新的零电压过渡相三逆变器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从空间矢量旋转的角度讨论了逆变桥的零电压过渡(ZVT)过程。新型软开关电路的主要优点为:所有的功率器件均工作在零电压开关(ZVS)或零电流开关(ZCS)条件下,电路中的谐振过程均自然发生,零电压过渡的实现不需要增加任何的电压或电流传感器件,且ZVT时间的长短可以自由控制,使得整个电路的实现过程控制简单。文中详细分析了该电路的工作原理及相关的控制策略,并讨论了该逆变器实际应用中的若干问题。通过实验验证了文中分析过程的正确性、可行性及可实现性。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颖的三相四桥臂逆变器解耦控制的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6,自引:20,他引:26  
三相四桥臂逆变器是针对三相不平衡或非线性负载的供电提出来的。该文提出了1种采用内环空间矢量电流调节器和外环同步坐标比例积分控制器相级联的三相四桥臂逆变器的控制方案,实现了对三相四桥臂逆变器的解耦控制。建立了三相四桥臂逆变器在αβγ空间的电路模型,分析了其在αβγ空间的三维电压矢量分布并由此提出了1种采用2个三电平滞环比较器和1个两电平滞环比较器相结合的内环电流调节方案。外环采用了同步坐标电压控制器,使用1个简单的比例调节器就可实现输出电压跟踪的零稳态误差,保证了良好的稳态性能。建立了整个系统在dqo坐标系下的控制模型,实现了对d,q,o3个分量的独立解耦控制。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内模原理的三相电压源型逆变电源的波形控制技术   总被引:22,自引:20,他引:22  
恒频恒压(CVCF)交流逆变电源一般用在比较特殊而重要的场合,其输出电压波形质量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方面。该文分析了三相逆变电源输出电压波形控制基于旋转坐标系扰动内模原理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了旋转坐标系下基波扰动瞬时值控制内模与谐波扰动重复控制内模结合的方案。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案可以保证系统有较快的动态响应,稳压精度高,输出电压谐波畸变率小。  相似文献   

14.
三相软开关逆变器的PWM实现方法   总被引:21,自引:11,他引:21  
该文详细阐述了采用三角载波和锯齿载波对本逆变器实现(ZVS)软开关动作的影响。使用三角载波实现软开关动作时,由于开关动作时刻不固定,使得谐振时刻难于控制,并且谐振次数多,使直流母线电压得不到充分利用。采用正斜率锯齿载波虽然能解决上述问题,但是会造成在锯齿波垂直沿前后处于零矢量状态,电机的能量与谐振电路不发生交换,不能满足软开关谐振条件。指出要实现本电路的软开关动作模式,载波必须采用正负斜率交替的锯齿波,并根据电机电流极性来切换锯齿波的斜率,这是逆变器开关元件实现软开关动作的必要条件。实验证明了采用本控制方式,逆变器的输出电流波形具有良好的正弦度。  相似文献   

15.
电流型控制半桥逆变器直流分压电容电压存在偏差,电容中点的电压偏移容易导致系统失控。文中分析了电流型控制半桥逆变器分压电容不均压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电容中点电压偏移的理论值;针对电压电流双闭环瞬时值控制半桥逆变器,提出了电容电压偏差前馈控制方案。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采用该技术后,分压电容的直流偏差被消除,半桥逆变电路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以正常工作。该方法为电流型控制半桥逆变电路的实用创造了条件,同样可应用于电流型控制半桥直/直变换器和直/交变换器。  相似文献   

16.
混合9电平逆变器的H桥电容电压平衡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混合9电平逆变器是一种新型的多电平拓扑结构。文章在研究了H桥逆变电路直流电容电压充放电模型的基础上,得到了负载电流与电容电压变化之间的定量计算公式,进而详细分析了混合9电平逆变器H桥辅助逆变电路电容电压不平衡的内在机理,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容电压不平衡预估计和零序电压注入的平衡控制方法。所提方法原理简单,实现容易,无需增加额外的硬件设备。通过仿真验证了在混合9电平逆变器的参考电压中注入零序电压后,混合9电平逆变器的H桥逆变电路电容电压得到平衡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三相逆变电源不平衡负载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负载情况对逆变器的设计和性能都有很大的影响。文中在对称分量法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平衡负载的情况,并在电压型三相逆变电源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推导了不平衡分量在dq坐标系下的表达式,提出了基波扰动瞬时值反馈控制器与谐波重复控制器结合的控制方案,分析了控制实现的可能性。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证明了该方案对不平衡负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的分相控制式三相电流型五电平逆变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一个三相直接式多电平电流型逆变器(CSI)中利用PWM技术来消除输出电流谐波是非常困难的。文中提出了一类新的三相分相控制式电流型5电平逆变器拓扑。这类拓扑通过三相星形负载的中性线进行解耦,逆变器的每相都可以独立控制,因此可以将多电平PWM技术应用到该类逆变器以减小输出电流谐波。文中给出了一种多载波PWM技术的数字化实现方案。文中以单相逆变器单元为例介绍了三相5电平逆变器的工作原理。最后建立了一个三相分相式5电平CSI的实验系统,验证了文中的结论。随着超导储能系统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电流型多电平变流器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