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观水驱油实验及剩余油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高中低不同渗透率的真实岩心平面模型,采用最新研制的彩色可视化图像分析系统开展了微观水驱油实验。通过不同渗透率岩心在不同速度下的驱替实验,经过图像系统分析,研究了剩余油形成机理,并从微观角度分析了不同渗透层采收率不同的原因。高渗层由于水的突进现象严重使采收率较中渗层偏低,低渗层孔喉小,裂缝不发育其采收率也最低。此次实验研究为非均质油藏合理安排开发层系组合、提高低渗层动用程度、进一步开展挖潜工作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三元复合驱是一种有效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但驱后仍然有很多原油残留地下。为了进一步认识三元复合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类型和状态,利用激光共聚焦技术、现代物理实验模拟方法、现场取心井采出的天然岩心对三元复合驱后剩余油微观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三元复合驱后剩余油主要以孔表薄膜状分布在孔隙中,而其中大部分为难以采出的重质油。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选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改变液流方向可行性评价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个评价油井转注降低油水井数比改变液流方向措施可行性的计算公式,其推导基础是投入产出平衡原则。公式全面考虑了影响改变液流方向效果的4类14个主要因素:①油藏参数:油水粘度比、油藏面积、油层厚度、平面渗透率对数正态分布变异系数和概率50%处渗透率;②井网参数:油水井数比、井网密度井距不均匀系数、转注使油水井数比降低的系数;③开发参数:转注时油藏含水率、转注时的采油速度;④经济参数:原油价格、原  相似文献   

4.
随着常规油藏进入高采出程度和高含水“双高”阶段,剩余储量可动用性变差,稳油增产难度日益增加。为长期挖潜油藏剩余油,加强剩余油分布赋存状态及表征,全面了解剩余油分布规律成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必要前提。通过梳理国内外针对不同油藏开展的岩心分析、一维岩心驱油、微观驱油实验,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核磁共振成像、CT扫描成像、荧光分析等技术,从定性到定量对一到三维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进行全面总结。结果表明,含油薄片分析因高保留残余油分布状态、能真实反映残余油原貌特征且技术成熟成为研究残余油分布的基本实验方法;传统岩心驱油模型是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提高采收率机理必不可少的实验方法,可反映真实储层情况,但只能从宏观视角分析不同因素对渗透效果的影响;真实岩心可视化模型可有效弥补传统岩心驱油模型的不足,但可视化实验装置耐高温高压有限,制作成本较高,图像处理不太清晰;微流控模型作为新兴技术,参数可控、实验重复性高,同时可将各种驱油模式下的微驱过程、流体的流动情况进行可视化展示,为评价驱油效果提供一条新途径,但简化的微观多孔模型与实际驱替实验结果仍存在一定差距。以核磁共振成像技术、X射线CT成像技术为主的成像分析技术凭借各自优势与真实岩心实验相结合,成为从微观角度有效描述剩余油分布特征的重要方法。该综述将为了解现有剩余油研究方法提供重要借鉴,为不同类型储层进行剩余油分布、高效开发、提高原油采收率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提高非均质砂岩油田水驱采收率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非均质、低渗透砂岩油田水驱开发的中后期,剩余油分布具有如下特点:①注采井网不合理在单砂体中造成有采无注,有注无采及注采失调,从而形成剩余油。②砂体单向受效,在翼侧形成剩余油。③砂体非均质严重,在高渗透地带造成水窜,在低渗透地区形成剩余油。基于剩余油分布的上述特点,分析目前开发剩余油所普遍采取的两种方法具有的不足,即井网加密受到储量丰度的局限及油田综合调整具有复杂、工作量大、难于管理、成本高,使上述剩余油在注水与采油分井进行的开发模式下很难得到充分开发,因此提出了开发剩余油、提高非均质低渗透砂岩油田水驱采收率的新思路——同井分层注、采开发模式,并以大庆葡萄花油田南部(葡南)为例进行了效果预测,结果表明:利用该模式可使葡南油田水驱采收率比标定值提高3.7%。  相似文献   

6.
针对低渗透油田水驱采收率低、水驱效果差、液流方向单一等问题,以新疆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为例,对水动力改变液流方向技术在低渗油藏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从水动力改变液流原理出发,总结出调整注水井、调整采油井和采油井转注3种水动力改变液流的工作原理。其次,结合油田实际地质及生产情况,从注水井增补及开发层位调整方面,对油田52口生产井制订了改变液流方向的具体措施。最后,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上述措施进行了评价,预测措施实施后15年综合含水率上升6.36%,产油量增加26.51×104 t,日产油增加59.34 t/d。预测结果表明,水动力改变液流方向技术应用在宝北区块这样的高含水、低渗透油藏中能取得较好效果。该技术可有效抑制低渗透储层含水率上升,增加单井产量,提高储层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7.
提高采收率研究的现状及近期发展方向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介绍了国外提高油气采收率(EOR)方法的应用现状,应用规模、增油量及其在总量中的比例;介绍了美国能源部支持的三次采油基础研究情况;分析了EOR方法与油价的关系;分析了我国在聚合物驱、复合驱、注气、微生物采油等方面的的技术状况和应用规模对近期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应用驱油微观模拟实验技术研究储层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驱油微观模拟实验是研究储层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的有效方法,通过不同渗透性储层的微观仿真模型及不同粘度原油、不同驱替压差的水驱油微观模型实验,较好地揭示了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和挖掘储层剩余油潜力阐明了机油,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微观剩余油实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微观条件的差异,注入水表现出不同的渗流特性。当油田开发结束时,仍有一半以上的原油滞留在储层孔隙中形成微观剩余油。研究微观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是现阶段提高油气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剩余油微观模型试验和微观仿真模型是2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不同类型储层的微观水驱模拟,较好地揭示了微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控制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和挖潜剩余油指明了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相似文献   

10.
应用微观仿真模型驱油技术,模拟大孔道油藏,研究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微观分布规律。讨论了注聚驱油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方法、分布规律;对注聚后油藏的增产挖潜进行了实验室研究;用预交联凝胶颗粒进行单填砂长管驱油,提高采收率达15%;用预交联凝胶颗粒进行平面模型调驱结合驱油,提高采收率为2.4%左右;用预交联凝胶颗粒进行三并联调驱,提高采收率达1.5%。并且投入产出比达1:45,可以考虑现场施工应用。  相似文献   

11.
In the process of water-flooding development of heavy oil reservoir,due to the high viscosity and oil-water mobility ratio of heavy oil,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poor fluidity,high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and low recovery efficiency,which seriously restrict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heavy oil.The molecular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sphaltenes and resins in heavy oil were analyzed.Based on the three most concerned properties of chemical agents,including the emulsificati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2.
井间流动单元预测与剩余油气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依据储层的岩性特征、沉积微相、渗流特征、微观孔隙结构和储层非均质特征,结合储层的实际情况,选用孔隙度、渗透率、粒度中值、最大孔喉半径、流动层指数等5个参数,综合应用岩性-物性划分法以及流动层指数划分法进行了流动单元的定量划分,建立了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的E、G、M、P等4类流动单元模式。根据研究区内平面、垂向和井间流动单元分布,发现孤岛油田中一区上第三系中新统馆陶组5段剩余油气在馆陶组5段3层的东北部和中部相对富集。综合考虑井间流动单元排列方式和注、采井射开位置,建立了井间流动单元分布模型,有助于深入研究剩余油气的空间分布,为河流相储层剩余油气挖潜决策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 preliminary microscopic study of oil/oil droplet interactions in surfactant-added water is carried out to understand the oil/water interface changes with time and its effects on oil/oil droplet coalescence. This study is carried out on two oils (olive and crude oil) with varying concentrations of surfactant water ratios. The radii of curvature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coalescing oil droplets is used as a measure to reflect the change in surface energy. As oil droplets were placed in surfactant-added water, the radii of curvature were measured at three different states. Early state shows very little effect on oil/oil interfaces; in the later state, the effect is greater and interfacial tension decreases rapidly. At quasi-steady state, the state between the early and later, faster rate stage reduces with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in the case of olive oil. Increasing the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does not show the same effect on crude oil. The radii of curvature increase with time by increasing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s in olive oil; an inverse effect is found in crude oil. A natural surfactant prepared from the outer shell of pericarp of soapnut fruit was also used to study droplet formation and coalescence as well 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in interfacial tension and oil mobility.  相似文献   

14.
古城油田B1 2 5区Ⅴ 2 -5油组地层能量严重不足 ,热水驱后期开发效果较差的状况 ,急需进行开采方式转换研究与试验 ,为了适应开发需要 ,开展了化学法辅助热水驱的技术研究与先导试验 ,达到提高薄层稠油最终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针对文 2 5东油藏油水井井下技术状况差、挖潜难度加大等诸多困难 ,利用文检 3取心井各项资料开展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阐述了该项研究的几种方法 ,将其推广应用到其他高含水期开发油藏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关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水淹级别进行研究,将油水相对渗透率资料进行处理,得到线性回归公式,求出水驱可动油饱和度和水驱剩余油饱和度,利用水驱特征曲线法和产量衰减曲线法,求出油田的可采储量;利用水驱最终采收率法求出油田的剩余可采储量;利用油井的产液剖面和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分别求出水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和剩余可采储量;利用油井的产液剖面和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分别求出小层的剩余油饱和度和剩余可采储量。以文南油田文136断块油藏为例,  相似文献   

17.
下二门油田微凝胶驱微观驱油机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微凝胶驱油技术是将传统的凝胶堵水调剖与聚合物驱的特点综合于一体,可解决聚合物驱中聚合物用量高、耐温抗盐性差、污水配制困难的问题。结合下二门油田油藏特点与开发状况,利用微观真实砂岩模型进行了驱油实验,研究了微凝胶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规律以及微凝胶调驱提高采收率的微观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微凝胶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优先进入大孔道,然后变形通过窄小孔喉;改向作用和黏弹作用是微凝胶调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三次采油中驱油剂与防膨剂的配伍性.首先考察了驱油剂对驱油剂防膨剂防膨效果的影响,再研究了防膨剂对驱油剂界面张力及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驱油剂基本上不影响防膨剂的使用效果;防膨剂使驱油剂的界面张力降至更低,同一种防膨剂对于不同驱油剂的驱油效率有不同的影响,驱油剂A驱油效率略有提高,驱油剂B驱油效率降低到13.97%,驱油剂C驱油效率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9.
油气开采中岩石力学参数变化规律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三轴应力试验装置,在模拟不同地层条件下的石油开采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岩心试验,应用统计理论方法分别找出孔隙压力、含油水饱和度对岩石性质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特定地层条件下的岩石力学特性动态计算模型。结果表明,杨氏模量、抗压强度、比奥特系数与有效围压的关系均为幂律指数型;杨氏模量、抗压强度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均为对数型。此结论为预测石油开采过程中岩石力学性质变化规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位于七东1区克下组油藏中南部的复合驱工业试验区已处于特高含水、低产油开采阶段,开发形势相当严峻.该文在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油藏的油水运动规律,通过油藏动态法、岩心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及水淹层测井解释,结合地质特征与生产测试资料,从不同侧面描述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和量值大小,为复合驱工业试验方案编制,为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