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酒泉盆地酒西坳陷原油油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酒泉盆地酒西坳陷目前已发现的原油主要分布在青西凹陷和南部凸起,可分为3种不同类型,油源分别为青西凹陷青南次凹下白垩统不同层段的烃源岩。第1类原油为低成熟原油,油源主要为低成熟的下白垩统下沟组上段烃源岩,下沟组中段上部烃源岩可能也有一定的贡献;第2类原油为中等成熟原油,油源主要为下沟组中段烃源岩,下沟组下段上部烃源岩可能也有部分贡献;第3类原油为高成熟原油,油源为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烃源岩。青南次凹中部柳沟庄油田中-浅层的原油主要为第2类原油,少量为第1类原油,油源分别为青南次凹中部下沟组中段和下沟组上段烃源岩;青南次凹中部深层的原油为第3类原油,油源为青南次凹中部深层的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烃源岩。青南次凹南部的窟窿山构造带和北部的柳北构造带的原油属于第3类原油,油源分别为青南次凹南部和北部下沟组下段与赤金堡组烃源岩。南部凸起的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构造带的原油属于第2类原油,油源为青南次凹中部下沟组中段烃源岩。青南次凹的下沟组中段、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是酒西坳陷的主力烃源层。  相似文献   

2.
青西油田裂缝性储集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西油田位于酒西盆地西部的青南凹陷,储集体主要是下白垩统下沟组泥质白云岩与白云质泥岩(本文简称“泥云岩”)和砾岩,裂缝是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和重要的储集空间。本文着重总结青西油田裂缝性储集体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储集层物性分析、成岩作用与裂缝成因网络、构造环境与构造裂缝、有效裂缝段识别以及储集层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认为赤金堡组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酒西盆地各生油凹陷生油门限差异较大,下白垩统烃源岩的成熟度与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沉积密切相关。可溶有机质转化率、镜质体反射率、热解、生物标志物特征等参数表明:青南凹陷中部的下白垩统烃源岩生油门限深度为4000m(相应的镜质体反射率为 0 65%),埋深 4000— 4400m为低成熟阶段,埋深 4400一5200m为成熟生油高峰阶段,因此中沟组烃源岩未成熟,下沟组上部烃源岩低成熟,下沟组下部和赤金堡组上部烃源岩处于成熟生油高峰阶段,赤金堡组下部烃源岩处于高成熟的凝析油-湿气阶段,目前尚无烃源岩达过成熟干气阶段。石北凹陷生油门限深度为3000m,只有凹陷内埋藏较深的赤金堡组烃源岩达到成熟生油阶段。烃源岩埋藏和演化历史分析揭示,下白垩统烃源岩在白垩纪末期埋藏均较浅,主要的生油期是晚第三纪以来,目前赤金堡组上部和下沟组下部烃源岩正处于生油高峰期,地质历史上只有一次生、排烃高峰。酒西盆地各油田原油十分相似,原油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物特征等表明,下白垩统的水生有机质是形成石油的主要有机先质,赤金堡组是主要烃源岩,而下沟组是相对次要的烃源岩。图5(陈建平搞)  相似文献   

4.
酒东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油源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营尔凹陷下白垩统存在3套烃源岩,分别为中沟组(K1z)、下沟组(K1g)和赤金堡组(K1c),其中有效生油岩只有中沟组和赤金堡组。营尔凹陷的原油具有中等密度、高含蜡量和中凝固点的特征。通过油源对比,认为应以赤金堡组和下沟组下段2套源岩为勘探目标,而且下沟组下段的源岩具有很强的供油能力,勘探上更应重视。  相似文献   

5.
酒泉盆地酒西坳陷属于勘探程度非常高的典型含油气坳陷,其中青西凹陷青南次凹是主要生烃凹陷。随着探井数量增多和勘探深度不断加深,揭露的下沟组下部和赤金堡组越来越多,为重新认识该凹陷主力烃源岩及其生烃潜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通过对青南次凹30多口探井大量烃源岩样品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和研究发现:下白垩统不同层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由上至下逐渐增高,中沟组和下沟组上段为一般烃源岩,而下沟组中段、下段和赤金堡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且以Ⅱ1型有机质为主,属于好和很好的优质烃源岩。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总体上呈现中部最高,南、北两端略低的趋势,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凹陷中部-东北部地区,下沟组中段、下段和赤金堡组均为主力烃源岩,而凹陷南部只有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属于好烃源岩,也是南部主力烃源岩;青南次凹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段处于大量生油阶段,下沟组下段处于生油高峰阶段,赤金堡组处于成熟生油窗后期-高成熟生成凝析油气阶段;下沟组中段、下段和赤金堡组烃源岩生成并排出了大量原油,是青西凹陷主力生烃源岩,青南凹陷北部和中部中-深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这一认识对酒西坳陷油气精细勘探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酒西坳陷的实例对中国其他高勘探程度盆地的精细勘探与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原油地球化学性质较相似,但可细分为若干族群,选择原油族组分、轻烃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结合原油的地质产层将原油分为3个族群。油源对比表明,3组原油分别与中沟组、下沟组下段、赤金堡组烃源岩存在亲源关系。通过原油族群划分,中沟组、下沟组下段、赤金堡组为营尔凹陷3套各自独立成藏系统,勘探中要分别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营尔凹陷下白垩统油气勘探应避开高压水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营尔凹陷下白垩统(K1)存在下沟组和赤金堡组2套源岩,目前它们已到成熟阶段。凹陷东侧长沙岭构造在下白垩统下沟组和赤金堡组储层中也发现油藏,但主要分布在高压水层的顶部及下部,而高压水层段存在良好的储层,并未发现油气。文章根据高压水层段的储层荧光特征,通过储层烃与源岩的对比,分析了下白垩统高压水层对油气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水层段,储层荧光弱,储层抽提物特征既不同于赤赤金堡组源岩,也不同于下构组源岩,为就近捕获的产物;高压水层未发生大规模的油气运移,其形成时间早于油气运移的时间。建议该区油气勘探目标的选择应避开高压水层,选择凹陷附近的圈闭、高压水层以下的层位。  相似文献   

8.
酒西坳陷油源对比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酒泉盆地酒西坳陷原油地球化学性质很相似,而烃源岩的性质较复杂。选择干酪根碳同位素、Pr/Ph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比值等参数计算下白垩统3套烃源岩之间的相关系数,通过聚类分析,将下自垩统烃源岩分为6类,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上段烃源岩的相关性很好,而中沟组、下沟组上段和赤金堡组下段的烃源岩差异较大。根据6类烃源岩的热成熟度、碳同位素类型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进行油源对比,确定酒西坳陷主要烃源岩是下沟组下段和赤金堡组上段有机质类型相对较好的湖相泥岩和泥灰岩。图4表2参10  相似文献   

9.
酒西坳陷下白垩统湖相碳酸盐岩生烃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酒西坳陷下白垩统赤金堡组和下沟组属湖湘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发育一套纹层状泥质白云岩和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中有机纹层(藻纹层)结构发育,但非均质性很强,烃源岩中有机质纹层分布与其生烃潜量正相关,显示出其间的成生联质白云岩与该区已发现的“主体原油”之间的亲缘关系,藻纹层泥质白云岩是其主要烃源岩。高含有机质纹层的烃源岩不仅是优质烃源岩,由于其生烃物质的层状富集,在生、排烃过程中,更有利于微裂缝的形成和排烃。图7表2参11  相似文献   

10.
酒泉盆地酒西坳陷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与有利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酒泉盆地酒西坳陷是典型的勘探程度非常高的含油气坳陷,其油气勘探潜力及有利的勘探区域是油气勘探决策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酒西坳陷原油类型与油源的精细对比,厘定了不同类型原油分布的层系与区域,总结归纳了原油分布规律,探讨了油气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控制因素,重新评估了油气资源潜力并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酒西坳陷青南次凹中部地区存在低成熟、中等成熟和高成熟3类原油。低成熟原油仅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上段和中沟组,中等成熟原油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段及以上地层,高成熟原油主要分布在深层下沟组下段与赤金堡组。青西凹陷南部的窟窿山构造带和北部的柳北构造带仅分布高成熟原油;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构造带和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带的古近系中仅分布中等成熟原油。青南次凹内部的油气以近源运移成藏为主,不同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层位。窟窿山断裂和121断裂是控制凹陷内油气运移成藏的关键断裂,鸭509断裂是控制油气由青西凹陷向南部凸起运移的关键断裂。新近纪以来祁连山向北推覆挤压形成的背斜构造带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圈闭,青西凹陷不均衡沉降与抬升为油气由西向东高效运移创造了有利条件。酒西坳陷仍然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基础与勘探潜力。青南次凹中部的深层、南部窟窿山构造带东段和北部柳北构造带的中层—深层是寻找高成熟原油的有利区;鸭西及其以南地区是寻找中等成熟和高成熟原油的有利区;鸭南—庙南地区和鸭儿峡—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地区的古近系是寻找中等成熟原油的有利区;石北次凹中部—北部的深层是寻找赤金堡组自生自储成熟原油油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1.
酒西盆地各生油凹陷分隔性较强,烃源岩埋藏历史不尽相同,以往长期认为,下沟组是酒西盆地主力烃源岩,下白垩统烃源岩有身份个主要生油期(晚白垩世末,晚第三纪),且生烃与排烃不同期,油气运移主要发生在晚第三纪,此外,还认为即使在同一凹陷很小的范围内,生烃门限度差别也很大,例如青西坳陷中部门限深度为3800m,而边部仅2600m,相差1200m,石北凹陷中部为2200m,边部仅1600m,相差600m,石北凹陷和青西坳陷则相差1000-1600m.  相似文献   

12.
酒泉盆地酒西坳陷是典型的勘探程度非常高的含油气坳陷,其油气勘探潜力及有利的勘探区域是油气勘探决策面临的关键问题。通过酒西坳陷原油类型与油源的精细对比,厘定了不同类型原油分布的层系与区域,总结归纳了原油分布规律,探讨了油气运移与聚集成藏的控制因素,重新评估了油气资源潜力并预测了有利勘探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酒西坳陷青南次凹中部地区存在低成熟、中等成熟和高成熟3类原油。低成熟原油仅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上段和中沟组,中等成熟原油分布在下白垩统下沟组中段及以上地层,高成熟原油主要分布在深层下沟组下段与赤金堡组。青西凹陷南部的窟窿山构造带和北部的柳北构造带仅分布高成熟原油;鸭儿峡-老君庙-石油沟构造带和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带的古近系中仅分布中等成熟原油。青南次凹内部的油气以近源运移成藏为主,不同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层位。窟窿山断裂和121断裂是控制凹陷内油气运移成藏的关键断裂,鸭509断裂是控制油气由青西凹陷向南部凸起运移的关键断裂。新近纪以来祁连山向北推覆挤压形成的背斜构造带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圈闭,青西凹陷不均衡沉降与抬升为油气由西向东高效运移创造了有利条件。酒西坳陷仍然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基础与勘探潜力。青南次凹中部的深层、南部窟窿山构造带东段和北部柳北构造带的中层-深层是寻找高成熟原油的有利区;鸭西及其以南地区是寻找中等成熟和高成熟原油的有利区;鸭南-庙南地区和鸭儿峡-石北次凹西部斜坡地区的古近系是寻找中等成熟原油的有利区;石北次凹中部-北部的深层是寻找赤金堡组自生自储成熟原油油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3.
惠民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中的一个富油气单元。系统研究惠民凹陷临南洼陷20个原油样品和4个烃源岩样品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其成熟度、沉积环境和有机质来源,利用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建立油-岩关系,筛选有效参数运用交会图和聚类统计划分原油类型和进行油源对比。研究区原油已进入成熟阶段,生油母质的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的湖沼相-淡水湖相,具有陆相湖盆混合型母质特征。总体上,研究区原油有较高的饱和烃含量和较低的胶质及沥青质含量,正构烷烃为"平台式"双峰形态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低,4-甲基甾烷含量较高。研究区内不同地区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存在一定差别,可按地区分为南带和北带。相比南带的原油,北带原油样品中4-甲基甾烷/C29R、Ts/Tm比值较低,而C29降藿烷/C29降新藿烷、1,2,7-/1,2,6-三甲基萘、菲/∑甲基菲较高。研究区沙四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Ⅲ型,有机质丰度较低;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以Ⅱ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其中,沙三下亚段和中亚段是临南洼陷的主力烃源岩。通过系统对比研究区原油和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临南洼陷沙三、沙四段原油来自沙三下、中亚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14.
阿尔凹陷是二连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勘探程度较低。 下白垩统为二连盆地的主力烃源岩和产油层,在阿尔凹陷广泛发育。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明,阿尔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以Ⅰ-Ⅱ 型为主,低成熟-成熟,已进入大量生烃阶段,其中腾一段烃源岩生烃能力最强,阿四段烃源岩生烃能力稍差;下白垩统烃源岩主要为淡水-微咸水环境,腾一段为偏强还原-弱氧化环境,阿四段为偏弱氧化环境;烃源岩常规甾烷分布特征为 C29>C27>C28,表明其具有以藻类输入为主、陆源有机质输入为辅的生源特征,而腾一段生源输入的差异可能与湖侵及湖退引起的水体深度变化有关。 下白垩统油砂和烃源岩样品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对比表明,腾一段原油来源于腾一段烃源岩,阿尔善组原油可能主要来源于腾一段烃源岩,混有阿四段的油源。  相似文献   

15.
The Lower Cretaceous Xiagou Formation contains the major source rocks for the crude oils discovered in the Qingxi Sag and the South Uplift in the Jiuquan Basin, northwestern China. The Xiagou Formation source rock was formed in a closed, anoxic, reducing, alkaline lacustrine environment with a high salinity. Its high content of brittle minerals is favorable for the fracturing of reservoirs in source rock formations in the Qingxi Sag. The Xiagou Formation contains a great number of fair to excellent source rocks, and their organic matter (OM) came chiefly from plankton/algae and high plants as well as possibly bacterial organisms. The Xiagou Formation source rocks mainly contain Type II OM and some Type III and Type I OM, with good oil-generating potential. The source rock maturity is mainly in the early-mature and mature stages, and its Ro value corresponding to oil peak is about 0.8%, which is lower than classic oil peak Ro value of 1.0%; therefore, a great deal of hydrocarbon was generated before the classic oil peak Ro = 1.0%. Mature source rock in the Xiagou Formation tends to be distributed in the older members and at a greater depth. There is a better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tight oil in the deep Qingxi Sag.  相似文献   

16.
利用饱和烃色谱、色—质谱谱图特征及生物标志化合物指标,在沙河街组不同层系烃源岩地化特征差异性对比的基础上,结合原油地化特征,分析了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已发现油气的成因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分析表明,渤南洼陷发育沙三段和沙四段2套有效烃源岩,其中沙四段烃源岩按照地化特征差异又细分为膏盐间和膏盐下烃源岩,三者在伽马蜡烷含量、姥植比和成熟度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油源对比表明,目前已发现的原油存在5种成因类型,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沙三Ⅰ型和沙三Ⅱ型原油均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但是在成熟度和分布上明显不同,沙三Ⅰ型原油分布在洼陷区的沙三中上亚段,成熟度相对较低;沙三Ⅱ型原油分布层位较深,成熟度较高。沙四Ⅰ型原油分布零星,来源于沙四段膏盐间烃源岩。沙四Ⅱ型原油主要来源于沙四段膏盐下烃源岩,多为自生自储型油藏;混源型油气来源于沙三和沙四段烃源岩。油气分布远离油源中心,多位于断阶带上,断层作用对其分布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