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GPPLTE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演进的重要方向,随机接入过程直接影响系统的稳定性。首先介绍了LTE随机接入的概况,然后结合MAC子层和RRC子层着重剖析了基于竞争模式的随机接入过程的协议流程,说明了RRC消息中各参数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设计并实现了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终端侧的随机接入过程,首先研究了随机接入过程的应用场景和类型,然后以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协议)连接建立场景为例设计了随机接入过程的流程,最后通过SDL/TTCN仿真平台对随机接入过程进行了测试和验证,从测试运行结果中可知,随机接入过程的实现符合3GPP组织一致性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3.
3G LTE中随机接入过程分析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保持领先,3GPP无线接入技术需要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来保证其竞争力。在这个背景下,3GPP成立了LTE计划,该计划目的是引入全新的空中接口和各种先进的技术,以便达到更大的传输速率、更小的接入时延和更大的系统容量。本文主要对3GLTE随机接入流程的三种方案进行分析,并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4.
LTE系统随机接入过程是用户终端实现上行同步,并与网络端建立连接的第一步,对系统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介绍了LTE随机接入过程的触发情况和分类,然后详细说明了基于竞争和非竞争接入的过程步骤.通过对过程的分析研究列出了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不同的情况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LTE中规定了两种随机接入过程:同步随机接入过程和非同步随机接入过程。在开始非同步过程的随机接入之前,L1需要先从高层获得以下信息:随机接入信道参数(PRACH的配置,频率位置和Preamble格式);以及用于确定根序列的参数、小区的Preamble循环移位的设置(根序列表的索引,循环移位Ncs和集合的类型(普通和高速的设置))。  相似文献   

6.
LTE终端随机接入过程研究及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机接入过程是移动通信中用户终端与网络建立稳定的连接,进行通信的首要步骤;LTE系统是一个先进的大容量、高速率、低时延的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如何快速有效的进行随机接入过程对LTE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即在该前提下对LTE系统中终端侧的随机接入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快速的随机接入流程。  相似文献   

7.
胡晶  李广林 《电子技术》2010,37(12):59-61
LTE系统的随机接入是UE在开始和eNode B通信之前的接入过程,是保证通信建立的决定性环节。为了突出随机接入过程在LTE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文章从随机接入过程的分类,在MAC层和PHY的功能和步骤等方面分别进行研究,尤其对随机接入过程在MAC层的流程进行论证,得出仅有一步流程是纯粹的PHY的结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随机接入过程的PHY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在同一个小区内,由于随机接入资源的有限性,当大量终端同时接入基站时,会造成网络拥塞,这会导致终端接入碰撞的概率增大,使随机接入成功率降低,同时导致随机接入传输时延增大这种情况,提出一种在网络拥堵环境下进行随机接入过载控制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系统负载进行提前估算,根据网络负载情况动态调整随机接入的用户数和随机接入的时频资源,通过仿真得出该方法有效改善系统性能,使得用户接入时延较原有流程减少约35%,同时使用户接入成功率提升约45%。  相似文献   

9.
首先介绍TD-LTE系统的无线接口协议,然后分析MAC子层的架构、功能和过程,重点阐述了MAC子层的随机接入过程,从TD-LTE随机接入过程的特点、应用的环境入手,详细分析了基于竞争模式和非竞争模式的随机接入过程的各个流程,说明了随机接入是保证通信建立的重要环节,最后对TD-LTE随机接入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孙延洲 《数字通信》2011,38(2):94-96
针对3GPP最新发布的LTER8标准研究LTE中的随机接入实现机制,介绍了随机接入的实现机制,阐述了前导与Prach资源的选择原理,主要就前导序列的产生与发送过程进行分析,提出了改进的基带信号产生算法,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最后总结了LTE中随机接入的优点。实验证明:LTE中随机接入能降低接入时延,对产品的研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基于LTE体制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对随机接入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针对GEO卫星通信中传播距离远、时延差大以及小区半径大等特点,分析了影响GEO卫星的LTE随机接入前导序列信号格式设计的因素。针对LEO卫星通信中存在大多普勒频移现象,分析了多普勒频移对随机接入信号检测的影响。最后,提出了一种消除多普勒频移为整数倍子载波间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0引言 传统IT产业将宽带接入技术早期定位于有线宽带接入,随着研究从IEEE802.11向IEEE802.16的转移,体现出了明显的“宽带无线化”趋势,而同时传统通信产业也体现出了“无线宽带化”的变化趋势,由于“宽带无线化”和“无线宽带化”从不同方向向同一市场渗透,  相似文献   

13.
附着过程是LTE系统中终端(UE)与网络之间建立连接的必要过程,其目的是在网络端建立UE的上下文,同时在UE和网络之间建立一个默认承载。UE只有成功附着到网络,才能与网络进行正常的业务交互。本文详细分析了附着过程中的具体流程。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TD-SCDMA系统物理层过程中的随机接入过程和ALOHA算法的应用。随机接入过程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个关键性过程,其在UpPCH公共信道上产生的碰撞问题将直接影响用户接入的成功和无线资源的利用。在系统级仿真软件OPNET中对用户和基站分别进行建模,并在基站侧对在同一时隙接入的用户强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碰撞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出:当用户的接入强度很大时,碰撞的概率比较大。应用ALOHA算法于具有竞争冲突特性的上行同步信道,经仿真后得出结论,ALOHA算法的应用可以减少碰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LTE系统随机接入过程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川  李小文 《电讯技术》2010,50(9):78-81
从LTE系统底层协议入手,结合具体实现,对随机接入过程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对随机接入过程所涉及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包括PRACH时频资源的计算、响应信息的时序接收、上行传输的时序控制以及异常情况下的处理及方案设计,最后利用规范说明与描述语言(SDL)和树表结合表示法(TTCN)仿真,产生消息顺序图(MSC)。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满足协议一致性规范。  相似文献   

16.
3GPP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计划中的随机接入信道是一个基于竞争的上行信道。当某个小区内多个移动台同时发起接入时,可能发生碰撞导致部分移动台接入失败或者移动台之间相互干扰。为避免以上情况,3GLTE为不同用户接入分配了不同的前导序列,利用序列间良好的相关性避免接入冲突和用户间干扰。本论文基于3GPP对LTE上行随机接入受限循环移位前导序列的规范定义,在不改变对RACH结构假设的前提下,讨论高速移动环境下的随机接入受限循环移位前导序列,并针对两种不同的假设给出两种生成公式,并通过仿真结果比较其优劣。  相似文献   

17.
LTE接入技术与GSM、CDMA有很大不同,为确保LTE网络正常运行,物理随机接入信道需进行精细规划。介绍了LTE-FDD移动通信系统接入技术,物理接入信道相关参数,物理随机接入信道格式、容量、小区逻辑根序列码复用模式与小区覆盖距离之间关系,以及高速移动场景对接入前导循环位移的影响,总结出物理随机接入信道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最大程度提高系统容量,3GPP成立了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计划。LTE上行随机接入信道(RACH)前导信号和参考信号的传输均通过映射到子帧内SC-FDMA符号的形式来实现,两者在时间和频率上可能出现重叠,此时将产生相互干扰。本论文讨论了3G LTE随机接入前导信号和参考信号中的SRS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间相互干扰产生的原理,并通过多终端链路仿真,分析两种信号在相互干扰影响下的性能变化,总结影响性能的因素,并提出通过选择特定SC-FDMA符号传输SRS信号的方式来减小干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马建婷 《移动通信》2011,35(16):40-42
文章验证了ZC序列良好的性质,并根据高速移动环境下多普勒频移对CS—ZC序列的影响,改变循环移位ZC序列生成,在已有的检测算法基础上利用综合相关窗检测的方法对受限循环移位ZC序列进行检测,并验证其虚警概率和漏检概率与低速环境下的性能基本一致,有效地规避了多普勒频移对循环移位序列的影响,满足LTE系统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20.
TD-SCDMA系统中随机接入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任何一个移动通信系统中,都会涉及到随机接入过程,其基本原理大致相同,但是都存在一些微小的差别,即使是TSM协议中描述的随机接入过程也和TD—SCDMA协议中描述的随机过程也是不相同的。本文主要介绍TD—SCDMA系统的随机接入过程,包括上行同步、物理信息的处理以及无线资源的请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