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以山地城市分散组团发展的问题导向和理论借鉴为基础,在具体解析山地城市案例过程中,归结出了实践经验和方法,重点提出了山地城市分散组团布局发展下的规划策略,以用来指导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山地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
工业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影响着城市的用地布局和形态结构。本文以1949—2010年北京市工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方法,将北京市工业的空间演变过程分为散点布局、分散组团、"飞地"式发展、郊区化扩散四个阶段。通过对相关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发现分区理念、规划引导、资源优势是影响现代北京市工业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洁晶  汪芳  刘锐 《规划师》2012,(6):96-101
空间句法通过对城市空间相互关系和结构的数量化建模,为城市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选取路网规整、用地集中布局以及路网自由、用地组团布局两类形态差异较大的城市为例,建立轴线图模型,对比分析两类城市的形态特征的差异与共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城市的集成核形态差异较大,"自由轮轴"形式只在集中型城市中较为明显,而组团型城市自内向外整合度逐渐减小而呈现圈层分布,说明前者中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的联系比后者便捷,而对于城市形态的可识别性前者同样强于后者;在共性方面,两类城市的轴线网络都是无标度网络,借此能够解释城市核心区的集聚和城市形态演变存在的"惯性"。  相似文献   

4.
山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开发策略——以遵义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山地城市分布广泛,普遍面临着用地紧张的问题。本文以遵义市为例,以遥感,GIS为技术平台,综合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河流水系、植被覆盖等6要素,进行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得到城市建设用地的最大潜力及空间分布,重点提出综合功能选择、组团空间布局、循序开发时序等山地利用策略,为我国其他山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山地城市分布广泛,普遍面临着用地紧张的问题.本文以遵义市为例,以遥感、GIS为技术平台,综合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河流水系、植被覆盖等6要素,进行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得到城市建设用地的最大潜力及空间分布,重点提出综合功能选择、组团空间布局、循序开发时序等山地利用策略,为我国其他山地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山地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必要性基础上,以重庆市为例,对山地城市地下空间低碳开发策略进行了研究,认为山地城市应以半地下空间开发为主导,地下空间规划应遵循"多中心组团"结构,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有效开展原有地下人防工程的平战结合利用,并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形成地下综合体。  相似文献   

7.
李红  方程 《园林》2022,(9):76-82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为了缓解城市建设过程中用地紧张的问题,满足城市居民对绿地的需求,利用自然山体建设城市公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为了更好地优化城市山地公园的景观空间环境,满足大众对户外活动空间的更高需求,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国内城市山地公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发文阶段、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等内容梳理了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未来发展趋势。聚焦城市山地公园规划布局与设计、城市山地公园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城市山地公园使用后评价和城市山地公园地域特色表达这4个研究主题进行重点文献分析,以期为未来城市山地公园规划布局与景观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冯雨峰  何洪杭 《城市规划》2004,28(11):53-59
以对杭州市区2000-2003年四年间共13000多个项目的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为基础,对杭州城市建设用地增量大小,增量的功能结构与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年来杭州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已经大大超过了城市总体规划的安排,同时在功能结构及空间分布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研究结果也表明,由于实际建设用地增长数量以及功能结构、空间布局与现有城市规划布局所依据的用地规模以及增长数量、功能结构、空间布局安排的巨大差距,已经使得现有城市总体规划很难发挥对城市建设的实际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乔柳 《室内设计》2010,(2):58-61
在归纳总结山地城市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山地城市规划区空间管制的规划重点,综合用地生态敏感性评价、建设适宜性评价和禁限建要素等分析了如何对规划区空间管制用地进行有效组织、进而制定空间管制用地分区和管制导引,并依托ArcGIS9.3的空间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山地城市空间管制研究方法,以重庆市长寿区城乡总体规划空间管制规划为例,探讨了此方法的实际应用过程及结果。  相似文献   

10.
陈灵凤 《城市规划》2016,(3):95-102
山地城市水系在资源特色、空间特征、生态服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异于平原城市的特性,也因此带来系统破碎、用地割裂、生态防护不足等问题。山地城市水系规划对促进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针对山地城市水系特征及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城市规划区、小流域、河段三个空间尺度提出山地城市水系规划方法,探索山地城市水系在系统组织、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中的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朱杰 《城市规划》2012,(8):32-39,62
空间引导效能历来是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核心内容。基于历年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城市生长极核模型、用地调控效力指数、Logit回归和用地经济效益等定量方法,对常熟几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总体布局、重点地区用地增长、中心城区用地置换和乡镇撤并等空间政策的调控效力展开研究。结果表明:现实城市总体布局与规划构想存在一定偏差;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经济效益空间不相匹配;规划调控和区位条件成为影响地块闲置率的主导因素。规划对建设用地的调控效力有所增强,但对重点镇的用地调控却出现较大偏差;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退二进三"政策效果显著,"乡镇撤并"对城镇生活性用地的调控绩效明显,但却未能抑制工业用地的散点蔓延,"一镇多区"格局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城市空间布局关键要素与碳排放关系的入手,进行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与碳排放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并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为例,针对城市规划涉及的土地利用、交通组织、设施与建筑布局等方面,提出绿地碳汇网络、公共交通导向开发、土地混合使用、街区尺度控制、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地下空间利用、结合气候的建筑布局等规划技术,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探索适合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大城市病"与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城市空间系统阐述,指出:对于中国大城市的建成区和半建成区,需要确立"空间组织优化"的规划主题。在此主题下,论述了出行尺度、出行方式和组织层次等三个空间组织方面的优化内容;提出,大城市空间规划需要基于交通行为选择调查,遵循一种"渐进式"的规划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地的分类、构成与它所提供的服务功能一直是规划界探讨的热门课题之一,尤其是在"绿在城中、城在山中"的山城重庆,各种绿地相互交织,其分类及其使用功能往往无法一一对应。《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订中关于"公园绿地、其他绿地"的绿地分类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该文通过对主城区绿地建设现状及问题的梳理,提出了"城市公园绿地、只征不转公园绿地、城市其他绿地"三类城市绿地的分类设想及其初步的划定原则,为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研究与编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外向扩张速度加快,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用地之间矛盾日益凸显,城市功能与变电站的矛盾亟待统筹化解。本文基于GIS数据处理平台,分析杭州市变电站规划布局规律,摒弃复杂算法模型,提出关于变电站的可视化、一次性到位的网格化规划布局模式。网格化规划模式控制变电站服务半径,可以有效避免“站群”矛盾,并利用网格划分模式对杭州市主城区密集地区变电站规划布局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杭州市变电站规划布局存在的不足之处。总结出变电站网格单元的规划控制指标参考体系,以达到变电站周边城市用地的集约化利用,并对将来城市其他基础设施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主城区热岛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空间形态对城市微气候环境的影响一直受到学界及规划管理部门的关注。以武汉市主城区589个控规管理单元为样本,运用RSGIS的技术方法识别热岛空间格局,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揭示热岛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研究发现:武汉主城区地表温度由中心向外围存在规律性起伏,呈现"双U"型结构;高温区团块集中、沿主干路分布,低温区在大尺度水体周边集中分布;热岛空间格局受"大江大湖"的生态格局以及大规模集中工业用地的显著影响,并与公共中心体系相关。为降低热岛效应,城市空间布局应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空间绩效是衡量城市用地布局合理与否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我国城镇化质量提升的转型发展背景,提出空间经济绩效导向下的城市用地布局优化研究思路,即在定量研究分析城市空间经济绩效的基础上,通过经济绩效和绩效空间的耦合分析,判读出城市绩效样本空间(高效空间生成元)和改进需求空间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作为构建新的城市空间经济绩效网络的依据,最后在地方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约束下提出城市用地布局的优化方案。研究将这一理念和方法运用于宁夏固原市的案例研究中,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实现研究定量化和空间可视化,并为城市用地的优化布局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8.
当下国土空间规划以“划线”的方式切分空间要素。然而在真实空间中,城市所接壤的边界地带并非一根清晰可见的线条,而是一条混合过渡带,在具备建设功能的同时也融合了周边自然环境的生态属性。城市与生态的一刀切是一种“算账式”的思维模式,界内是城市,界外是自然,容易导致过度城市化、城市边缘化等极端现象。且这一问题在近山地带尤为常见,面临着岩土植被开垦、建筑遮挡山体景观等诸多挑战。基于此,在揭示近山地带的空间本底逻辑与特征规律的基础上,尝试以界壳理论为切入点,从自然生态系统、宏观视觉景观、中观布局形态、微观公服职能4个价值维度对这条特殊的城山过渡带进行特征解析并建构评价模型。进而以威海为案例,基于多维评价结果找出导致景观遮挡、绿植带断裂、功能活力阻塞等问题症结,并提出优化设计策略和建设模式,为城山边界处的宏观设计和空间设计提供引导。  相似文献   

19.
基于城市规划空间单元尺度,应用拓扑圈层分析法和用地扩展强度指数法,对1996、2004、2007三个年度的济南市主城区居住用地布局进行统计,分析1996—2004年和2004—2007年两个时段内居住用地空间扩展的轨迹和增长中心的变迁路径,发现济南市居住用地布局变迁与城市形态演进并不同步,指出济南要实现"带状组团"式空间结构必需加大集中综合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发展历程证明,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与交通发展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交通系统简单的扩容增能已不能适应城市的拓展需要,更难以有效引导城市空间布局。立足上海市城市空间布局和交通发展互动关系,从都市圈、市域、中心城三个层面,结合人口布局、产业布局、城镇布局的现状和规划情况,在研究分析了城市空间布局优化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交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点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