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实践过程中存在的职业院校自身吸引力不够、企业参与育人积极性不高、相关制度机制适应性不强等现实困境,在分析政校企“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结合百色职业学院制造类专业近5年来校企合作实施现状,从凝聚价值目标、共促资源融通、完善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构建基于校地协同合作的现代产业学院,构筑产教深度融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联合体,构建基于“双导师”制的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课岗证”的高职校企协同与产教融合育人模式,聚焦教学共融,在专业设置设立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的专业项目,在教材设计上推出既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又接洽企业生产需要的现代化教材,在课程改革上提高实践性课程的占比等基于协同效应的高职人才培养具体措施与策略,从而实现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  相似文献   

2.
为适应国家和地方智能制造战略发展、产业转型升级、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对人才的需要,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行业企业密切校企合作,举办了2018年度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维修调试与技术应用赛项。通过技能大赛,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共建一体化实训基地、打造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等方面的研究,围绕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新型高职协同育人模式的建设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推动了产教融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制造业变革背景下,传统优势产业都在转型升级,对高技术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人才需求,提高专业群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组建了智能制造专业群,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设共享型先进实训基地,推进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针对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存在的常见问题,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从校企协同合作育人平台、专业教学任务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对高职工科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在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是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重要一环,人才需求分析表明,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人才存在“跨专业、高强度、强融合”等诸多复合型人才特点,需要新型专业交叉培养方法,需要教学组织体系、专业建设方案的大幅调整。智能网联汽车涉及汽车、信息通信、交通等多领域技术,信息类高职院校开设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具有天然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区域经济和工业发展与需求,如何更好地培养真正吻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是地方应用型大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校企合作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我校“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特色就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分析了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在课程体系、师资、协同育人平台、机制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充分利用校企(地)多方优势,产教深度融合,对本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体系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以实际工程应用为主线,构建企业课程体系;以校企双向流动作为途径,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以“共建·共享·共融”为目标,搭建实践实习平台;以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为前提,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以学生能力为核心,不断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多年实践证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初步实现了人才培养类型对接学生生源现实,培养目标对接产业行业,培养过程对接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7.
产教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机械类的专业教育是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机械人才为目标的一次新尝试,是以高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对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双协同培育的融合培养方式。该文深入分析了产教融合模式下理论脱离实践教学的弊端,传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保守、教授方式单一及师资队伍建设不够成熟等问题,并以此探索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新策略。通过全面的分析与研究,开展深入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增加案例教学和实践项目有效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养,优化教师结构、打造校企师资队伍,深化校企交流合作,建立校企协同培育基地,针对学生个人发展与企业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符合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技能人才发展规律、适应不断改革变化的人才培养政策和企业用人单位对技能应用型机械人才需求的的培养新模式,为机械制造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机械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加速,智能制造成为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发展智能制造对于提升产业链韧性、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智能制造的发展离不开成千上万的专业型技能人才,人才为制造业发展创新提供了可持续增长能量极。针对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现状,阐述了智能制造对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人才培养产生的影响。为了适应智能制造对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对智能控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明晰了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和人才培养定位,创新了“2533”德技并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形成了“理实一体、专创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最终实现了一岗多能的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自动化类专业群开展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结构调整重组建设特色专业群,聚焦智能产业集群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促进产业、技术、人才之间有效衔接,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分析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途径,提出依托生产型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特色专业群高位发展等发展策略,为高职特色专业群高水平建设和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装备制造行业呈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特征,行业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然是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接“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中关键装备(数控机床)制造及应用领域,紧扣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因装备制造业而生、依装备制造业而立、随装备制造业而强”的办学特色,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群聚焦数字化精密制造技术,深化产教融合,携手行业知名企业—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新了“学做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新型教学资源,建立了长效育人机制,育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产教融合要求产业和教育需相互支持与促进,技师学院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技能提升与培训等任务,要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专业发展是提升内涵成效的核心要素,其中智能制造专业集群的建设更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在实践中,要争取更多政策支持,明确学校及企业角色,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现状,实现"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2.
分析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原因,提出解决人才培养问题的“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思路。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专业对接产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按对接岗位构建创客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产教融合,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创新培养机制,共建双师队伍;校企共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面向数字化工业“工学结合、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集信息技术及专业知识、管理技能、创新实践能力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汽车“新四化”的技术变革,对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高校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以南航金城学院新能源汽车专业为例,从校企协同育人生态体系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共建等方面提出了应用型高校深度产教融合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举措。以期为相关院校在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借鉴,培养出产教高度契合的满足现代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4.
受相关部门委托,"广西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供求调查与培养对策研究"课题组对产业人才供求情况开展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分析认为:目前学校培养的人才数量可以满足产业需求,但质量无法达到行业企业要求,学校应通过制定相应的专业教学标准、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等措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智能制造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工业机器人紧缺人才,促进机器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国内外竞赛接轨,博诺机器人研发了BNRT-BRICS-RBT3型工业机器人装调维修技术竞赛平台,可完成机械电气装配、整机装调、校准、标定、维护保养、维修、培训与管理等职业技能训练,满足《工业机器人装调维修工》的理论和实操考核要求。2018年先后开展了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和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不仅锤炼出工业机器人紧缺人才,同时校企双方共同探讨了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案、产教融合平台共建、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等,实现了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需要培养能够创新性地开展机械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开发服务及生产组织管理等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因此,需要研究具有特色的、系统性的机械专业产-学-研多元育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项目-课程-实践”进行全方位教学改革,实施“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的协同合作教学、“案例导向、多维互动”的一流基础课程改革和“综合创新、全面开放”的创新实践教学育人模式。以工程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建设创新实践平台,培养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综合提升机械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意识。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产教协同培养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措施、创新之处和取得的成效,对深化校企合作,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尽快适应全球“工业4.0”的到来,智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及“中国制造2025”对应用型数控技能人才的需求,积极调整培养规划及策略,培养更多符合智能制造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数控应用型技能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数控人才培养应抓住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在研究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上,立足数控装备制造领域,对数控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革。通过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渗透交叉学科,强化实践技能,深化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课程思政,提升育人质量等方面进行合理优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数控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意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培养新一代智能制造人才展开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彭宽栋 《装备制造技术》2023,(4):246-249+268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完善产教协同育人体系,重塑职业教育育人新生态,国内部分专家进行了系列研究。针对当前因技术不同步导致高职制造类院校产教协同育人存在的“三异现象”、企业协同“三育”积极性不高、院校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从技术创新视角提出了新的应对策略研究:加强“政-行-企-校”统筹协调,创新合作机制,激励企业依法育人主体责任;以技术创新为抓手,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营造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协同育人新场景;基于技术创新导向,建立博士后创新工作室,构建了制造业系统储能、提能的人才培养新生态;聚焦技术创新核心要素,构建了制造类专业全业态融汇、全场景教学、全过程跟踪的“三全”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及评价数字模型。基于“三全”模式提出了技术创新项目共建,技术创新成果共享,技术创新人才共育的“三共”模式,实现了行业热情、企业热心、学校热烈的“三热”多主体产教协同育人新路径,该路径经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实践验证,具备可复制及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对智能制造基础核心技术-机电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基于产业发展,对创建校企合作新模式、多课程协同融合、学赛创循环系统的构建进行分析,找到精准培育新型机电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视角,对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