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5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工作。会议指出,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按照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的要求,坚持目标不降低,信心不动摇,力度不减弱,坚决打好节能减排降碳攻坚战、持久战,硬碰硬地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任务。在政策的推动下,各企事业单位纷纷掀起了节能减排的工作热潮。特别是肩负节能减排重任的设备,更是面临着诸多挑战。那么,在这场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潮中,默默"躺在"企事业单位的设备,是如何进行节能减排的改造、更新以及能耗信息化管理的?本刊从本期起,将对上述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和深入报道,以期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对今明两年节能减排降碳工作做出具体要求。《行动方案》从八个方面明确了推进节能减排降碳的三十项具体措施。一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二是加快建设节能减排降碳工程;三是狠抓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四是强化技术支撑;五是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六是积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七是加强监测预警和监督检查八是落实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5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徐绍史、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主持会议。徐绍史主任在讲话中指出,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目标形势十分严峻,部分指标进度滞后,环境事件时有发生,认识不完全适应新形势要求等。徐绍史强调要多管齐下,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发展:一是优化产业结构。遏止"两高"行业过快增长,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二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4.
《流体机械》2012,(2):87
2012年是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主办的两年一届的行业信息大会举办年份,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精神,推动制冷空调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增进企业作为落实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5.
掘金2021     
正三月春风,万物皆生。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中央空调行业也迎来了销售旺季。除了各类大型行业展会的相继举办外,各品牌的渠道商会议、新品推广会也在全国各地陆续召开,新冠肺炎疫情给行业带来的不确定性似乎也被一点点冲淡。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指引。在相关政策的催化下,绿色建筑作为落实节能减排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流体机械》2012,(3):20
2012年是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主办的两年一届的行业信息大会举办年份,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精神,推动制冷空调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增进企业作为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主体作用,促进制冷空调行  相似文献   

7.
<正>2010年10月18日,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办,机械工业技术发展基金会、机械工业节能与资源利用中心承办的"2010中国机械工业节能减排与资源利用大会"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召开的首次机械行业节能减排大会,以"推荐先进、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科学发展"为主题,力求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加速实施。随着机械工业的迅猛前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加快调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8.
新闻     
工业节能减排须发挥强制性标准作用日前,第二届中国能源环境科技企业家年会在京举行。会议提出,"十二五"工业领域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繁重,需要尽快建立覆盖重点耗能产品的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标准。对于如何做好工业节能减排,相关部门给出了几点建议: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上新  相似文献   

9.
《机电信息》2010,(18):I0001-I0001
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是环境保护的法治约定,是企业履行的一种社会责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节能减排必须要有一种机制来加以推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碳基金交易程序要求,以及我国的“合同能源管理(EMC)模式”都是一种节能减排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碳交易体系设计核心目的是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供给端的节能减排是交通行业最重要的构成,也是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中坚力量.针对碳排放问题,文中从碳交易政策、汽车行业数据等层面做了剖析,提出在3060背景下,碳交易体系短期内可促使整车企业生产纯电动车和节能车,中长期应聚焦增程式电动汽车技术路线以及产品研发聚焦"三低一高"和节能化路...  相似文献   

11.
<正>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要求,配合政府部门做好"十二五"机械工业节能减排规划编制等相关工作,以"推荐先进、淘汰落后、节能减排、科学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机械工业节能减排与资源利用大会暨2010中国节能机电产品(设备)展览会"将于10月18—21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12.
节能源动力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十二五"时期依然面临经济快速发展与节约能源和减少CO2、污染物排放的双重压力。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任务艰巨。2013年两会期间,民盟代表再次提出节能减排的建议。建议称要坚持把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作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每年的两会都会提出节能减排的建议和措施,似  相似文献   

13.
正天加始终将节能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节能型企业。在节能降耗的道路上,天加为不同领域的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省市相继出台了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文件,企业也纷纷参与并推动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工作的成效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茅仲文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结构调整方面,应努力促进现有产品向中高端技术方向发展,因此创新研发工程机械专用发动机,对节能减排和提高整个工程机械产品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由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主办的"中国制冷空调行业信息大会",自2002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7届。长期以来,信息大会致力于推进我国制冷空调行业技术进步与发展,在推动行业节能减排技术研究与发展、引导企业发挥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得到了行业同仁的高度认可与肯定。2016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制冷空调  相似文献   

16.
正"两会"期间,"治霾"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在汽车领域,尽管对大气污染中机动车排放所占比例还存在争议,但是对于中国汽车人来说,只要是治理污染,就是100%下功夫。汽车工业由大做强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众多车企关注焦点转向节能减排和转型升级,但在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纯电动汽车方面,国家政策更加偏向后者,造成对节能减排有重大和现实贡献的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发展停滞不前。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新能源汽车在"三电"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正在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而传统动力也在技术上不断升级,满足新时代对汽车轻量化、节能减排的要求.汽车零部件本身的变化及行业发展趋势也要求生产企业的生产线要具备柔性化、数字化以及自动化,以满足汽车行业发展的需求. 2021年5月19 20日,"2021(第三届)汽...  相似文献   

18.
《机电信息》2011,(13):1-1
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到2011年的两会,节能、减排是被提到最多的议题,发展"低碳经济"也成为近年来的政策之一。在2011年中国制冷展论坛会议上,中国工业制冷协会负责人表示,各部委、省市将陆续出台各种具体细化政策,以推动制冷空调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建筑节能及绿色环保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建筑耗能的罪魁祸首及城市废气的主要制造者,空调行业特别是中央空调领域的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在即将由低碳经济引发的制冷行业新一轮增长中  相似文献   

19.
正节能减排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我国也已经将节能减排列为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发展替代燃料汽车是缓解能源压力、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一大举措,而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天然气汽车是首选。1、具备了较好的天然气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础(1)2007年,我国天然气汽车(含底盘)产量达到5.7万辆。产品覆盖客车、轿车、货车、市政专用车等多个细分市场。  相似文献   

20.
《通用机械》2012,(9):81-81
近日发改委表示,"十二五"时期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总投资为23660亿元。其中,节能重点工程总投资约9820亿元,污染减排重点工程约8160亿元,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约5680亿元。《规划》提出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分别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