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信息可视化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出现,乃至空间数据基础的建设和"数字地球"战略的提出,使得获取地球信息的手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使全球的制图和动态性制图成为可能,而且在地球物理勘探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地学界应该考虑地学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大力推进信息可视化技术,合理地利用地球资源,为地球物理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地球物理测井是发现矿产资源和储层评价的必选技术手段。本文对煤田地球物理测井类型及应用范围进行了较系统总结,并基于煤层气、煤层气储集层及煤层气开发特点,探讨了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常见地球物理测井类型及应用。研究成果对今后期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不同测井任务对地球物理测井类型的选取可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相似文献
3.
4.
利用高密度电法及地震映像法,对钼矿矿区进行地球物理勘探,查明矿区采空区的空间分布。在采矿过程中根据采空区分布情况,确定露天开采时安全作业的隔离层厚度。经验证,通过地球物理勘探后达到了指导安全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趋势面分析方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数学地质方法之一,它是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性质在研究区空间分布规律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本文介绍趋势面分析的原理(根据其特点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超定问题),以理论数值模型为基础,来研究趋势面分析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趋势面分析在地球物理勘探中,有平滑滤波的作用和消去背景场值来突出异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淮南朱集西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的山西组及上、下石盒子组,岩性以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层等为主.上覆地层为新近系、第四系松散层及二叠系石千峰组,下伏地层为石炭系太原组,本区地层稳定,地球物性反映良好,煤、岩层物性曲线差异明显,应用地球物理测井方法,能有效的解决钻孔煤、岩层的定性、定量问题,以及井内煤、岩层对比和其它煤层开采技术条件问题. 相似文献
8.
瞬变电磁法在工程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瞬变电磁法应用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进展情况及应用效果,通过对实际探测资料的分析,论证了瞬变电磁法应用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实例说明瞬变电磁法应用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基本原理及数据采集与处理;论证了瞬变电磁法应用于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12.
介绍在我国煤炭地球物理勘探数据资料处理技术中应用高性能计算机(HPC)的发展历程,综合国际上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煤炭地球物理勘探数据处理中心技术构成———PC集群、高速通讯、网络存储。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开发研究汽车故障诊断专家系统ABDESC(Automobile Break-down Diagnosis Expert System)。1982年意大利米兰汽车工业大学成功地研制了包括点火系、充电器和启动系在内的汽车电系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相似文献
14.
露天矿边坡工程是集工程勘察、分析计算、施工和监测等多阶段、多元维数据分析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开采进行,边坡揭露和勘察获得的地质数据与工程数据复杂程度与日俱增,传统二维图纸很难表达清楚这些数据之间的关系,这就迫切需要把这些多元数据融合分析与三维可视化,以便领会复杂数据,实现科学决策。结合多种边坡工程数字化勘察手段,以东北大学虚拟现实平台为基础,建立了三维地质模型、工程模型等虚拟场景与集成勘探数据、分析计算成果和治理措施的具有数据查询和交互控制于一体的虚拟现实系统。以司家营铁矿东帮边坡工程为例,实现对边坡工程勘察、现场工程和分析计算等多元数据的融合分析与虚拟可视化,达到评价露天矿边坡稳定性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虚拟综采工作面实现手段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虚拟现实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然后在运用基本图形函数库OpenGL的基础上,详细地讨论了基于PC的虚拟综采工作面实现方法及步骤。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可生成虚拟综采工作面场景,各机械设备的运动形式都可交互控制,从而为学生实习,矿工培训,信息决策,理论研究等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从“赢的设施规划”这一概念出发 ,阐述工程地质现场勘察、土工试验、建筑设计三者之间规划集成的重要性。剖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成功模型”对勘察、试验、设计进行全面规划 ,集成考虑 ,统筹安排 ,相互衔接 ,优化成果 相似文献
19.
20.
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化煤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煤矿生产的特点,虚拟现实技术集CAD、数据库、网络为一体,通过三维立体的形式把煤矿生产系统动态的展现出来,在现代化煤矿的生产、管理、安全培训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