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孙长华 《治淮》2000,(5):8-9
利用地下水灌溉,是淮北北部地区提高抗旱能力、保障作物稳产高产的根本途径。目前,该地区利用地下水灌溉的主要方式是机井灌溉、小口井灌溉,近几年又发展低压管道灌溉。从目前实际来看,机井灌溉仍占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很多机井不能充分发挥效益,本文为此提出一些见解和建议。 一、提高成井质量,延长机井寿命,保证出水量  相似文献   

2.
最近中国农业科学院、水利电力部灌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贾大林偕同该所的灌溉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陈玉民应阜阳地区水利局的邀请,对阜阳地区的农田水利进行考察。贾大林认为,在淮北特定的自然条件下,应建立一个能适应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弹性农业”,因为淮北属于季风气候,特点是多变而不稳定。目前想改变这种气候是困难的,只有从农业结构方面来改革,使之适应这种气候变  相似文献   

3.
淮北地区自然条件旱涝交替,过去是洪涝重于干旱,经多年治理有所变化,据最近十余年资料分析,淮北地区目前处于涝、旱各半,涝的损失仍略大于旱的状况,灌溉的相机性是自然规律。因此,旱的年份灌溉效益很高,甚至是关系到有收无收的问题。三十年来,淮北地区建设了一批又一批灌溉工程,但由于管理不善,所以不能长期生存。这是该地区在发展灌溉事业中长期尚未解决的一个问题。淮北地区如何进  相似文献   

4.
安徽淮北地区包括阜阳、宿县两行署,淮北市和淮南、蚌埠两市的淮河以北部分,共22个县市,是安徽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地面积3253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一半。建国以来,淮北地区灌溉发展曾几起几落。1958年起,淮北各支流河道大都陆续建起了节制闸蓄水灌溉。淮河干流上修建了蚌埠闸,发展沿淮灌溉。但由于农业上盲目要求大规模稻改,水利上要全面大搞河网化,主观想象要在短期内建立起一个高标准的水网系统,综合解决蓄、引、排、灌、航问题,脱离实际,造成很大损失。七十年代,干旱年份多,淮北面上的水利建设又偏重于抗旱,灌溉费用占水利经费的70%。特别是1978年提出了淮北“三年实现井灌化”的过高要求。1979年夏、秋两次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贯彻水电部“关于在北方缺水地区积极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的建议”的通知的精神,管道灌溉情报网于1988年5月10日至14日在河北省雄县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交流研讨会。这次会议是继1985年青岛市召开的低压管道输水技术讨论会、1987年10月在天津市武清县  相似文献   

6.
淮河流域是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区之一,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同时又是受水旱灾害影响较严重的地区。经过40多年的水利建设,淮河已初步拥有较完备的灌溉工程体系,同时淮河还具有利用外流域水资源等有利条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也将发展灌溉列为主要建设任务之一。淮河水利灌溉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淮河流域发展灌溉的重点地区是豫东、淮北平原。淮河是我国缺水地区之一,同时存在较严重的用水浪费,节水潜力大,发展节水灌溉是缓解缺水矛盾,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往灌溉管理工作不出名的临沂市葛沟灌区,1988年底被评为临沂地区灌溉管理先进单位第一名。了解实情的人,都情不自禁地说:“葛沟灌区确实名不虚传。”葛沟灌区位于沂河之滨,包括9个乡镇,是设计灌溉面积36万亩的大型引河灌区。灌区8名职工,在1988年管理工作中,坚持改革,  相似文献   

8.
1992年,江苏淮北扬州、淮阴、盐城、连云港四地区遭受到历史上罕见的大旱。面对严峻旱情,江苏省水利厅超前决策,作出抽引江水北调指令,确保了京杭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沿线工业、航运、发电、城市生活的供水,使农业夏季获得少有的丰收,秋季水稻又获得大丰收。但在去年抗旱工作中,暴露出的不少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与思考。症结·反思 1、水源不足,用水供需矛盾突出。分析去年淮北旱情严重的原因,我认为:①去年上半年淮北上游与本省淮北地区降雨量偏少,6月上旬  相似文献   

9.
安徽淮北平原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土地面积3.74万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265万亩。它不仅是安徽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能源基地之一。因此,国务院1988年将这个地区列为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的范围,进行重点扶持,综合开发。今年春季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主攻淮北农业的决定。要求到本世纪末,通过开发,使这个地区中低产田基本得到治理,水旱灾害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农业自然资源得到较为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形成综合生产  相似文献   

10.
灌溉与旱地龙交替应用节水增产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旱地龙对农作物的作用和适度灌溉与旱地龙交替应用技术,在淮北地区对几种主要农作物试验示范所取得的节水,增收效果,提出了推广应用旱地龙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德州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历史上就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但由于受旱涝灾害的制约,粮食产量一直低而不稳,曾成为有名的贫苦地区。1972年大规模开展引黄灌溉以来,特別是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落实后,农业生产大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1988年全区产粮达275万t,为引黄灌溉前的2.8倍。同时引黄还解决了城市用水,促进了地方工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一、创新成果针对淮北平原农灌机井工程建设中存在井孔直径偏小、滤料过粗、成井工艺和洗井技术落后、缺乏适合于淮北平原节水灌溉机井工程技术标准等问题,颍泉区水利局开展了"节水灌溉机井综合技术研究"。通过三个阶段程序化洗井技术与井水泥沙调控技术,进行平行、正交组合的稳定流二阶梯抽水试验、井水泥沙含量测定等实验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针对性强:通过大量点面结合实验、调查测试研究工作,给出了解决淮北平原节水灌溉机井  相似文献   

13.
张信 《海河水利》1991,(3):24-25
针对内蒙高原内陆盐碱化日益严重的现状,我们从1982年至1988年在尚义县进行了灌排冲洗改良盐碱地的试验研究,并于1988年8月通过了省级鉴定。试验证明,秋末明沟排水灌溉冲洗,投资少,见效快,通体脱盐明显,且施工简单,管理维修方便,是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措施。适宜在地多薄收的高原内陆盐碱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14.
周婷 《治淮》1997,(11):27-28
建国几十年来淮北灌溉经历过几次大起大落,摸索了不少经验,也留下了很多教训。近几年来,淮北地区的灌溉发展有所加快,但仍然滞后于当前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灌溉工程本身的建设、管理、运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对灌溉的认识,切实加强灌溉工作的领导,解决好“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淮北平原全面实现河网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探求不同地区适宜的河网库容标准.本文即根据1959年我们与当地水利部门配合对淮北典型河网区的观测和调查资料,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不同类型地区河网化库容标准的初步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讨论.一、淮北地区的自然特点安徽淮北河网化地区,包括阜阳专区全部、蚌埠专区淮北八县,面积约38,000平方公里.淮北地区平均年雨量约750毫米左右,不同年份雨量变化很大,丰水年可达1600毫  相似文献   

16.
《治淮》2021,(7)
正安徽省淮水北调工程属安徽省"三横三纵"水资源配置体系的跨区域骨干调水工程,是为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改善地区生态环境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工程,兼有工业供水、灌溉补水和减少地下水开采、生态保护等显著综合效益。作为安徽省首个跨区域调水工程,研究其在水资源调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对于后续调水工程的建设和安徽水利进一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淮北、宿州两市水资源利用现状1.地表水资源匮乏且利用程度低淮北、  相似文献   

17.
郑三元 《治淮》2000,(3):38-40
本文通过对淮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的预测,将淮北划分为三个区。按照“以水定产”的基本思路,在考虑该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同时,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灌溉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效益诸方面进行了分析,应用灌溉经济模型研究成果,对淮北三个分区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提出了建议方案,可供有关政府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由国家投资2000万元的淮北大堤涡西圈堤除险加固工程,历时五年,于1988年6月在蚌埠通过竣工验收。加固工程项目达到了设计标准,并兴建了部分管理设施,从而增强了涡西圈堤防汛抗洪能力。涡西圈堤加固工程是国家投资的治淮重点水利工程,是淮北大堤加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为2006.1万元。加固工程范围包括颍上、凤台、淮南、利辛、怀远五个市、县。主要工程项目有淮北大  相似文献   

19.
据1988年8月号《水力发电与坝工建设》杂志报道,斯里兰卡灌溉部官员透露:马泰莱地区那兰达奥亚河上高31m的那兰达坝出现了一条15m长的裂缝。裂缝产生的原因据认为是水中的化学物质引起混凝土骨料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高中卫  高艺 《江苏水利》2004,(11):23-24
淮安市地处淮河下游,淮河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分由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入江、入海.全市流域性河道湖泊堤防共长895km.有中小型水库126座。2003年夏,淮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涝,淮安市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从6月21日淮河以南地区入梅开始,到7月22日淮北雨季结束.全市累计平均降雨633.8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