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研究油茶籽美拉德反应发生规律,采用不同加热时间与温度处理油茶籽,并测定反应前后油茶籽中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水分含量、pH值、褐变程度、色值以及美拉德反应产物及其抗氧化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油茶籽在120℃和150℃的温度下随着加热时间延长还原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pH值和水分降低最多。油茶籽在120℃和150℃的温度下加热60 min时产生美拉德产物最多且具有明显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率分别是43. 06%和48. 87%;清除ABTS~+·自由基率分别是81. 43%和89. 81%。本研究对深入了解油茶籽在加工过程中内部化学物性变化规律及其氧化稳定性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烘箱和微波辐射两种干燥方式对油茶籽美拉德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通过测定油茶籽中美拉德产物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含量等指标考察了油茶籽在不同干燥方式中氧化稳定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微波加热时间的延长,各火力下的油茶籽均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在微波高火下加热20 min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为93.11%。在150℃加热90 min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为92.03%。在微波加热0~10 min时,在美拉德反应中主要影响油茶籽抗氧化性的物质是5-羟甲基糠醛;在微波加热15 min后,主要影响油茶籽抗氧化性等物质是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在烘箱加热方式下主要影响油茶籽抗氧化性的物质为丙酮醛、3-脱氧奥苏糖和5-羟甲基糠醛。油茶籽中乙二醛含量对其抗氧化性作用不大。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探究油茶籽油美拉德反应的抗氧化机理以及优化油茶籽加工工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油茶籽美拉德反应产物及其抗氧化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不同加热时间与温度处理的油茶籽油,测定加热前后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时间、水分、褐变程度、色值以及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及其抗氧化性等指标。结果表明:压榨油茶籽油的氧化稳定时间随加热时间延长呈先增大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在加热前期(20min),氧化稳定时间上升最显著,在加热20 min时30,60,90,120,150℃下的氧化稳定时间分别比加热前增加2.10,4.46,4.93,5.20,6.17倍。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油茶籽油中水分呈下降趋势,褐变程度加剧,颜色加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油茶籽油中的美拉德产物,发现加热前后油茶籽油中未检测到羟甲基糠醛;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丙酮醛的含量呈先增加后趋于降低,150℃加热20min时含量最多达到0.76μg/g,是加热前的3.35倍。在150℃加热60min时油茶籽油中开始检测出3-脱氧奥苏糖和乙二醛,含量分别为1.114,7.030μg/g。油茶籽油在150℃加热60min时产生美拉德产物最多且具有明显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5.27%;抗氧化活性系数为64.17%。说明美拉德反应后其产物的抗氧化能力增强,推测发生美拉德反应的油茶籽油中起到抗氧化作用的产物可能是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和丙酮醛等。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微波预处理对油茶籽毛油抗氧化性的影响,了解油茶籽毛油中抗氧物质的变化规律。以油茶籽仁为原料,研究微波预处理后油清除自由基能力及油中抗氧物质的含量及其抗氧能力变化。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对油茶籽毛油抗氧化能力有显著影响。在700 W 20 min处油茶籽毛油DPPH含量有最大值,为(337.08±6.07)μg TE/g。微波预处理后总酚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含量最高为700 W 20 min处,为(193.04±9.38)μg GAE/g。其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小于FRAP还原能力。美拉德产物含量经微波预处理后变化显著,5-羟甲基糠醛(5-HMF)在560 W 20 min处有最大值,为(26.76±1.46)μg/g,丙酮醛(MGO)和3-脱氧葡萄糖醛酮(3-DG)在700 W 20 min处有最大值,分别为(13.60±2.18)、(75.46±3.79)μg/g。  相似文献   

5.
采用赖氨酸与葡萄糖发生美拉德反应,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温度、时间、pH和反应物浓度)对美拉德反应产物(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MRPs)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以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和DPPH·清除率为指标,评价了MRPs的抗氧化能力。确定不同反应体系得到的MRPs,都具有较好的清除效果;其中最佳抗氧化反应模式为:反应时间8h,pH9,温度为100℃,氨基与羰基比1:2时,对O-2·和DPPH·清除率分别可达到82.35%和71.12%。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具有较强的抑菌性,但其抗氧化性能较差。通过美拉德反应,对壳聚糖进行改性,以增强其抗氧化性和抑菌性。研究了壳聚糖/果糖配比、反应温度、pH和反应物浓度对美拉德产物(MRPs)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果糖配比1∶1,反应温度121℃,反应体系初始pH5.0,反应物浓度2%时,所得到的MRPs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性较强;通过美拉德反应的改性处理,壳聚糖MRPs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性明显优于壳聚糖本身。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具有较强的抑菌性,但其抗氧化性能较差。通过美拉德反应,对壳聚糖进行改性,以增强其抗氧化性和抑菌性。研究了壳聚糖/果糖配比、反应温度、pH和反应物浓度对美拉德产物(MRPs)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果糖配比1∶1,反应温度121℃,反应体系初始pH5.0,反应物浓度2%时,所得到的MRPs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性较强;通过美拉德反应的改性处理,壳聚糖MRPs的抗氧化性和抑菌性明显优于壳聚糖本身。  相似文献   

8.
酪蛋白与还原糖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酪蛋白同还原糖(葡萄糖∶乳糖=1∶1)发生美拉德反应,研究其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的抗氧化活性,测定了MRPs的还原力和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根据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结果表明,酪蛋白与还原糖反应得到的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同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起始pH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并且确定酪蛋白浓度为3%、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6h、反应起始pH10时是最佳美拉德反应模式,此时MRPs的抗氧化活性较强,DPPH·清除率可达72.8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煎制、挂糊油炸、烤制和煮制4种烹饪方式对金枪鱼中美拉德反应的影响。方法研究4种家庭烹饪方式(煎、炸、煮和烤)对金枪鱼鱼块中糠氨酸、羧甲基赖氨酸(carboxy methyllysine,CML)、丙烯酰胺、荧光化合物和赖氨酸含量的作用,探究烹饪方法对美拉德反应产物(Maillard reaction products,MRPs)的影响,从MRPs安全性的角度比较金枪鱼4种家庭烹饪方式的安全性。结果煎制和挂糊油炸烹饪金枪鱼过程中,当鱼块中心温度≤80℃时,MRPs主要为糠氨酸;当鱼块中心温度达90℃时,MRPs中糠氨酸含量下降,荧光产物含量增加。4种烹饪方式中仅300℃条件下烤制10 min的金枪鱼块中有少量CML产生;中心温度达100℃的煎制烹饪、中心温度≥90℃的挂糊油炸烹饪和≥240℃烤制温度的烤制烹饪,均导致鱼块中少量丙烯酰胺产生。煮制烹饪的鱼块中中后期MRPs含量较少。此外,煎制、烤制和煮制均可导致鱼块中赖氨酸含量降低,但鱼块中心温度≤90℃的挂糊油炸烹饪,可使鱼块中赖氨酸几乎没有损失。结论综合对比4种烹饪方式,挂糊油炸可显著保持金枪鱼块营养品质,是值得推荐的一种金枪鱼烹饪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利用膜分离手段从肉味香基中分离得到不同分子量范围的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考察咸味香精中的肉味香基以及不同分子量的MRPs对卵磷脂脂质体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肉味香基对脂质体过氧化有抑制能力,其抗氧化能力随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高分子量MRPs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次为中分子量MRPs,小分子量MRPs抗氧化能力最弱,并且MRPs的抗氧化能力与其褐色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1.
油茶籽油加工过程中理化性质和营养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龙  邓泽元  胡蒋宁  李静  范亚苇 《食品科学》2015,36(23):111-115
本研究通过测定精炼过程不同阶段油茶籽油的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精炼工艺对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茶油的酸值最高,为0.746 mg/g,碱炼油的酸值最低,仅为0.037 mg/g,碱炼过程酸值降低最多达95.04%。水洗脱水油的过氧化值最高,达5.81 meq/kg,脱臭油的过氧化值最低,仅2.22 meq/kg,整个过程过氧化值降低率为61.79%。从毛茶油到精炼油的加工过程中,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含量变化均呈递减趋势。毛茶油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的含量分别为54.698 5 μg/g、251.337 0、136.680 0 mg/kg,而脱臭油含量分别为25.134 1 μg/g、101.301 0、89.140 0 mg/kg。在精炼过程中脂肪酸种类和比例都有一定的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降低0.188%,而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比例分别增加0.029%和0.089%。精炼可降低酸值和过氧化值使油茶籽油达到食用油国家标准,但同时也造成茶多酚、α-生育酚和角鲨烯等活性成分的损失。因此应该提倡适度精炼以达到安全与营养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对6种制油工艺所得的普通油茶籽油进行了质量安全指标及活性成分的检测。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的品质和活性成分有明显的影响:油茶籽剥壳后液压榨所得油茶籽油的品质最好,其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2 mgKOH/g和0.01 g/100 g,且油色较浅,色值R 3.0,Y 33.9,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最高;从活性成分来看,油茶籽全籽液压所得的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和角鲨烯含量均为最高,为17.8mg/100 g,油茶籽剥壳后液压所得油茶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压榨方式所得的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标的风险很小,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制油方式;与螺旋榨相比,液压榨温度较低,较好保持了油茶籽油中固有的成分,保留了原有的生物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探索茶籽油特征风味物质。以物理压榨、精炼及溶剂浸提茶籽油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茶籽油中风味物质以醛类化合物为主,壬醛和辛醛是其主要成分,烯烃类、酮类等其他成分受加工工艺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物理压榨茶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峰面积比例明显高于精炼及溶剂浸提茶籽油,溶剂浸提茶籽油中酯类化合物峰面积比例是三者中最低的。根据关键挥发性物质聚类分析结果,E-2-辛烯醛和辛醛对茶籽油风味影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工艺优化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Box-Behnke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以出油效率为响应值,考察料液比、酶解pH、酶解时间、酶解温度等因素对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2.62%(蛋白酶:纤维素酶=4:1),酶解温度52.1℃,料液比1:5.58,酶解pH 6.47,超声时间20 min,加热预处理90℃、20 min,酶解时间5h.在此条件下,出油效率高达83%,蛋白水解率高达90.4%.该工艺制备的油茶籽油无需精炼,各项指标均已符合一级压榨茶油的标准.其中,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87.8%,VE含量为204.5 mg/kg,角鲨烯含量为114.4 mg/kg,在提取过程中完好地保留了营养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适宜的油茶籽预处理工艺,采用微波、焙炒、烘烤和湿蒸不同方法处理油茶籽,测定油茶籽的出油率和茶油的品质,并采用模糊数学评价法、灰色关联度法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种预热处理方法能显著提高油茶籽的出油率,茶油的感官品质和茶油中黄酮、多酚、植物甾醇等营养功能成分的含量,对茶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茶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略有升高,但仍符合压榨一级油茶籽油国标。4种预热处理的效果以微波最好,焙炒、烘烤,湿蒸的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以葡萄糖、果糖、蛋氨酸、甘氨酸、精氨酸和大豆分离蛋白为美拉德反应原料,研究加热时间和混合比例对褐变程度的影响,并对褐变程度最强的产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葡萄糖、果糖分别与甘氨酸按物质的量之比2:1混合(pH9.0),并于100℃恒温水浴锅中加热180min时褐变程度最强。葡萄糖-甘氨酸与果糖-甘氨酸模式体系的美拉德反应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在相同体积分数条件下,果糖-甘氨酸模式体系的美拉德反应物的还原能力和抗氧化值均要强于葡萄糖-甘氨酸模式体系的美拉德反应物。葡萄糖-甘氨酸模式体系的美拉德反应物对 ·OH和O2 ·的抑制率最高分别达50.65%和45.42%,而果糖-甘氨酸模式体系的美拉德反应物对 ·OH和O2 ·的抑制率最高则分别达57.55%和28.54%。  相似文献   

17.
以金华火腿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质联用(GC-MS)等分析技术,对金华火腿主要加工过程(腌制、晾晒、发酵)中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形成,及其对金华火腿独特风味的影响和抗氧化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明:金华火腿加工过程中发生明显的美拉德反应,尤其是发酵工序,其中,蛋白质和糖含量分别降低9.97%、0.65%,色泽和褐度不断加深,同时,金华火腿在加工过程中醛类(40%)、酮类(20%)以及吡啶类、吡嗪类、呋喃类等美拉德反应产物不断增加,并生成了5-羟基糠醛(HMF)、丙烯酰胺、吡嗪等美拉德反应标志性产物,成品中含量分别达到0.16 mg/g、0.09μg/g和0.025μg/g,对金华火腿独特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此外,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和Caco-2细胞实验,表明金华火腿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并对Caco-2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油茶果的脱蒲(外果皮)工艺是影响油茶籽油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了油茶果不同脱蒲方式(人工脱蒲、晾晒脱蒲及爆蒲)对油茶籽油营养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脱蒲工艺显著影响油茶籽的出油率、酸值,晾晒处理的油茶籽出油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而爆蒲处理的油茶籽油酸值最高,为1.46 mg/g。油茶籽油中微量营养成分(α-生育酚、β-谷甾醇、总酚及角鲨烯)受脱蒲工艺影响显著,爆蒲油的α-生育酚、总酚含量分别为人工脱蒲油的1.23倍、8.64倍,β-谷甾醇、角鲨烯含量分别为晾晒脱蒲油的1.64倍、2.23倍。人工脱蒲油的氧化稳定性较高,为7.49 h,而爆蒲油全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为51.33 μmol TE/100 g。对不同脱蒲工艺处理的油茶籽油出油率、理化指标、微量营养成分含量、氧化稳定性等进行主成分综合分析,发现爆蒲工艺处理的油茶籽油综合评价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