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的形成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燕山期、喜山期拉张应力场控制了古潜山的分布,拉张作用形成的掀斜断块体控制了潜山“山头”的发育。沿凸起二级构造带和沿大断裂是古潜山分布的主要特征,济阳坳陷主要发育北东、北西、东西向的古生界潜山。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的形成主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燕山期、喜山期拉张应力场控制了古潜山的分布,拉张作用形成的掀斜断块体控制了潜山"山头"的发育.沿凸起二级构造带和沿大断裂是古潜山分布的主要特征,济阳坳陷主要发育北东、北西、东西向的古生界潜山. 相似文献
3.
陈利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4,16(3):13-15
火成岩岩相决定了火成岩体中原生孔隙的发育规律,影响着后期的构造形变、断裂破碎对火成岩储层的改善程度,是影响储层性质的基本因素之一。通过研究明确了济阳坳陷火成岩不同岩相的识别特征,建立了岩相分布模式,包括侵入相及相关变质相模式、火山碎屑锥相模式及溢流玄武岩火山相相模式三种类型,为火成岩储层的综合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与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潜山形成机制为原则,以潜山结构类型为基础,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分为断块型潜山、块断型潜山、滑脱型潜山、褶皱型潜山、残丘型潜山。从潜山成因及圈闭组合特征出发,在区域上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划分为6个潜山构造带。认为潜山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断陷盆地的结构单元特征及基底断裂的活动性质,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经历了三叠纪印支期褶皱隆升阶段、燕山期侏罗一白垩纪块断抬升阶段和第三纪喜山期拉张块断改造及覆盖掩埋阶段。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类型及其分布规律与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潜山形成机制为原则,以潜山结构类型为基础,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分为断块型潜山、块断型潜山、滑脱型潜山、褶皱型潜山、残丘型潜山.从潜山成因及圈闭组合特征出发,在区域上将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划分为6个潜山构造带.认为潜山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断陷盆地的结构单元特征及基底断裂的活动性质,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的形成和演化主要经历了三叠纪印支期褶皱隆升阶段、燕山期侏罗-白垩纪块断抬升阶段和第三纪喜山期拉张块断改造及覆盖掩埋阶段. 相似文献
6.
特殊岩性油藏是济阳坳陷重要的油藏类型之一,主要包括古潜山油藏、火成岩油藏及湖相碳酸盐岩油藏。其特点是储层非均质性极强、连通关系复杂,造成油藏的开发难度极大。对特殊岩性油藏的油藏描述技术进行攻关研究,提高该类复杂油藏的油藏描述精度。为三维非均质地质模型的建立及油藏的高效开发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从烃源岩分布、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丰度以及成熟度等几个方面,对济阳坳陷车西地区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主要烃源岩系的条件差异进行了分析判断。研究表明区内对油气成藏有贡献的烃源岩主要为沙三中下亚段;油气成藏作用从生烃洼陷中心向四周扩展;车西洼陷南斜坡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从烃源岩分布、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丰度以及成熟度等几个方面,对济阳坳陷车西地区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主要烃源岩系的条件差异进行了分析判断。研究表明区内对油气成藏有贡献的烃源岩主要为沙三中下亚段;油气成藏作用从生烃洼陷中心向四周扩展;车西洼陷南斜坡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9.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7,(2)
厘清济阳坳陷三合村洼陷浅层天然气成因.通过采集浅层天然气及伴生原油样品,在进行天然气组分、碳、氢同位素组成以及伴生原油饱和烃色谱分析的基础上对浅层天然气的成因进行了研究,认为三合村洼陷浅层天然气主要来自微生物对原油的降解,属于典型的次生生物气,微生物还原二氧化碳生成甲烷是次生生物甲烷的主要生成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大(C_/C_1~+0.931);甲烷碳同位素比值变化大(-50.03‰δ~(13)C_1-39.03‰),并与甲烷氢同位素比值呈负相关关系;重烃组分含量低且碳同位素比值普遍较大(-33.62‰δ~(13)C_2-19.72‰,-29.27‰δ~(13)C_3-7.64‰,-26.28‰δ~(13)n-C_4-15.63‰);二氧化碳碳同位素比值表现为异常的正值(2.82‰δ~(13)CCO_217.69‰).微生物对湿气组分的选择性降解以及次生生物甲烷的生成是导致济阳坳陷三合村洼陷天然气组分、同位素组成复杂特征的主要原因.浅层天然气成因的确定对后续勘探浅层气藏附近的降解型稠油油藏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断陷盆地低凸起带具有远离油源,油气富集层系浅的特点,其油气充注机理及运聚模式研究还较薄弱。以济阳坳陷林樊家低凸起带为例,从油气来源入手,分析了油气成藏动力与阻力的关系,探讨了低凸起带油气充注方式和运聚模式。结果表明:林樊家低凸起带原油具有高伽马蜡烷/C30霍烷值、低姥植比的特点,来源于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烃源;在成藏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藏动力-阻力计算结果,确定了林樊家低凸起带油气主要为“断层双重输导-多层系充注-不整合面分流”的充注方式;根据断层在活动时期和静止时期输导方式及输导能力的差异,结合圈闭发育情况,林樊家低凸起带油气成藏可总结为“断层垂向输导-岩性尖灭控圈”。“断层侧向输导-‘天窗’开启-岩性尖灭控圈”、“断层侧向输导-不整合面遮挡”、“断层侧向输导-岩性尖灭控圈”等4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1.
12.
济阳坳陷石炭二叠系储层特征及其沉积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钻遇石炭二叠系的100余口探井录井、测井资料为基础,结合岩心样品的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岩石学分析和连通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测试,研究了石炭二叠系储层的地层赋存和岩性等发育特征,查明了主力储层的保存与展布,揭示了石炭二叠系砂岩储层的孔隙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变化,探讨了沉积相对砂岩储层展布及物性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系储集层主要是上石盒子组、下石盒子组砂(砾)岩;主要分布于惠民凹陷、东营凹陷和沾化凹陷的孤北地区,上石盒子组砂体分布范围不及下石盒子组砂体,但储层厚度要大;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存在7种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砂岩储层孔隙度均值为10.0%,渗透率均值为0.02×10^-3~47.5×10^-3μm^2,属低孔低渗型;砂岩储层展布因残留地层分布制约与沉积相关系不密切,但砂岩储层物性随沉积相不同出现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宁方兴 《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10,(3):17-22
依据油气成藏动力学理论,在流体运移动力系统划分的基础上,对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济阳坳陷地层油气藏各区块成藏动力进行计算,发现不少区块的净浮力的分力小于毛细管力,这与实际是矛盾的。通过分析原因,确定了含油高度的主控因素。最后,用spss软件对含油高度主控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得到计算含油高度的拟合公式,实现了对地层油藏钻前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对辽河坳陷东部凸起的下古生界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综合野外剖面、钻井、测井、二维地震剖面资料,将其划分为1 个一级层序、2 个二级层序和13 ~14 三级层序,从而建立起该地区下古生界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大量室内薄片鉴定和相关测试资料分析,结合层序的发育特征可知本地区的生、储、盖层与层序的形成密切相关:生油层主要位于层序的凝缩段以及与凝缩段紧邻的海侵体系域晚期和早期高水位体系域中;储层主要位于高水位体系域中;盖层则在各个体系域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岩芯观察、薄片鉴定、电镜扫描等方法,从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类型等方面详细研究了辉绿岩油藏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指出储集岩为辉绿岩和以硅灰石为主成分的角岩,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硅灰石角岩的微孔隙、辉绿岩的溶蚀孔洞-裂缝,研究结果较好地指导了罗151井区的火成岩油藏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济阳坳陷煤成气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运用沉积学、岩石学等方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电镜、岩石薄片观察等实验手段,在详细研究测井、钻井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济阳坳陷上石盒子组煤成气砂岩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空间展布特点.结果表明:研究区上石盒子组发育着以中、粗砂为主的河道充填相砂体,其成熟度较高、分布广泛,是煤成气的主要储集层;砂岩储层孔隙度比较低,且随着埋深增加呈指数降低趋势,砂岩储层渗透率较差,总体上属于特低孔低渗透率储层;砂岩储层填隙物以黏土杂基最为常见,含少量硅质、钙质、自生黏土胶结物等;由于本区成岩作用强烈,砂岩储集空间中原生孔隙不发育,以次生为主;储层主要分布在惠民凹陷、车镇凹陷东部、沾化凹陷西北部的孤北地区和东营凹陷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震、测井和地质录井等资料,从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出发,综合分析研究了渤海湾盆地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底部河漫滩沉积砂体的油气成藏特征,以及主要的生储盖组合特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作用过程,对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首次采用热模拟实验中配比的方法对未熟有机质生气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热模拟实验建立了龙口地区煤岩理论生气史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龙口煤岩配比模拟,建立了孤北地区C-P煤系烃源岩生烃演化地质模型,根据地质模型回归出了孤北地区烃气产率计算公式,结合热演化史和构造演化史对孤北地区煤系烃源岩的生气过程及天然气的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孤北地区C-P煤系烃源岩主要有两次生气过程,第二次生气量大,是孤北地区煤成气藏的主要气源,估算煤成气的资源量约为110×108m3. 相似文献
20.
埕东断层是济阳坳陷东北部一条重要的控盆断裂.通过精细解译济阳坳陷埕东地区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相干分析技术,对埕东断层的构造特征、断层性质、演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埕东断层为一条特征明显的走滑断层,据其构造特征可将埕东断层分为南段(F1)和北段(F2)两部分.南段(F1)为埕东断层的主体,表现出明显的"海豚效应";F2断层由一组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的左阶羽状雁列带组成.埕东断裂的演化历史可划分为Ek-Es4期、Es3-Es2下期、Es2上-Ed期和Ng-Nm期4个时期.不同时期的区域构造环境,控制着埕东断层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