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已发现油气藏系统研究和统计,发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油气藏几乎都与断层发育相关,据此将油气藏划分为断层相关背斜型(FA)、断层相关地层型(FS)、断层相关岩性型(FL)和断块型(FB)等4大类.对油气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研究后认为,断层控藏作用明显:(1) 圈闭高点到断层的距离控制油气分布,90%以上的工业油气流井所在圈闭的高点到断层的距离小于1 km;(2) 断层断距大小控制油气聚集规模,当断距为200~400 m时与断层相关的圈闭油气富集程度最高;(3) 与NNE、NEE方向断层有关的圈闭容易聚集油气;(4) 当与圈闭相关的断层断距小于盖层泥岩视厚度而大于储层砂岩视厚度时,圈闭容易聚集油气.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断陷盆地构造活动与沉积充填的响应关系,搞清同沉积构造背景下的沉积砂体分布规律,以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为例,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测井和录井等资料,探讨了沉积充填与构造活动的响应关系;结合油气勘探实践,探讨了同沉积断裂坡折带控制的砂体与油气藏富集的关系,指出洼槽边缘断裂坡折带是最为有利的勘探部位.研究结果表明:盆地的充填演化受构造演化控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不同演化时期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不同.依据古地貌的形态特点,划分出5种断裂坡折带,不同类型断裂坡折带发育的沉积体系类型有所差异.同时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及组合样式,识别出帚状、叉状、平行断阶状、雁列状、梳状、调节型等6种同沉积断裂组合样式,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构造古地貌特征,进而控制着砂体的分布和展布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揭示东海丽水-椒江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综合地震、钻测井及盆模等方法,综合研究了凹陷的成盆及油气生成演化史.结果表明:凹陷经历了断陷-拗陷-区域沉降3个演化阶段,具典型叠合断陷盆地特征.月桂峰组湖相暗色泥岩为凹陷主力烃源岩,各次凹中央洼陷带为凹陷高温中心;凹陷生烃演化受"源热双控"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滩坝砂体薄储层预测方面,单纯的应用地质分析方法和地震预测方法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建立一套适用于现有资料和技术条件下的薄互层储层预测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东营凹陷沙四段为例,提出了基于滩坝砂体成因层序特点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预测方法。首先,通过层序地层研究,明确滩坝砂体发育区;其次,分析滩坝砂体的地质-地震响应特征,选择针对性的储层预测方法和地震属性参数组合;最后,对目标层段进行多属性分析确定有利相带。井震结合精细描述滩坝砂体。应用该方法,对东营凹陷沙四段滩坝砂体的预测取得了良好效果。实践证明,地质分析与地球物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是预测描述薄互层储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针对古代陆相湖盆“源-汇”系统定量刻画难度大和拟合模式不统一等问题,以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古近系沙二段为研究对象,以钻井、薄片、壁芯以及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地貌学和“源-汇”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思路为指导,定量了刻画“源-汇”系统要素,分析了要素间的定量联系。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庙西北地区沙二段搬运通道发育规模与物源高度成正相关关系,物源高度越高,搬运通道规模越大; 三角洲发育规模与物源体积成正相关关系,物源体积越大,三角洲发育规模越大; 过大或过小的搬运通道宽深比均不利于三角洲的大规模发育。在定量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源-汇”系统要素“JASG”模式,为古代陆相湖盆“源-汇”系统研究提供了定量表征实例。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含火山碎屑地区砂岩测井四性解释的准确性,采用测井刻度地质的方法,以密度孔隙度与中子孔隙度的差值XD-N表示补偿密度与补偿中子的交会关系,将两曲线的关系分为交会(XD-N>3)、接近(-3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南一段油分布规律,采用油藏解剖和油藏与成藏条件叠合的方法,分析油成藏规律.结果表明:南一段油成藏与分布主要受到4方面因素控制:(1)源岩区控制油成藏与分布的范围;(2)反向断裂翘倾隆起是油聚集成藏的最有利部位;(3)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油聚集提供有利储集空间;(4)早期伸展断裂为油聚集提供遮挡条件.为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反向断层翘倾隆起复合圈闭、洼中隆复合圈闭和洼槽岩性圈闭中运移聚集形成不同类型油藏模式.  相似文献   

8.
轴向沉积体系是陆相断陷盆地油气勘探中的有利相带.为加深对断陷盆地轴向沉积体系发育及其演化的认识,以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滨线迁移轨迹特征及钻井信息,揭示涠西南凹陷流一段西部轴向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及演化特征,认为轴向三角洲沉积通常发育于断陷盆地裂陷晚期,其垂向叠置样式及空间展布受到构造活动、古地貌以及相对湖平面变化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涠西南凹陷西部轴向三角洲沉积体系由6期加积和进积两种不同类型的准层序组构成.加积型准层序组发育时期,可容空间增长速率较高,顶积层厚度较大,单期厚度约为50~80 m,底积层延伸范围广,以发育S型前积为特征,前积角度相对较低(1.5°~2.0°),滨线迁移轨迹为上升型;进积型准层序组发育时期,可容空间增长速率较低,缺乏顶积层(厚度小于30 m),以发育斜交型前积为特征,前积角度高,平均约为3°,可见顶超现象,滨线迁移轨迹为平缓型.加积与进积两种类型准层序组相互叠置,交替出现,在垂向和横向上对涠西南凹陷进行充填.轴向三角洲沉积发育于涠西南凹陷第2次裂陷晚期,其空间展布及演化受相对湖平面阶段性变化及构造-古地貌格局的控制,相对湖平面经历了多次"上升—稳定"的阶段性变化,沿二号断裂带的差异沉降很可能是导致这种阶段性变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应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A)方法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的原理及研究现状,并以东营凹陷的具体数据为例进行了热史反演。研究表明东营凹陷的古地温梯度基本呈降低的趋势以及“马鞍形”的演变特点。从而表明磷灰石裂变径迹研究沉积盆地古地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为古地温场的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渭河盆地水溶气研究相对滞后,为揭示水溶气储层基本特征,科学高效开发渭河盆地水溶气资源。依据岩性特征、沉积韵律和旋回、砂地比、孔隙度、含气性的综合分析,张家坡组可划分为上、中、下气组,演化过程为湖泊形成-扩展-委缩的沉积演化过程。该地层为特高孔渗砂岩储层,且孔隙度和渗透率在平面上存在非均质性,纵向上整体呈随深度变浅而减小的趋势,这充分表明上、中段张家坡组为有利储集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的探讨碎屑流和牵引流共同控制的冲积扇储层在顺物源方向上的强非均质性特征,以沧东凹陷内小集油田枣Ⅲ—枣Ⅱ油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单井岩心精细描述及各级次构型单元的精确表征与定量统计,明确了冲积扇单一成因砂体及各类隔夹层特征,提出了冲积扇区带划分方案,建立了碎屑流和牵引流共同控制的冲积扇储层构型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碎屑流和牵引流共同控制的冲积扇扇中-扇缘按顺物源方向可进一步划分为扇中内带、扇中中带以及扇中外带—扇缘带.扇中内带水动力条件以牵引流和碎屑流为主,辫流带砂体呈连片状,辫流砂岛单砂体规模最大,平均长300~800 m,宽150~450 m,厚5~12 m,夹层最为发育,发育中孔中渗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开发潜力大;扇中中带发育牵引流沉积,碎屑流沉积少见,辫流带砂体呈连片状向条带状过渡的形态,辫流砂岛单砂体平均长250~65 0 m,宽150~300 m,厚3~9 m,夹层数量减少、规模减小,发育中孔低渗储层,非均质性最强,是油气开发的备选区带;扇中外带-扇缘带仅发育牵引流沉积,辫流带(径流带)砂体呈条带状,辫流砂岛单砂体规模最小,平均长200~500 m,宽100~250 m,厚2~6 m,夹层仅可见少量辫流砂岛内落淤层,发育低孔低渗储层,非均质性中等,不建议作为常规油气开发区带.  相似文献   

12.
以渤海湾盆地南部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四段和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厘米级岩心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地球化学测试、岩石力学及压裂模拟实验等方法明确了细粒沉积岩的基本特征、划分了岩相类型、对储层基本特征进行分析,认为断陷湖盆细粒沉积岩发育多种岩相类型,不同凹陷岩相类型存在差异,储层孔隙和裂缝类型多样,可压裂性较好.结果表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普遍小于30%,碳酸盐质量分数大于30%.纹层状(粉砂质、云灰质)细粒混合沉积岩最为发育,东营凹陷典型岩相类型为纹层状灰岩相、页状黏土岩相,沧东凹陷典型岩相类型为纹层状白云岩相、块状白云岩相.层间缝、构造缝、粒间孔、粒内溶孔、晶间孔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岩石力学特征方面表现出较高杨氏模量(平均为20GPa)、较低泊松比(平均为0.242)、较低断裂韧性(平均为0.26 MPa·m(1/2))、脆性指数整体较高(集中在40~60)等特征.  相似文献   

13.
储层横向预测的关键是波阻抗反演,各种基础资料品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反演精度。在构造解释成果基础上,结合该地区的地质状况和地震资料对储层进行基于模型波阻抗反演,以波阻抗反演得到的砂体分布范围为依据,对泉一段进行横向预测研究。结合沉积相分析成果,为寻找有利目标奠定了基础,建立一套沉积相-地震储层预测-地震地质解释三位一体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深化对细粒混积岩储层发育特征与控制因素的认识,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为例,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纳米CT与聚焦离子束-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在总结细粒混合沉积样式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混积样式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储集空间展布与连通性的差异,认为组分型细粒混积岩的总孔隙体积、总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均大于组构型细粒混积岩,储集空间的连通性也好,储层的发育和演化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的共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孔店组二段细粒混积岩可分为组分混合与组构混合两类,主要的储集空间包括宏观裂缝和微观孔隙,其中裂缝分为构造缝、层理缝、成岩收缩缝和异常高压缝等4类,孔隙分为无机质孔隙、有机质孔隙和微裂缝3类;组分型细粒混积岩的总孔隙体积平均为0.013cm3/g,总比表面积平均为9.058m2/g,平均孔径为4.05nm,易于形成良好的立体孔缝网络;组构型细粒混积岩的总孔隙体积平均为0.004cm3/g,总比表面积平均为3.611m2/g,平均孔径为3.75nm,储集空间连通性较差;沉积环境决定了岩石的物质组成与混积样式,提供储集空间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岩作用控制储集空间的类型与特征;有机质热演化与无机成岩作用相互协同,影响储集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前人扇三角洲储层构型研究成果,以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为例,探讨扇三角洲单期扇体的构型解剖方法及扇体组合样式。扇三角洲单期扇体的构型解剖需完成点、线、面3个层次的研究。首先,单井分析构建单期扇体与高分辨率层序构型单元的对应关系,厘定纵向研究尺度;然后,扇体连井对比搭建合适的层序地层格架,通过识别沉积旋回的横向变化刻画扇体主体和扇体侧缘部位;最后,通过地震属性手段刻画扇体的具体边界位置。通过对苏德尔特油田兴安岭油层扇三角洲沉积进行单期扇体精细解剖,总结单期扇体的3类组合样式,即孤立扇型、叠置扇型、接触扇型。其中,孤立扇型组合可进一步划分为同供给水道型、异供给水道型两种亚类;叠置扇型组合根据叠置方向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垂向叠置扇、侧向叠置扇两种亚类;接触扇型组合根据扇体的级次关系可进一步划分为主次接触扇、同级接触扇两种亚类。  相似文献   

16.
基于从百度地图爬取的POI数据以及27年间的夜间灯光遥感影像,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法、最近邻指数法和标准差椭圆算法,以及将POI和夜间灯光数据耦合分析等方法对南昌市中心城区的休闲旅游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探讨它的分布特征.通过ArcGIS可视化观察区域各类别服务设施的集聚程度,利用夜间遥感影像数据绘制199...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海上深层低渗-致密气藏"甜点"类型及成因,基于产能在"甜点"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初期资料稀缺的现实,采用R_(35)计算产能,对西湖凹陷X气田"甜点"进行分类评价,提出了以R_(35)为主要参数,以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类型和束缚水饱和度等为辅助参数,综合评价海上少井地区"甜点"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分为两类"甜点",I类"甜点"为高产气藏,主要分布在H3段,R_(35)大于2.7μm,I类孔隙结构占主导,束缚水饱和度小于45%;H4和H5层段主要发育致密储层,II类"甜点"作为H4和H5段后期开发的"潜力层",为低产气藏,1.5μmR_(35)≥0.6μm,以III类和IV类孔隙结构为主,束缚水饱和度处于52%~61%.沉积作用为"甜点"发育的内因,控制储层的原始物性,压实作用是I类"甜点"的主控因素;溶蚀作用改善I类"甜点"储层物性,并控制II类"甜点"的发育;胶结作用是影响"甜点"发育的重要因素,伊利石和伊蒙混层是分布最广的黏土矿物,与储层R_(35)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绿泥石与储层R_(35)无明显相关性,但对I类"甜点"储层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碳酸盐胶结只是在局部发育,对"甜点"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咸化湖盆滩坝砂体受胶结作用影响显著,同时易受烃源岩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的溶蚀改造,储层孔隙演化复杂,利用柴达木盆地切克里克凹陷切探2井岩心资料,研究了滩坝砂体的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规律.该套滩坝砂体单层厚度为4 m,以细-中粒砂岩为主,颗粒分选好,磨圆好,泥质杂基含量低,方解石胶结普遍发育,其次为硬石膏胶结,砂体中部胶结作用弱,孔隙发育,以粒间孔为主,次生溶蚀改造明显,平均孔隙度为14.0%,平均渗透率为49.9 mD.根据研究区断裂活动分析以及烃源岩演化过程,建立了研究区滩坝砂体孔隙演化过程及模式:成岩早期砂体顶底形成胶结致密带,保护砂体中部原生孔隙;成岩中期下伏烃源岩生成的有机酸沿断裂向砂体运移,酸性流体对方解石胶结物、易溶颗粒溶蚀形成次生孔隙,进一步改善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19.
20.
为了研究新生代断陷盆地中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与沿砂体侧向运移转换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断裂填充物排替压力与两侧砂体排替压力相对大小、泥岩盖层断接厚度与其封存油气的最小断接厚度相对大小,提出了一套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向沿砂体侧向运移转换的判别方法:如果断裂填充物排替压力大于两侧砂体排替压力,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向沿砂体侧向运移转换,反之则不能转换;如果泥岩盖层厚度小于其封存油气的最小断接厚度,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向沿断裂垂向运移转换,反之则不能转换.将此方法分别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堡1号和2号构造和冀中坳陷文安斜坡沙一段油气运移转换的判别中,结果表明:南堡1号和南堡2号构造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向沿东营组34个砂层侧向运移转换,有9个砂层未发生侧向运移转换;文安斜坡在东部和西部的中部地区沙一段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向沿断裂垂向运移转换,而其余地区未发生沿断裂垂向运移转换.这些判别结果分别与目前南堡1号和2号构造东营组、文安斜坡沙一段和东营组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判别沿断裂垂向运移与沿砂体侧向运移转换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